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宾菲的探索——《Der Zug》Vol.5发刊
撰文:张洁、龚晨曦、苏杭
本期杂志的内容围绕着建筑师Heinz Bienefeld和他的作品展开。Heinz Bienefeld是一位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独立执业于科隆地区的德国建筑师,他的建成作品以住宅为主,间或有教堂和小规模公共建筑。曾先后师承科隆地区著名的教堂建筑师Dominikus Böhm和Emil Steffann。
要感知和理解这位建筑师,我们不妨从既有的“标签”出发:一曰“历史”,二曰“建构”。
Bienefeld的作品以对古希腊、古罗马、帕拉迪奥别墅、德国中世纪城镇住宅和古代至文艺复兴城市平面的阐释著称。
自文艺复兴以降,当历史作为一种普遍的“知识”为个人所用时,建筑师的历史借鉴就已顺理成章,唯因时代背景和方式方法而有别。Bienefeld对古代和古典建筑进行的系统研究缘起于对教堂的重建修复和往意大利的旅行。彼时恰逢战后德国建筑圈为战前的现代主义翻案平反,这一历史进程很大程度上由意识形态主导,因此Bienefeld的做法在当时不免被认为是一种“年代错乱”,甚而激起同僚的反感。
但若把视线从战后德国的语境略略扩展一些开来,就会发现:从广义上讲,Bienefeld属于对现代主义建筑信条产生质疑,并企图回归历史以修正现代建筑,或者说是一种使“现代建筑历史化”的努力。这种努力肇始于二战结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直至历史在后现代的浪潮中彻底瓦解为碎片,终了。而在这种种追根溯源的努力之中,对古典以及文艺复兴的阐释尤重法则与秩序的建立。上世纪四十年代末Le Corbusier的《模度》和Rudolf Wittkower对帕拉迪奥别墅平面比例的释读掀起了有关比例是否同样合用于现代建筑的热切讨论。后者的《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与其高足Colin Rowe并置手法主义和现代建筑的做法更是暗示了现代主义作品背后可能存在的古典法则。
相较之下,Bienefeld与历史和传统资源的关系则更为个人化。他的实践灵活地综合了其对古代、古典、欧洲中世纪民居、北威州传统民宅乃至埃及建筑等多方向历史的解读,又结合对具体项目场地、功能、业主要求的消化,以及他从他的两位老师那里学到并演变过的方法,进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结果。他用一生的建筑实践探索历史、地域、传统投射于“当代”建筑实践的可能性。纵观他前后的建筑项目,可以阅读出一以贯之又始终演进的尝试。从城市策略、平面组织原型,到窗框、梁柱交接细部,以至砖工、木工、金属工各工种的材料工法,他的作品之间存在着连续性。每一个作品都如同过程中的试验品,和他草图上那成千上万未实现的小草图、一比一细部图一起,构成他对建筑无休止的探索。
从早期的教堂改造及知名的Nagel宅开始,Bienefeld即认为古代和古典作品中那些始终存在着的法则和原型可以为现代建筑所用,并以当代的方式来表达。他所识别出的法则比如:遍布古典作品中的三分法,即对建筑元素起始、中段和收束的清晰定义(比如将柱子分为柱础,柱身和柱头);对结构视觉逻辑的明确呈现(未必是真实的,但却是可以通过眼睛阅读并加以理解的);形式上对称均衡且规则;封闭完整等等。在Bienefeld连续的建筑实践中,某些作品恪守这些原则对古代作品进行现代的转化式复刻,另一些作品则辩证地应用这些原则,与他对无名建筑的兴趣相融合,而在作品中产生了规则和自由之间的张力。
对于住宅的空间秩序,有数种历史和地域的住宅布局方式成为Bienefeld创作的出发点:罗马中庭住宅、中世纪欧洲走廊和过厅住宅、帕拉迪奥以中心大厅组织的别墅以及柏林新古典主义住宅,乃至古埃及住宅。他在许多项目中对这些“住宅布局传统”进行融合式的再创造,寻找可能的变体。这或多或少体现了Bienefeld“传统演化论”的史观:传统是能够被更新的。
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标签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解释:Bienefeld的“建构”或许可以形容为是遵照现代人的感觉以现代材料对古典法则的更新表达。具体来说是对比例的应用和对建造形式(Bauform)的刻画,建立视觉结构。相对于固定的数字比率(简单的1:2、2:3、3:5等),Bienefeld更关心人对于建筑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感知到的“关系”。例如对于立面来说,这种方法重视立面的和谐、韵律、节奏以及动态和静态之间的平衡。而对于某个空间内部所有立面之间的判断,则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空间感知”,是更为综合的处理。因此,比例不是一个二维的固定态,而是包含了光影效果、材料属性、建造形式的表达等所有内容呈现给视觉和身体的动态和谐态。这也是为什么它与Bienefeld对门、窗、屋顶等建造形式和砖、钢、玻璃等材料呈现之间息息相关。
从“借鉴历史,重访古典”概念,到“建造逻辑,比例感知”的层面,Bienefeld坚定甚至于执拗地将它们落实到了门楣、门框、门洞、窗的过梁、窗洞、窗台、屋脊、屋面、屋檐等这些细部。细部形式都必须清晰可感,它们是对大比例控制之下进一步的细分和刻画,塑造各个建筑元素之间的关系,在细小的尺度上完成空间动机。而这些刻画又直接植根于对新旧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与现实法规和建造条件的斡旋,比如砖块与灰缝的配比(砖作为传统材料,如何精细控制以使之和空间动机相咬合)、细长的钢件通过竖向上的切分以不破坏古典柱式的比例、克服玻璃对建筑体量的消解并展现其平面性(钢和玻璃作为非传统材料,如何处理它们和古典法则的关系)等等。
从抽象的法则到具象的一砖一瓦,Bienefeld的作品呈现了从阅读古典到阐释历史的可能性。如果说Bienefeld是站在上世纪50年代对现代建筑的修正立场上或是出于个人对建筑的爱好和看法,那么我们如今又应该站在怎样的情形下去解读Bienefeld,去看待他的建筑理念呢?他重访传统的方法又如何能为我们所用呢?
“历史”版块中《师承与独寻》作为开篇,铺陈了Bienefeld的师承渊源,叙述了他对两位老师Dominikus Böhm与Emil Steffann的继承与偏离。“专题”的五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讨论了Bienefeld的理论与作品。我们并置了三篇解读Bienefeld前后不同时期住宅作品的文章:从早中期的自宅和绪特宅到晚期的巴巴内克宅。其中关于Bienefeld自宅和巴巴尼克住宅的两篇主要基于作者的现场观察感知及建成图纸和相关信息阅读来品评Bienefeld设计的独到之处;关于绪特宅的一篇则解读了甲方保留下来的过程图纸以还原Bienefeld的设计过程,并通过分析绪特宅的洞窗来阐明Bienefeld对细部和空间关系的处理。这三篇案例解读的并置可以使我们对Bienefeld一生建筑实践的纵向关联和演变有所了解。《异曲同工》一文则将Bienefeld与另一位用砖大师Lewerentz并置在一起,通过比较体认两者的异同。
“翻译”的三篇译文均为Bienefeld的访谈或演讲,呈现了Bienefeld自己的观点,是不善言辞的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一手材料。前两篇讲座和访谈集中针对Bienefeld对建筑创作中“材料表面和空间效果”及“细部”的看法,亦涉及他在设计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三篇访谈话题范围宽泛一些,兼谈到建筑师的历史责任与具体项目的设计对策。
“教育”版块中收录的是龚晨曦对2017年上半年在亚琛工大所授课程的总结与回顾,详实且有趣地展现了学生对Bienefeld作品的多样分析。相信这一成果不会仅限于对Bienefeld的理解,也大可以推而广之。
和Bienefeld一样,我们也有着挖掘不尽的历史和传统资源,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却和传统更为脱节。如何去挖掘我们的历史和传统,使之为当代实践在空间原型、细部构造等大小层面上提供一点营养?或许Bienefeld的实践、思考和方法,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
此次发刊与DerZug以往四期有两个改变。
一个是,为了让本期编写工作产生更为有效的讨论和激发,DerZug编辑组于2017年12月2日借在上海回顾展期(11.23-12.3)之机,筹划组织了关于本期主题的新刊发布研讨会。研讨的具体内容将在整理完成后向读者们做公开发布。
一个是,为提升读者的下载阅读体验,编辑组付费购买了WetTransfer Plus的网盘服务,因此新刊的发布时间将做限定,定至2018年2月15日为"DerZug网络发刊季",在此期间读者们不单可以免费下载到最新的Der Zug Vol.5《Heinz Bienefeld专辑》,还可以非常便捷地下载Der Zug Vol.1-4已发各期的完整电子版本。
祝大家阅读愉快!
Der Zug Vol.5 Heinz Bienefeld专辑
Der Zug Vol.4 建造思辨
Der Zug Vol.3 德国现代建筑师
Der Zug Vol.2 展览建筑
Der Zug Vol.1 创刊号
Der Zug 编辑组在上海2017线下活动简介
---------------------------------
若您认可Der Zug所生产内容的品质,有赞赏或捐助的意愿,编辑团队非常乐意接受。可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账实现,金额不限,多寡均宜。您的捐助将对Der Zug的运作和发展有非常直接的帮助。
![]() |
本期杂志的内容围绕着建筑师Heinz Bienefeld和他的作品展开。Heinz Bienefeld是一位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独立执业于科隆地区的德国建筑师,他的建成作品以住宅为主,间或有教堂和小规模公共建筑。曾先后师承科隆地区著名的教堂建筑师Dominikus Böhm和Emil Steffann。
要感知和理解这位建筑师,我们不妨从既有的“标签”出发:一曰“历史”,二曰“建构”。
Bienefeld的作品以对古希腊、古罗马、帕拉迪奥别墅、德国中世纪城镇住宅和古代至文艺复兴城市平面的阐释著称。
自文艺复兴以降,当历史作为一种普遍的“知识”为个人所用时,建筑师的历史借鉴就已顺理成章,唯因时代背景和方式方法而有别。Bienefeld对古代和古典建筑进行的系统研究缘起于对教堂的重建修复和往意大利的旅行。彼时恰逢战后德国建筑圈为战前的现代主义翻案平反,这一历史进程很大程度上由意识形态主导,因此Bienefeld的做法在当时不免被认为是一种“年代错乱”,甚而激起同僚的反感。
但若把视线从战后德国的语境略略扩展一些开来,就会发现:从广义上讲,Bienefeld属于对现代主义建筑信条产生质疑,并企图回归历史以修正现代建筑,或者说是一种使“现代建筑历史化”的努力。这种努力肇始于二战结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直至历史在后现代的浪潮中彻底瓦解为碎片,终了。而在这种种追根溯源的努力之中,对古典以及文艺复兴的阐释尤重法则与秩序的建立。上世纪四十年代末Le Corbusier的《模度》和Rudolf Wittkower对帕拉迪奥别墅平面比例的释读掀起了有关比例是否同样合用于现代建筑的热切讨论。后者的《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与其高足Colin Rowe并置手法主义和现代建筑的做法更是暗示了现代主义作品背后可能存在的古典法则。
相较之下,Bienefeld与历史和传统资源的关系则更为个人化。他的实践灵活地综合了其对古代、古典、欧洲中世纪民居、北威州传统民宅乃至埃及建筑等多方向历史的解读,又结合对具体项目场地、功能、业主要求的消化,以及他从他的两位老师那里学到并演变过的方法,进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结果。他用一生的建筑实践探索历史、地域、传统投射于“当代”建筑实践的可能性。纵观他前后的建筑项目,可以阅读出一以贯之又始终演进的尝试。从城市策略、平面组织原型,到窗框、梁柱交接细部,以至砖工、木工、金属工各工种的材料工法,他的作品之间存在着连续性。每一个作品都如同过程中的试验品,和他草图上那成千上万未实现的小草图、一比一细部图一起,构成他对建筑无休止的探索。
从早期的教堂改造及知名的Nagel宅开始,Bienefeld即认为古代和古典作品中那些始终存在着的法则和原型可以为现代建筑所用,并以当代的方式来表达。他所识别出的法则比如:遍布古典作品中的三分法,即对建筑元素起始、中段和收束的清晰定义(比如将柱子分为柱础,柱身和柱头);对结构视觉逻辑的明确呈现(未必是真实的,但却是可以通过眼睛阅读并加以理解的);形式上对称均衡且规则;封闭完整等等。在Bienefeld连续的建筑实践中,某些作品恪守这些原则对古代作品进行现代的转化式复刻,另一些作品则辩证地应用这些原则,与他对无名建筑的兴趣相融合,而在作品中产生了规则和自由之间的张力。
对于住宅的空间秩序,有数种历史和地域的住宅布局方式成为Bienefeld创作的出发点:罗马中庭住宅、中世纪欧洲走廊和过厅住宅、帕拉迪奥以中心大厅组织的别墅以及柏林新古典主义住宅,乃至古埃及住宅。他在许多项目中对这些“住宅布局传统”进行融合式的再创造,寻找可能的变体。这或多或少体现了Bienefeld“传统演化论”的史观:传统是能够被更新的。
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标签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解释:Bienefeld的“建构”或许可以形容为是遵照现代人的感觉以现代材料对古典法则的更新表达。具体来说是对比例的应用和对建造形式(Bauform)的刻画,建立视觉结构。相对于固定的数字比率(简单的1:2、2:3、3:5等),Bienefeld更关心人对于建筑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感知到的“关系”。例如对于立面来说,这种方法重视立面的和谐、韵律、节奏以及动态和静态之间的平衡。而对于某个空间内部所有立面之间的判断,则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空间感知”,是更为综合的处理。因此,比例不是一个二维的固定态,而是包含了光影效果、材料属性、建造形式的表达等所有内容呈现给视觉和身体的动态和谐态。这也是为什么它与Bienefeld对门、窗、屋顶等建造形式和砖、钢、玻璃等材料呈现之间息息相关。
从“借鉴历史,重访古典”概念,到“建造逻辑,比例感知”的层面,Bienefeld坚定甚至于执拗地将它们落实到了门楣、门框、门洞、窗的过梁、窗洞、窗台、屋脊、屋面、屋檐等这些细部。细部形式都必须清晰可感,它们是对大比例控制之下进一步的细分和刻画,塑造各个建筑元素之间的关系,在细小的尺度上完成空间动机。而这些刻画又直接植根于对新旧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与现实法规和建造条件的斡旋,比如砖块与灰缝的配比(砖作为传统材料,如何精细控制以使之和空间动机相咬合)、细长的钢件通过竖向上的切分以不破坏古典柱式的比例、克服玻璃对建筑体量的消解并展现其平面性(钢和玻璃作为非传统材料,如何处理它们和古典法则的关系)等等。
从抽象的法则到具象的一砖一瓦,Bienefeld的作品呈现了从阅读古典到阐释历史的可能性。如果说Bienefeld是站在上世纪50年代对现代建筑的修正立场上或是出于个人对建筑的爱好和看法,那么我们如今又应该站在怎样的情形下去解读Bienefeld,去看待他的建筑理念呢?他重访传统的方法又如何能为我们所用呢?
“历史”版块中《师承与独寻》作为开篇,铺陈了Bienefeld的师承渊源,叙述了他对两位老师Dominikus Böhm与Emil Steffann的继承与偏离。“专题”的五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讨论了Bienefeld的理论与作品。我们并置了三篇解读Bienefeld前后不同时期住宅作品的文章:从早中期的自宅和绪特宅到晚期的巴巴内克宅。其中关于Bienefeld自宅和巴巴尼克住宅的两篇主要基于作者的现场观察感知及建成图纸和相关信息阅读来品评Bienefeld设计的独到之处;关于绪特宅的一篇则解读了甲方保留下来的过程图纸以还原Bienefeld的设计过程,并通过分析绪特宅的洞窗来阐明Bienefeld对细部和空间关系的处理。这三篇案例解读的并置可以使我们对Bienefeld一生建筑实践的纵向关联和演变有所了解。《异曲同工》一文则将Bienefeld与另一位用砖大师Lewerentz并置在一起,通过比较体认两者的异同。
“翻译”的三篇译文均为Bienefeld的访谈或演讲,呈现了Bienefeld自己的观点,是不善言辞的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一手材料。前两篇讲座和访谈集中针对Bienefeld对建筑创作中“材料表面和空间效果”及“细部”的看法,亦涉及他在设计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三篇访谈话题范围宽泛一些,兼谈到建筑师的历史责任与具体项目的设计对策。
“教育”版块中收录的是龚晨曦对2017年上半年在亚琛工大所授课程的总结与回顾,详实且有趣地展现了学生对Bienefeld作品的多样分析。相信这一成果不会仅限于对Bienefeld的理解,也大可以推而广之。
和Bienefeld一样,我们也有着挖掘不尽的历史和传统资源,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却和传统更为脱节。如何去挖掘我们的历史和传统,使之为当代实践在空间原型、细部构造等大小层面上提供一点营养?或许Bienefeld的实践、思考和方法,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 |
---------------------------------
此次发刊与DerZug以往四期有两个改变。
一个是,为了让本期编写工作产生更为有效的讨论和激发,DerZug编辑组于2017年12月2日借在上海回顾展期(11.23-12.3)之机,筹划组织了关于本期主题的新刊发布研讨会。研讨的具体内容将在整理完成后向读者们做公开发布。
![]() |
一个是,为提升读者的下载阅读体验,编辑组付费购买了WetTransfer Plus的网盘服务,因此新刊的发布时间将做限定,定至2018年2月15日为"DerZug网络发刊季",在此期间读者们不单可以免费下载到最新的Der Zug Vol.5《Heinz Bienefeld专辑》,还可以非常便捷地下载Der Zug Vol.1-4已发各期的完整电子版本。
祝大家阅读愉快!
Der Zug Vol.5 Heinz Bienefeld专辑
Der Zug Vol.4 建造思辨
Der Zug Vol.3 德国现代建筑师
Der Zug Vol.2 展览建筑
Der Zug Vol.1 创刊号
Der Zug 编辑组在上海2017线下活动简介
---------------------------------
若您认可Der Zug所生产内容的品质,有赞赏或捐助的意愿,编辑团队非常乐意接受。可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账实现,金额不限,多寡均宜。您的捐助将对Der Zug的运作和发展有非常直接的帮助。
为啥要用Wettransfer?!明明对国内网络环境支持极差!还付费,真是闲得。。。。
@青山,请国内读者也顾及一下在国外读者的使用体验,以第四期的发刊经验为基础,wetransfer是综合各种需求的相对优选。且大多数读者的反馈都是正向的。抱歉还是给你个人的下载造成了一些不便。
那么国内也传一份啊
https://site.douban.com/249336/widget/photos/18182765/photo/2454252323/
到读者群里跟其他读者要吧,为管理方便,抱歉不再另作下载提供。
@青山
啧啧,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理直气壮地指责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