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2],HK SH Studio Year 3 第四周第一、二次课, project 2 review
Project 2:基地调研
提供了下列几个关键词让大家推进调研:地形(Topography)、水系(Water)、功能(Program)、居住(Local inhabitation)、材料(Materiality)、密度(Density)、Environment(环境)
评图老师:
Anderson Lee (AL)
Steven Chen
Liu kenan
Tan zhen
site 1
Enoch
关键词:功能,居住,水系
从功能生来说,1933是完全公共的,里弄是比较老旧和私密的,site 1在两者之间。原本给单户人家居住的里弄,现在被4-7户人家占据,里弄中1/3以上的居民为外来租房的人,但那些一直住在这里的人相互之间都认识。site 1是唯一被两条河道夹着的基地,一条宽的原本作交通用,另一条较窄,原本里弄有从房屋的地坪直接下到水面的楼梯。
lkn:你提到site1是屠宰场和里弄社区之间的过渡(mediator),这个结论挺好,是会影响到你后面设计的观察。至于你在剖面中把里弄住宅的内部空间都画出来,这可能对设计影响不大。调研还是需要更多总结。
Alex
以1933屠宰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商业空间是如何跟这个原本用来做屠宰场的空间融合的。发现不同高度的伞型的柱子起到了限定空间的作用。此外,异样的不同高度的天桥栏杆影响了视线、人行走在上面的感受。
lkn:你应该更关注它交通空间的特点,而不是结构,并且要提炼出可以用到设计中的东西。
Alex:想那些交通空间旁边不同高度的栏板(有的很高)可以转化成书架。
Ryan:
关键词:边界,生活方式,“之间”空间(inbetween space)
边界:观察到老的居住社区内缺乏公共性强、可达性好的空间,但在1933中这样的公共空间很多。此外,虽然里弄住宅区密度很高,但不乏除居住之外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多是服务邻里,而非公众的。
生活方式:通过城市尺度的剖面发现site1位于居住区和1933屠宰场这样的极其公共功能的中间(过渡地带)。原本一户人用的里弄住宅如今被多户租赁居住,因此厨房、卫生间需要被甩到外面,人们需要从自己家里出来来使用这些辅助功能。
inbetween space:研究了建筑体量之间的空间,不宽度的缝隙承载不同类型的活动,但缝隙宽到一定程度,人就不愿意停留了。
AL:你应该把三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看,而不是让它们自顾自。比如在inbetween-space中,可以看到在狭窄的缝隙中会有晾晒的衣服等东西跨过缝隙,缝隙空间大了,这种跨越就少了。可以看到物质空间和人行为之间的关联。
tz:感觉缺少了时间的维度,比如说为什么sec2的弄堂比sec1的宽,是不是有历史变化的原因。
lkn:要开始想设计了,设计过程中会反过来需要对某个方面的调研的。要想,哪里放建筑公共空间,哪里主入口等。
Carmen
关键词:功能,密度,地形(topography)(以1933屠宰场为研究对象)
功能:1933复合了很多功能,功能都围绕中心的公共空间布置在建筑的外围。
密度:1933的交通空间密度很大,它们都通向中心的公共空间。
地形:中心体量的层高和边缘的不同,因此,中心体量的楼层和周边体量楼层的连接是有高差变化的。
lkn:1933的空间并不是为公共商业功能服务的,因此它有趣的空间体验和复杂的流线并不是为了商业设计出来的。你应该再有所挖掘,而不是笼统的分析一下就好了。在Project 3的设计中,流线、功能、基地环境要更多咬合起来,而不仅仅为了空间的丰富性。
site 2
Ethel:
关键词:密度,河道,居住类型
里弄居住密度很大,弄堂,即交通空间是里弄居民唯一的公共交流空间。现在河道因为水质较差,是作为开发的限制存在的。
tz:三者如何关联起来?也许可以研究一下功能的密度的关系。
lkn:三者是平行的,很难三者共同或其中一个推动设计。也许对水系的研究可以更具体、更特别一点。
Teresina
关键词:功能,河道、可达性
功能:原本用来做交通空间里弄联排住宅之间的空隙被用来做私家的卫生、储藏等功能
河道:调研了水系边的“缝隙”空间,这些缝隙是由于防汛要求的护坡高度和路面形成的高差所产生的空间。紧贴河水的建筑会通过二层退台来获得和水的关系;临路再临水的建筑更多是底层挑檐和街道,或街道对面滨河空间的关系。
可达性:根据公私所属来定义了可达性,发现除1933及其附近区域外,site 2现状及其周围建筑的公共性很弱。
tz:那张办公和里弄住宅并置的照片很有启发性。可以将注意力转向功能的置换。(reprograming)
lkn:这张照片反映了一组矛盾,即里弄的居民又要开窗通风,又要保证朝向办公楼那侧的私密。你做剖面的位置似乎很随意。
Jorden
关键词:水系,居住,
水体:河道环境现状较差,调研了河道岸坡的做法。认为site 2有机会和河对岸的教育文化机构有连接。
居住:site2那一侧的里弄比河对岸被新引入的文化产业包围的里弄更有生气,更本土。苏州河要发展成Shanghai Music Valley,因此site2对岸就要开发更服务于中产阶级的音乐创意产业,site2要做的图书馆可以说是本土的传统的里弄世俗生活和这些新引入产业的过渡。
Steven:功能不仅仅是涂个颜色,是要和空间结合起来分析的。有些图有点没用。
Godwin
关键词:功能(?),地形和流线
地形指的是城市中建筑体量、河道、高差等形成的起伏。
lkn:剖面剖的位置导致每个剖面上河道的宽度都不一样,这有点误导。
AL:为什么用剖面来研究基地?
Godwin:因为这样可以清楚看到河岸边从空地到临街,再到建筑紧贴河道边缘的各种河道边空间的状态。
Al:这个从黑白图也可以看出河道边空间的开合,为什么要是剖面?
Crystal
关键词:地形;密度;居住
地形:城市体量轮廓所形成的人造地形,而非自然地形,site 3三边对应的城市环境差异很大,从两层的里弄住宅到高层,从沙岗泾到里弄街区,建筑需要有不同的应对。
密度:街道作为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尤其是里弄内的交通空间,是有等级的,并且不仅仅是为交通,也有人将其作为公共空间。里弄的秩序可以被理解成社会秩序和空间安排的方式,几个里弄共享一样尺度的网格。
居住:里弄和高层住宅尺度的对比造成了两者居民之间的距离,里弄本身的网格尺度也偏长。
lkn:在研究里弄网格的时候最好和别的因素结合起来看,比如人怎么进入里弄,它和河道的关系,和街转角的关系。剖面可以和这个平面网格结合起来看。
Steven:你的研究缺乏特别之处,研究的都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里弄的特点。
Crystal:如果说我想要把里弄的尺度用到图书馆里,需要理由说明么?假若我要将路径引入图书馆内呢?
lkn:只要证明里弄尺度是适合图书馆功能的就可以了。引入路径,只要同时解决好图书馆内部功能流线即可。
Nancy
关键词:里弄住宅的加建改造,可达性
研究了里弄住宅内部流线、分隔的演变,以及建筑体量往外加建的类型。可达性上,主要对交通空间的公共、私有,以及交通空间的等级做了调研。
lkn:你的加建类型的分类标注是什么?它们应该是有共性的,你要把这个共性总结出来,比如加建的原因、功能的要求、原始结构上加建的可能性等等,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
Alvin
从生活功能、结构构造的角度,详细调研记录了里弄的加建。
AL:其实密度不一定要指人口密度,也可以指立面的加密(densification)。
lkn:这些对加建的房子的构造的调研对Project 3设计的帮助何在?不要为了将内容归类到物质构造而做这些调研。调研是要推进设计的。
Judy
画了反应每层剖到的体量的黑白图,借此讨论的构想的图书馆内的流线和每层可以看到的景象,因为图书馆的概念是伴着公共功能盘旋而上的流线。观察到一个现象,即里弄内的弄堂已经有一定私密性和生活性,而不仅仅是用作交通空间,现在site 3的房子可以看到这些弄堂,不利于里弄的私密性。
AL:太早开始设计了,对基地的调研还不够透彻。画的分析图都很笼统,不精确。不仅仅用平面,也应该用3D的或者剖面去分析。
lkn:应该往回走一点,看基地可以给你的设计以什么推动力。比如你发现里弄私密性被干扰这一点挺好,可以发现更多类似需要改变的基地现状,以此推动设计。当然原本的通过视线、流线和基地锚固起来也是要的。
Project3的要求:
1、结合个人去图书馆的经验和假设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立场来想象流线、功能安排。
2、Project 3是要把Project 1的设计、图书馆本身的功能要求、结构要求,融合进Project 2所调研的基地里。
3、可以放进场地里去的1:500体量模型
提供了下列几个关键词让大家推进调研:地形(Topography)、水系(Water)、功能(Program)、居住(Local inhabitation)、材料(Materiality)、密度(Density)、Environment(环境)
评图老师:
Anderson Lee (AL)
Steven Chen
Liu kenan
Tan zhen
site 1
Enoch
关键词:功能,居住,水系
从功能生来说,1933是完全公共的,里弄是比较老旧和私密的,site 1在两者之间。原本给单户人家居住的里弄,现在被4-7户人家占据,里弄中1/3以上的居民为外来租房的人,但那些一直住在这里的人相互之间都认识。site 1是唯一被两条河道夹着的基地,一条宽的原本作交通用,另一条较窄,原本里弄有从房屋的地坪直接下到水面的楼梯。
lkn:你提到site1是屠宰场和里弄社区之间的过渡(mediator),这个结论挺好,是会影响到你后面设计的观察。至于你在剖面中把里弄住宅的内部空间都画出来,这可能对设计影响不大。调研还是需要更多总结。
![]() |
![]() |
![]() |
Alex
以1933屠宰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商业空间是如何跟这个原本用来做屠宰场的空间融合的。发现不同高度的伞型的柱子起到了限定空间的作用。此外,异样的不同高度的天桥栏杆影响了视线、人行走在上面的感受。
lkn:你应该更关注它交通空间的特点,而不是结构,并且要提炼出可以用到设计中的东西。
Alex:想那些交通空间旁边不同高度的栏板(有的很高)可以转化成书架。
![]() |
![]() |
Ryan:
关键词:边界,生活方式,“之间”空间(inbetween space)
边界:观察到老的居住社区内缺乏公共性强、可达性好的空间,但在1933中这样的公共空间很多。此外,虽然里弄住宅区密度很高,但不乏除居住之外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多是服务邻里,而非公众的。
生活方式:通过城市尺度的剖面发现site1位于居住区和1933屠宰场这样的极其公共功能的中间(过渡地带)。原本一户人用的里弄住宅如今被多户租赁居住,因此厨房、卫生间需要被甩到外面,人们需要从自己家里出来来使用这些辅助功能。
inbetween space:研究了建筑体量之间的空间,不宽度的缝隙承载不同类型的活动,但缝隙宽到一定程度,人就不愿意停留了。
AL:你应该把三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看,而不是让它们自顾自。比如在inbetween-space中,可以看到在狭窄的缝隙中会有晾晒的衣服等东西跨过缝隙,缝隙空间大了,这种跨越就少了。可以看到物质空间和人行为之间的关联。
tz:感觉缺少了时间的维度,比如说为什么sec2的弄堂比sec1的宽,是不是有历史变化的原因。
lkn:要开始想设计了,设计过程中会反过来需要对某个方面的调研的。要想,哪里放建筑公共空间,哪里主入口等。
![]() |
![]() |
![]() |
![]() |
Carmen
关键词:功能,密度,地形(topography)(以1933屠宰场为研究对象)
功能:1933复合了很多功能,功能都围绕中心的公共空间布置在建筑的外围。
密度:1933的交通空间密度很大,它们都通向中心的公共空间。
地形:中心体量的层高和边缘的不同,因此,中心体量的楼层和周边体量楼层的连接是有高差变化的。
lkn:1933的空间并不是为公共商业功能服务的,因此它有趣的空间体验和复杂的流线并不是为了商业设计出来的。你应该再有所挖掘,而不是笼统的分析一下就好了。在Project 3的设计中,流线、功能、基地环境要更多咬合起来,而不仅仅为了空间的丰富性。
![]() |
![]() |
![]() |
site 2
Ethel:
关键词:密度,河道,居住类型
里弄居住密度很大,弄堂,即交通空间是里弄居民唯一的公共交流空间。现在河道因为水质较差,是作为开发的限制存在的。
tz:三者如何关联起来?也许可以研究一下功能的密度的关系。
lkn:三者是平行的,很难三者共同或其中一个推动设计。也许对水系的研究可以更具体、更特别一点。
Teresina
关键词:功能,河道、可达性
功能:原本用来做交通空间里弄联排住宅之间的空隙被用来做私家的卫生、储藏等功能
河道:调研了水系边的“缝隙”空间,这些缝隙是由于防汛要求的护坡高度和路面形成的高差所产生的空间。紧贴河水的建筑会通过二层退台来获得和水的关系;临路再临水的建筑更多是底层挑檐和街道,或街道对面滨河空间的关系。
可达性:根据公私所属来定义了可达性,发现除1933及其附近区域外,site 2现状及其周围建筑的公共性很弱。
tz:那张办公和里弄住宅并置的照片很有启发性。可以将注意力转向功能的置换。(reprograming)
lkn:这张照片反映了一组矛盾,即里弄的居民又要开窗通风,又要保证朝向办公楼那侧的私密。你做剖面的位置似乎很随意。
![]() |
![]() |
![]() |
Jorden
关键词:水系,居住,
水体:河道环境现状较差,调研了河道岸坡的做法。认为site 2有机会和河对岸的教育文化机构有连接。
居住:site2那一侧的里弄比河对岸被新引入的文化产业包围的里弄更有生气,更本土。苏州河要发展成Shanghai Music Valley,因此site2对岸就要开发更服务于中产阶级的音乐创意产业,site2要做的图书馆可以说是本土的传统的里弄世俗生活和这些新引入产业的过渡。
Steven:功能不仅仅是涂个颜色,是要和空间结合起来分析的。有些图有点没用。
![]() |
![]() |
![]() |
Godwin
关键词:功能(?),地形和流线
地形指的是城市中建筑体量、河道、高差等形成的起伏。
lkn:剖面剖的位置导致每个剖面上河道的宽度都不一样,这有点误导。
AL:为什么用剖面来研究基地?
Godwin:因为这样可以清楚看到河岸边从空地到临街,再到建筑紧贴河道边缘的各种河道边空间的状态。
Al:这个从黑白图也可以看出河道边空间的开合,为什么要是剖面?
![]() |
Crystal
关键词:地形;密度;居住
地形:城市体量轮廓所形成的人造地形,而非自然地形,site 3三边对应的城市环境差异很大,从两层的里弄住宅到高层,从沙岗泾到里弄街区,建筑需要有不同的应对。
密度:街道作为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尤其是里弄内的交通空间,是有等级的,并且不仅仅是为交通,也有人将其作为公共空间。里弄的秩序可以被理解成社会秩序和空间安排的方式,几个里弄共享一样尺度的网格。
居住:里弄和高层住宅尺度的对比造成了两者居民之间的距离,里弄本身的网格尺度也偏长。
lkn:在研究里弄网格的时候最好和别的因素结合起来看,比如人怎么进入里弄,它和河道的关系,和街转角的关系。剖面可以和这个平面网格结合起来看。
Steven:你的研究缺乏特别之处,研究的都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里弄的特点。
Crystal:如果说我想要把里弄的尺度用到图书馆里,需要理由说明么?假若我要将路径引入图书馆内呢?
lkn:只要证明里弄尺度是适合图书馆功能的就可以了。引入路径,只要同时解决好图书馆内部功能流线即可。
![]() |
![]() |
![]() |
Nancy
关键词:里弄住宅的加建改造,可达性
研究了里弄住宅内部流线、分隔的演变,以及建筑体量往外加建的类型。可达性上,主要对交通空间的公共、私有,以及交通空间的等级做了调研。
lkn:你的加建类型的分类标注是什么?它们应该是有共性的,你要把这个共性总结出来,比如加建的原因、功能的要求、原始结构上加建的可能性等等,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
![]() |
![]() |
![]() |
Alvin
从生活功能、结构构造的角度,详细调研记录了里弄的加建。
AL:其实密度不一定要指人口密度,也可以指立面的加密(densification)。
lkn:这些对加建的房子的构造的调研对Project 3设计的帮助何在?不要为了将内容归类到物质构造而做这些调研。调研是要推进设计的。
![]() |
![]() |
![]() |
Judy
画了反应每层剖到的体量的黑白图,借此讨论的构想的图书馆内的流线和每层可以看到的景象,因为图书馆的概念是伴着公共功能盘旋而上的流线。观察到一个现象,即里弄内的弄堂已经有一定私密性和生活性,而不仅仅是用作交通空间,现在site 3的房子可以看到这些弄堂,不利于里弄的私密性。
AL:太早开始设计了,对基地的调研还不够透彻。画的分析图都很笼统,不精确。不仅仅用平面,也应该用3D的或者剖面去分析。
lkn:应该往回走一点,看基地可以给你的设计以什么推动力。比如你发现里弄私密性被干扰这一点挺好,可以发现更多类似需要改变的基地现状,以此推动设计。当然原本的通过视线、流线和基地锚固起来也是要的。
![]() |
![]() |
![]() |
![]() |
Project3的要求:
1、结合个人去图书馆的经验和假设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立场来想象流线、功能安排。
2、Project 3是要把Project 1的设计、图书馆本身的功能要求、结构要求,融合进Project 2所调研的基地里。
3、可以放进场地里去的1:500体量模型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