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五岁时,我杀死了我自已》——嘀嘀
电影在现实和回忆两线交织下进行,镜头集中于这个眼神锐利而带着一丝戒备的男孩。在开场白中,你也许会对那句以童声说出的“五岁时,我杀了自己”报以好奇,而后波登以歇斯底里的形象出现了。这个才五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瘦小的身体,年幼的狮子。这个极度暴戾的孩子并不会引得众人的同情。尽管你也许会理解毫无盔甲护身,身处绝境的小狮子深藏的警惕和恐惧,但那的确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他野蛮,自说自话,毫无教养,绝无理性可言,你甚至会想,他也许会是以后某则新闻里的杀人犯。
导演的拍摄就像是在解剖这条被网住的,毫不放弃挣扎的鱼;或者说,他同时也在温柔地给予鱼儿他自己的安抚。面对这条桀骜不驯的鱼儿,院长首先对其展开了审讯。他单刀直入,波登置之不理;他以暴制暴,波登回以攻击。他受到了捆绑,被关了禁闭。禁闭室里没有墙,没有床,只有雪白的墙壁。他在这样雪白的寂静之中平静下来,恢复了理智,甚至养成了在墙壁上写字的习惯。而后,导演一点一点地以其镜头揭开了波登“恶”的表象之下的温柔心灵。
这无疑关乎于故事最核心的秘密,即波登“杀了自己”的原因。导演对此煞费苦心,他跟随着波登的意识在两重故事里圆润地进出,将整个故事埋藏的秘密娓娓道来。那是富有诗意的捕捉,类似于诗人张枣的《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句子中的“梅花”即是对心情与情绪的烘托,这在电影中可表现为波登细微的行为转变。电影有一情节是波登在他信任的实习医生的带领下他决定重新学习游泳,而当医生提到游泳时,他露出了排斥的眼神。随即,镜头切换至过去,小时候,父亲曾粗暴地把他扔进河里,那时他还没能像现在这样充满反抗的能量。镜头中,他在河里绝望地扑腾……影片中如这样切换的片段还有很多,它们看似跳跃,毫无关联,但是却在某些意象和情绪中产生了内在的磁场。随着叙事的推进,段落的叠加,这些碎片化的过去便和线性发展的现在对接,你便会惊叹小波登柔软细密的情感和意识竟勾勒了整个客观发展呈现在观者面前的画面——而导演则是在用镜头写诗。
除了禁闭室里那面雪白的墙,导演的另一解剖工具还有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大人,实习医生。这也关乎影片的其中一个主题——教育。影片中有一些相类似的大人,比如院长,比如短暂出现的较波登游泳的父亲,比如结尾那个导致波登进精神病院的小女孩的母亲。他们无一例外,粗暴,顽固,想当然地教育孩子,从未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体会。他们偶尔出现,铺垫了整个社会环境里大人与孩童的对峙。同时,导演也巧妙地以此照应了波登最初的行为。如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一样,暴戾根植于暴戾,顽固导向顽固。
电影中最与众不同的大人,导演并没有安排他温柔地出场,反倒使他显得有些神秘和孤独——沉默,但是双眼冷静,像一台孤独的摄像机。而后,他与波登对话了,平实得像一个想要表示友好的朋友,平等而自由。他也耐心,每日都带着智障孩子在操场玩耍,仿佛相信着波澜不惊底下总有看不见的进步。他甚至能从波登有些惊惧的眼神里察觉到游泳也许在他脑海中根植的恶劣的回忆,然后耐心地,将手温柔地深入这条小鱼的内脏,抚摸,带走肮脏的秽物。这样的人终会获得孩子的信任。最后,小波登欢喜地畅游在泳池里的场景是那样温暖,带着新生的兴奋和自信。这样的教育者是如此神圣,他的布施竟使孩童的天性抽枝发芽。
作为精巧的照应被安排在整个叙事中,并与实习医生形成对接的是女孩杰西卡——她是波登心里埋下的蜜糖,嘴里吞咽的酸梅。她单纯而独立,带着些早熟的明慧。她在孩子们中显得很特别,常常迟到,拒绝参与死板,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那身红色的裙子兀自在人群的中心开着,也悄然驻入波登的心里。杰西卡并非是波登的天性本身,他们的互相吸引是注定的,但对于波登而言,杰西卡的存在更在于她是他生命是突然出现的一缕阳光,一把温柔的梳子。原本的波登爱嬉闹,喜欢和班里最爱捣蛋的男孩一起作乱,拒绝被禁锢的勇敢的天性在未自觉的状态下原始地张扬着。而杰西卡抚顺了小狮子凌乱的毛发,并使他自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开始冷静地旁观周围的世界。在波登对杰西卡的执着之下,最珍贵的也许是杰西卡与他的相知,他们共同进行的自我确认。
但电影几乎以一种最残酷的方式来印证他们的交融。
起因是女孩的父亲的逝世。父亲在这个纯澈而早慧的女孩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死于杰西卡而言是痛苦的成长契机。那一天她没有去上课,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屋子里,然后她看见了大雨中在家门口守护着他的男孩。后来他们独自出门玩耍,走过小桥和树林,走过玩偶店,坐到轿车里,诉说着渴望成为大人的愿望。
夜晚,女孩从衣柜里拿出了珍藏的胸罩抱怨和诉说对长大的渴望,而小男孩一把抢过了胸罩背在背上大喊“骆驼”。在这里,“胸罩”(成人、情欲、现实、规训)被有趣地反讽和解构。同样自然地,他们赤诚地袒露自我,体验纯粹。最后,母亲介入,故事又回转到了开头。导演终于道出了掩藏的秘密。
最后,导演以贯穿了整部电影的超现实蒙太奇手法结束了电影。男孩在实习医生的帮助下,在女孩几经辗转寄来的信中骑上了他的黑马仔,奔驰在了自由的旷野上。
在影片中,实习医生和杰西卡,一外一内共同实现了男孩的成长。这种成长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带着“反成长”的意味,带着和成人世界分道扬镳的孤绝。实习医生和杰西卡这两个成为了男孩生命中重要转折点的人正如《麦田》中的老菲比。仅仅说他们温柔和美好是不够的,倒不如说,他们的存在深化了男孩们对现实世界的绝望。借用一个比喻——“一种绝望仿佛液体一般,任其自由流淌肯定是无路可走的,若有温情,只会加速它的流淌。”这也许道出了男孩和女孩因渴望成为大人而进行的坦诚相见在被大人破坏以后给他们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这是男孩“自杀”的原因。但是实习医生的出现弥补了这种打击,他的手抚触着男孩的热度反倒冻结了绝望的液体,创造了隔绝于现实的一种真空地带。而女孩最终送到了男孩手里的信又解除了医生创造的封冻,信里无奈的口吻仿似霍尔顿最后的自述,使得绝望的液体蒸发了,化成了看不见的空气,化成了最后模糊而梦幻的虚空。
这时,男孩也许才真正“杀死”了自己——影片中所呈现的孩子的几次断裂式成长无一例外与成人世界相悖,而这种相悖所留下的不可避免的伤痕一点点使得孩子模糊地认识和承认了这个世界,同时也面向了虚无。而“虚无”究竟是什么,也许是导演营造的最后男孩骑上黑马仔的孤独场景,也许是女孩曾忧伤而空然地说出的那段话:“那天清晨我醒得很早,当我望向窗外,发现可以远眺到勃朗峰,还有我的黑马仔,它的鬓毛被风吹得凌乱,脚下尘土飞扬,我走到门口,花香四溢,一个男孩站在人行道上,给我一个木偶。我们来到一个到处是玩具的地方,然后去了黄金海岸。后来,我们累了,去了我家,在睡前变了个戏法,醒来后,我们都长大了。”
导演的拍摄就像是在解剖这条被网住的,毫不放弃挣扎的鱼;或者说,他同时也在温柔地给予鱼儿他自己的安抚。面对这条桀骜不驯的鱼儿,院长首先对其展开了审讯。他单刀直入,波登置之不理;他以暴制暴,波登回以攻击。他受到了捆绑,被关了禁闭。禁闭室里没有墙,没有床,只有雪白的墙壁。他在这样雪白的寂静之中平静下来,恢复了理智,甚至养成了在墙壁上写字的习惯。而后,导演一点一点地以其镜头揭开了波登“恶”的表象之下的温柔心灵。
这无疑关乎于故事最核心的秘密,即波登“杀了自己”的原因。导演对此煞费苦心,他跟随着波登的意识在两重故事里圆润地进出,将整个故事埋藏的秘密娓娓道来。那是富有诗意的捕捉,类似于诗人张枣的《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句子中的“梅花”即是对心情与情绪的烘托,这在电影中可表现为波登细微的行为转变。电影有一情节是波登在他信任的实习医生的带领下他决定重新学习游泳,而当医生提到游泳时,他露出了排斥的眼神。随即,镜头切换至过去,小时候,父亲曾粗暴地把他扔进河里,那时他还没能像现在这样充满反抗的能量。镜头中,他在河里绝望地扑腾……影片中如这样切换的片段还有很多,它们看似跳跃,毫无关联,但是却在某些意象和情绪中产生了内在的磁场。随着叙事的推进,段落的叠加,这些碎片化的过去便和线性发展的现在对接,你便会惊叹小波登柔软细密的情感和意识竟勾勒了整个客观发展呈现在观者面前的画面——而导演则是在用镜头写诗。
除了禁闭室里那面雪白的墙,导演的另一解剖工具还有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大人,实习医生。这也关乎影片的其中一个主题——教育。影片中有一些相类似的大人,比如院长,比如短暂出现的较波登游泳的父亲,比如结尾那个导致波登进精神病院的小女孩的母亲。他们无一例外,粗暴,顽固,想当然地教育孩子,从未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体会。他们偶尔出现,铺垫了整个社会环境里大人与孩童的对峙。同时,导演也巧妙地以此照应了波登最初的行为。如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一样,暴戾根植于暴戾,顽固导向顽固。
电影中最与众不同的大人,导演并没有安排他温柔地出场,反倒使他显得有些神秘和孤独——沉默,但是双眼冷静,像一台孤独的摄像机。而后,他与波登对话了,平实得像一个想要表示友好的朋友,平等而自由。他也耐心,每日都带着智障孩子在操场玩耍,仿佛相信着波澜不惊底下总有看不见的进步。他甚至能从波登有些惊惧的眼神里察觉到游泳也许在他脑海中根植的恶劣的回忆,然后耐心地,将手温柔地深入这条小鱼的内脏,抚摸,带走肮脏的秽物。这样的人终会获得孩子的信任。最后,小波登欢喜地畅游在泳池里的场景是那样温暖,带着新生的兴奋和自信。这样的教育者是如此神圣,他的布施竟使孩童的天性抽枝发芽。
作为精巧的照应被安排在整个叙事中,并与实习医生形成对接的是女孩杰西卡——她是波登心里埋下的蜜糖,嘴里吞咽的酸梅。她单纯而独立,带着些早熟的明慧。她在孩子们中显得很特别,常常迟到,拒绝参与死板,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那身红色的裙子兀自在人群的中心开着,也悄然驻入波登的心里。杰西卡并非是波登的天性本身,他们的互相吸引是注定的,但对于波登而言,杰西卡的存在更在于她是他生命是突然出现的一缕阳光,一把温柔的梳子。原本的波登爱嬉闹,喜欢和班里最爱捣蛋的男孩一起作乱,拒绝被禁锢的勇敢的天性在未自觉的状态下原始地张扬着。而杰西卡抚顺了小狮子凌乱的毛发,并使他自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开始冷静地旁观周围的世界。在波登对杰西卡的执着之下,最珍贵的也许是杰西卡与他的相知,他们共同进行的自我确认。
但电影几乎以一种最残酷的方式来印证他们的交融。
起因是女孩的父亲的逝世。父亲在这个纯澈而早慧的女孩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死于杰西卡而言是痛苦的成长契机。那一天她没有去上课,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屋子里,然后她看见了大雨中在家门口守护着他的男孩。后来他们独自出门玩耍,走过小桥和树林,走过玩偶店,坐到轿车里,诉说着渴望成为大人的愿望。
夜晚,女孩从衣柜里拿出了珍藏的胸罩抱怨和诉说对长大的渴望,而小男孩一把抢过了胸罩背在背上大喊“骆驼”。在这里,“胸罩”(成人、情欲、现实、规训)被有趣地反讽和解构。同样自然地,他们赤诚地袒露自我,体验纯粹。最后,母亲介入,故事又回转到了开头。导演终于道出了掩藏的秘密。
最后,导演以贯穿了整部电影的超现实蒙太奇手法结束了电影。男孩在实习医生的帮助下,在女孩几经辗转寄来的信中骑上了他的黑马仔,奔驰在了自由的旷野上。
在影片中,实习医生和杰西卡,一外一内共同实现了男孩的成长。这种成长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带着“反成长”的意味,带着和成人世界分道扬镳的孤绝。实习医生和杰西卡这两个成为了男孩生命中重要转折点的人正如《麦田》中的老菲比。仅仅说他们温柔和美好是不够的,倒不如说,他们的存在深化了男孩们对现实世界的绝望。借用一个比喻——“一种绝望仿佛液体一般,任其自由流淌肯定是无路可走的,若有温情,只会加速它的流淌。”这也许道出了男孩和女孩因渴望成为大人而进行的坦诚相见在被大人破坏以后给他们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这是男孩“自杀”的原因。但是实习医生的出现弥补了这种打击,他的手抚触着男孩的热度反倒冻结了绝望的液体,创造了隔绝于现实的一种真空地带。而女孩最终送到了男孩手里的信又解除了医生创造的封冻,信里无奈的口吻仿似霍尔顿最后的自述,使得绝望的液体蒸发了,化成了看不见的空气,化成了最后模糊而梦幻的虚空。
这时,男孩也许才真正“杀死”了自己——影片中所呈现的孩子的几次断裂式成长无一例外与成人世界相悖,而这种相悖所留下的不可避免的伤痕一点点使得孩子模糊地认识和承认了这个世界,同时也面向了虚无。而“虚无”究竟是什么,也许是导演营造的最后男孩骑上黑马仔的孤独场景,也许是女孩曾忧伤而空然地说出的那段话:“那天清晨我醒得很早,当我望向窗外,发现可以远眺到勃朗峰,还有我的黑马仔,它的鬓毛被风吹得凌乱,脚下尘土飞扬,我走到门口,花香四溢,一个男孩站在人行道上,给我一个木偶。我们来到一个到处是玩具的地方,然后去了黄金海岸。后来,我们累了,去了我家,在睡前变了个戏法,醒来后,我们都长大了。”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