"天人之际" 艺术家系列介绍之 <艺术界的卡夫卡-张晓刚>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昆明,后随父母移居四川省成都市,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1975年,机缘巧合,张晓刚拜云南著名水彩画家林聆先生为师,研习素描、水彩。在林先生家,张晓刚开始阅读、接触西方古代艺术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而谈到他的启蒙老师,张晓刚则说,那是他最尊敬的人,把他带上了艺术创作的不归路。“那时我17岁,既是他的入门弟子也是得意门生,那个时代找人学画很不容易,他不要任何报酬,但对我非常严格”。两年后, 高考恢复,张晓刚顺利考入了令无数人羡慕的四川美院油画系。
但张晓刚的艺术旅程绝非一帆风顺,美院学习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前苏联现实主义艺术,但张晓刚却着迷于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对后印象派大师及其推崇。1983年,张晓刚开始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理论、西方现代哲学、文学,对存在主义哲学,荒诞派戏剧及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和作品尤感兴趣,特别推崇十七世纪西班牙艺术家埃尔格列柯;1984年,因喝酒过量住院,在医院中创作完成素描集《黑白之间的幽灵》。
1992年6月—10月,张晓刚赴德国,荷兰、法国等地学术考察,第一次大量面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并开始反审自己的艺术历程及个人气质,再次寻求自我的价值判断及学术定位。1994年4月张晓刚完成《大家庭》组画的艺术倾向定位,并在之后的“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上展出,《大家庭》作为世界美术史上第一次出现“中国人家庭合影”的作品,给张晓刚本人以及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舞台获得了无数荣誉。2003年在北京成立工作室,现长期在北京生活工作。
张晓刚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画廊、以及私人收藏。从某种程度上说,张晓刚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
正如张晓刚所说,《大家庭》之后他真正地进入了关注历史的状态,但是他所说的历史概念不是社会学的历史,而是他内心的发展轨迹。“经过这么多年的创作,我发现自己对正在发生的,或是将要发生的事不敏感,过去的事反而会慢慢地体会其中的微妙。”张晓刚的艺术一直采取保持距离的方式,这样一位内心独白式的艺术家,就像作家里面的卡夫卡,不是简单地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关注问题,也不属于观念型的艺术家,更不属于形式语言的(装置、材料等)领域,张晓刚说自己要的是观念之后的叙述。这种叙述需要时间,需要内心的感受。曾有评论说张晓刚始终在过去的生活中挖掘东西,但他则说,“我不是要真的去还原历史,或者记忆,我只是借用它们,来表达人的心里的一种状态,或者是对生活得理解,对某一类人的某一种体验。这样就从《大家庭》、《失意与记忆》、《里与外》、《绿墙》这些系列作品中走过来。”很多时候觉得张晓刚的作品不能看一件,只有《大家庭》好像是一个定格的东西,可以看一件。新的作品更像日记,一个系列的作品看下来印象会更加深刻。但单看一幅作品感觉它好像总在移动,可能这正是艺术家所希望的,让作品达到流动的状态。
文章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 |
张晓刚《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 |
但张晓刚的艺术旅程绝非一帆风顺,美院学习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前苏联现实主义艺术,但张晓刚却着迷于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对后印象派大师及其推崇。1983年,张晓刚开始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理论、西方现代哲学、文学,对存在主义哲学,荒诞派戏剧及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和作品尤感兴趣,特别推崇十七世纪西班牙艺术家埃尔格列柯;1984年,因喝酒过量住院,在医院中创作完成素描集《黑白之间的幽灵》。
1992年6月—10月,张晓刚赴德国,荷兰、法国等地学术考察,第一次大量面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并开始反审自己的艺术历程及个人气质,再次寻求自我的价值判断及学术定位。1994年4月张晓刚完成《大家庭》组画的艺术倾向定位,并在之后的“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上展出,《大家庭》作为世界美术史上第一次出现“中国人家庭合影”的作品,给张晓刚本人以及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舞台获得了无数荣誉。2003年在北京成立工作室,现长期在北京生活工作。
![]() |
张晓刚《大家庭》 |
张晓刚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画廊、以及私人收藏。从某种程度上说,张晓刚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
![]() |
张晓刚《生生息息的爱》 |
正如张晓刚所说,《大家庭》之后他真正地进入了关注历史的状态,但是他所说的历史概念不是社会学的历史,而是他内心的发展轨迹。“经过这么多年的创作,我发现自己对正在发生的,或是将要发生的事不敏感,过去的事反而会慢慢地体会其中的微妙。”张晓刚的艺术一直采取保持距离的方式,这样一位内心独白式的艺术家,就像作家里面的卡夫卡,不是简单地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关注问题,也不属于观念型的艺术家,更不属于形式语言的(装置、材料等)领域,张晓刚说自己要的是观念之后的叙述。这种叙述需要时间,需要内心的感受。曾有评论说张晓刚始终在过去的生活中挖掘东西,但他则说,“我不是要真的去还原历史,或者记忆,我只是借用它们,来表达人的心里的一种状态,或者是对生活得理解,对某一类人的某一种体验。这样就从《大家庭》、《失意与记忆》、《里与外》、《绿墙》这些系列作品中走过来。”很多时候觉得张晓刚的作品不能看一件,只有《大家庭》好像是一个定格的东西,可以看一件。新的作品更像日记,一个系列的作品看下来印象会更加深刻。但单看一幅作品感觉它好像总在移动,可能这正是艺术家所希望的,让作品达到流动的状态。
文章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