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牌之外特辑:他们的年度专辑(作者篇)
公告牌之外特辑:他们的年度专辑(音乐人篇)
从去年五月的第一期开始,“公告牌之外”慢慢前行已有24期,共有74位豆瓣音乐人得到推荐。大部分音乐人没有停止脚步,他们当中有人发了专辑,有人开始做小型的巡演,还有人悄悄的出现在了排行榜上。成绩究竟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依然在继续,希望他们未来会做的更棒,也希望你能在这里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声音!
2012快要过去,“公告牌之外”也将做一次特别的年终回顾:邀请我们的一些作者以及曾经出现在公告牌之外的音乐人,为大家分享他们的年度最爱专辑。由于篇幅较长,本次特辑将分为上下两期上期为作者篇,下期则是音乐人篇(下周发布)。好啦,我们先来看看各位作者的年度之选吧!
为方便大家查看和收藏专辑,我们的老朋友——正在法属圭亚那度假的马教授抽空建了豆列:
公告牌之外特辑豆列(作者篇)
邹小樱:
PIA-《真心話》
甜而不腻的台湾二人组合,未发大碟之前已红遍街声,宅男最爱。
来吧!焙焙! -《真實的印象》
来吧!焙焙!用一张极具想象力的专辑洗掉了大家对他们的误解,这是一张汇聚了台湾当下的年轻知识分子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Modern Children -《Modern Children》
颠覆你对香港乐队认识的一张专辑,在后摇这种看似泛滥的潮流中,摩登小孩做出了他们特有的声音,以及无尽想象力。
小老虎:
小老虎 - 《JULIANA》
毛遂自荐,独立唱片,自己的。
准确地说,这不是一张唱片,是一个袋子,一个绳子,一个垫子,一个瓶子,一封信,一点火漆,几滴口水、笔水,一次赌博,一个岛——这些不是比喻,是真家伙。
音乐大概是,说唱音乐吧。
如果谁收到这个瓶子,还可以寄回来,装一些自己的私货,这好像叫“互动”,或者叫“惊喜连连”?
毛遂自荐,敝帚自珍,具体细节,点到为止。
保密,保密。
Cornelius - 《CM4》
松骨,踩背,捏肩膀,去成都喝上一杯茶,让背着小包的怪叔叔踏踏实实掏会儿耳朵,突然一睁眼,舒服得不知身在何方。如果对这感觉心有戚戚,这个日本的乐队能给你。
我这么总结有失尊重,但又不想用迷宫这样的词,哪怕更合适。这个小山田圭吾,日本老家伙,开创了“一个人的乐队”之风,早年受黑色安息日影响,这些年一直往更抽象和深邃处去。我总感慨他的脉搏好像与常人不同,点儿怪,不光是节奏。如果非要用一些名字来给他壮壮胆,我想是BECK、坂本龙一、Blur……
这算张集锦,老家伙国际声望很高,这张没有水没膝盖的诡谲,而是荡漾了许多,找间空屋子听很合适。
林朝阳&丁薇 -《浮沉》
好久没听过丁薇了,我挺喜欢她的。现在和林朝阳一块做影视配乐,见功力的事,干不好就露怯了。
我没看过这部电视剧,当纯音乐听,想像一下。萧索的冬日,午后安宁的窗帘,江畔的漫步,微澜泛起的古典画面。
非常适合现在听。
赵大宝:
豆瓣音乐人公告牌之外的年终专辑推荐只能推荐2012年发行的专辑,这就有点像当有人问你“你哪个男朋友床上最好的时候”,碍于男朋友的事业或者社会安定,你只能说“现男友”,但可能满不是这么回事儿。其实今年我最想推荐的是The Beatles制作人George Martin在1998年录制的一张专辑《In my life》。下面推荐的三张专辑,除了品味无懈可击,质量上乘,歌曲优美之外,最关键的是他们代表了如今聆听音乐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黑胶、CD和互联网。
Beck - 《I Just Started Hating Some People Today》
Beck老师有日子没出录音室专辑了,这次和Jack White合作了两首歌,并且在白老师的The Third Man发行黑胶唱片。关于黑胶的部分,懒得抄了,请参考《Q娱乐世界》本年第8期。实话实说,这张黑胶我没有,我也是从网上听的。但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Jack White的乱入非常致命。
赌鬼乐队 - 《你见过这样的星星吗?》
王梓从美帝国主义留学回来之后重组赌鬼乐队,前Joyside贝斯手刘耗和鼓手关铮加入。关于这张专辑,用刘耗的话说,“我觉得摇滚乐要回来了,真正有力量的音乐要回来了”。从专辑录音,到后期制作,甚至到封面的设计,都充满创意和手工匠般的尊严,堪称是一张精良的CD。如果去看赌鬼的现场,我只有一个建议:看好你自己的妞儿(甭管你男朋友,台上的三位才是真正的男人)。
Wilco - 《Roadcase》
Wilco主唱Jeff Tweedy小时候迷恋The Bealtes,看着墙上的画儿怎么看怎么觉得帅,他说“这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尤其是保罗-麦卡特尼”。我就知道小时候我妈不该给我听赵本山的《小逛庙》,直接输在起跑线上。2012年Wilco将每一站巡演进行高品质的现场录音和后期制作,并在自己的网站上出售。256kpbs的MP3售价9美元,而ALAC和FLAC无损格式售价12美元。我觉得这在中国行不通,我们的哲学是“去他妈的艺术家,免费最重要!”
tata:
Exitmusic – 《Passage》
这个来自纽约的,由Devon Church和Aleksa Palladino组成的夫妻档乐队给了我今年最大的惊喜。拥有着好似浪潮般层层扑来的强劲编曲,Exitmusic的音乐显得异常雄壮有力,这种撕心裂肺的冲击力让我想起了当初第一次听Arcade Fire和The Antlers时的感受,那种决然的情绪爆发似乎要把你逼哭。当然,除了高亢丰满的唱腔外,整张专辑的可听性也很强,难以想象这竟然是他们的第一张专辑,我等待着今后Exitmusic将带给我的更多感动。
Memoryhouse - 《The Slideshow Effect》
加拿大出产的音乐人多年来都是品质的保证,就算Memoryhouse只能算“半吊子”音乐人,都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女主唱Denise Nouvion作为摄影人,半途和Evan Abeele组成Memoryhouse玩起了音乐,今年的这张专辑拥有所有Dream-Pop应该有的动听旋律,一种“半吊子”式的美,这当然不是贬义,正因为这份不修边幅的纯粹,使得曲子里的每一个音符都直指人心。
Lotus Plaza -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因为喜爱Deerhunter,从而喜欢上Lotus Plaza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作为母团的吉他手,Lockett Pundt旺盛的创作灵感在化名乐队Lotus Plaza身上得到了延续。今年的新专辑依旧是后朋克和Shoegaze打底,加上合成器和木吉他等丰富元素打造成的万花筒。这是一张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专辑,足以满足各个层面的摇滚乐迷,值得一听再听。
Screamy:
Porcelain Raft -《Strange Weekend》
我是在很久之后才知道Porcelain Raft其实只是一个人,而且还是个男人。好吧,这前半句话也许可以原谅,毕竟现在好多solo艺人都多才多能。 但像在 “Drifting In And Out”, “Backwords”等几首歌里甜美的假声一直把我蒙在鼓里,以为这支乐队里有好几位歌手… Porcelain Raft这种《Strange Weekend》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基本特点是在底层噪音之上铺一层清晰甜美的木吉他,将人声藏在回声和扭曲的雾障之后,让人丧失方向感和逃脱重力; 而像“Backwords”这样的歌里偶尔忽然涌起的大规模合成器声响,则像是波浪一样,让人随之前进或后退。Porcelain Raft,即Mauro Remiddi是一位在意大利出生的“流浪汉”:他曾经在伦敦的玩过独立乐队、参加过德国的巡游杂技团、在百老汇弹过钢琴甚至还在朝鲜进行过音乐表演。也许这种个人经历解释了他音乐里那种格外自由、漂泊和无根基的状态吧!从Porcelain Raft里你找不到历史或未来,既轻浮又博爱,没有观点没有身份甚至连性别都是一件模棱两可的事,存在的只有情绪——无恨、自由但不乏伤感。
Graham Coxon -《A+E》
凭借Blur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即使Graham Coxon解甲归田 (像他某些队友所做的那样)再也不过问音乐也已经足够对得起娱乐产业了。但他不仅没有江郎才尽,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大胆到让人惊讶地了不起的乐手!他从来不怕挑战大众的期望,无论是在Blur时期还是他的个人作品里都充满了具有挑战性的元素,所以,在2009年柔美到让人心碎不敢听的《Spinning Top》之后,在今年发行的第八张个人专辑《A + E》里来一个风格急转弯虽然是情理之中的事,还是让人结实地吃了一惊。《Spinning Top》以木吉他为主几乎完全缺乏贝斯线,声音极端干净透彻,内敛得近乎圣洁。而《A + E》不仅加入了电音舞曲元素,回归了他早期极快的节奏,并且用非常低沉怪异地吉他和贝斯音效营造出一种既cult又颇具黑色幽默的效果。精神分裂吗?也许。在Blur四个人之中,Graham Coxon大约是在创作方面最健康最愉悦的吧!
Sleigh Bells -《Reign of Terror》
我是今年才开始听Sleigh Bells的,因为之前看乐队的名字一直以为是一支清新的dream pop或民谣... 但只要一开始听就立刻折服给这支暴虐的乐队了——这张《Reign of Terror》是今年最早发行的几张专辑之一,但当时就很确定这将是我年度最爱之一。 Sleigh Bells可能是不喜欢听金属但又受够了毫无筋骨的所谓indie rock的歌迷的一个绝佳选择:极端雄性和重型的吉他让人提神过瘾,存在感爆棚的女主唱时而妖媚顽虐时而又显示出钉鞋一般的内向柔情,和金属吉他既对立又融合得非常妥帖。有些乐队的优点是需要通过歌词来传达的:诗意或深刻的思考等;但有些乐队的“意义”存在于声音本身。我觉得Sleigh Bells就是一支这样充满了天然力量、不需要证明的乐队,极具侵略性,虽然只有两个人,但无论是音量还是配器的饱满程度都立刻将人的听觉神经占满。比如“True Shred Guitar”里的吉他、“Demon”和“Born To Lose”里扫射机枪一般的鼓点,让人觉得像是看摇滚动作片一样。 可能也正是这一原因,我在夏天一直都没有听这张专辑,冬天开始的时候,这张专辑的魅力就再次显示出来。
悠颜:
Two Door Cinema Club - 《Beacon》
对Two Door Cinema Club这支乐队,听过首专之后印象只是“不错”,但这却是一张听了一遍就让我不由自主地爱上了的专辑,一直都在处在随身带着不时就找出来听听的状态里面,常听常新。撇开这帮来自北爱的孩子们日趋纯熟流畅的编曲配器、入耳动听的可爱旋律暂且不说,温柔又透亮的一把吉他弯弯绕绕地托出微妙动情的歌词,讲的全是从“聪明欢快有点儿尖刻的家乡男孩”到“孤独漂泊有点儿忧伤的流浪乐手”这么些甜蜜苦涩的故事,关于成长,关于回忆,一首一首唱得悠悠扬扬,清澈明亮,让人听了真是没有办法不动容。二年级专辑是最容易出状况的阶段,尤其是对于那些第一张专辑上升势头特别好的乐队。Two Door Cinema Club显然不仅延续了之前的成功,还将自己整体的艺术水平和个人成长都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若是没有之前“博客哭穷”那段小插曲,这张专辑其实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是满分。
Paul Weller -《Sonik Kicks》
听老家伙们发的新砖有个好处,就是不用担心会太失望,但也有个坏处,就是甚少会有惊喜。不过Paul Weller的这张《Sonik Kicks》倒其实可以看作是对这两种状况的一个很好的平衡,一方面保持了一直以来的良好水准,另一方面却还用大胆丰富、颇具实验精神的声音给他一向根源老派的曲风带来了一个令人耳前一亮的突破。整张专辑曲风相当多元,既有很电很先锋的像《Green》,又有很颓很沧桑的像《By the Waters》,还有很飘很暗黑的像《Dragonfly》。而最让我觉得受到触动的却是Paul Weller不知怎么就突然满溢出来的那番忧伤深情,这还绝对不是那些小年轻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伤春悲秋,而是一份人到中年、经历过了足够多的人情故事的真情流露。在身边也放了很久的一张,反复听,总觉得这样一份放手探索的大胆动作,以及这样一副直面脆弱的真诚姿态,其实是一种相当勇敢的态度以及作为,非常令人敬佩。
Mother Mother -《The Sticks》
Mother Mother是一支来自加拿大的独立流行五人团,2007年出道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发表了4张个人专辑,可谓效率惊人。但让人感到惊叹的是,乐队在每张专辑里都保持着相当好的表现——主唱有着一把雌雄莫辩、质地上乘的嗓音,就这么哼哼哈哈甩开了不在乎地唱着些含讽带刺到几乎算得上是恶毒的歌词,合着走势阴阳怪气的旋律、构造纤巧精美的编曲,这样的音乐那可真是听在耳里,甜在心头,还要提防着背后戳过来的那把刀子,如此复杂多层值得玩味的好团又怎能让人忍心错过。这张今年刚发表的新专辑《The Sticks》显然延续了乐队好听、毒舌、萌的关键风格,到了点儿上节奏利落劲爆到让人跺脚甩头,放缓了步调也有慢慢的木吉他曲子能让人跟着双眼微阖,旋律甜美得像是快要滴出来的泉水,情绪却真是登峰造极的不留情面、不留余地。就拿里面主打的那首《Let’s Fall in Love》来说,嗡鸣的电音焦躁地烧灼飞快流淌而过的乐段,配着辛辣的歌词简直像是一不留神就会烫着听者的情绪。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感他们的愤世嫉俗,但你却没办法阻止这么有趣的音乐抓住你的耳朵。(若抽空看一眼这支曲目的MV,或许你也没办法阻止他们抓住你的眼睛。)
坦克手贝吉塔:
Bob Dylan -《Tempest》
71岁高龄的Bob Dylan出版新作,稳定的巡演阵容进录音室,编曲丰满紧凑,但极度缺乏新意,还好有刁钻诡谲的叙事诗弥补,隐喻迭现。昔日暴雨将至,今天风暴终于莅临,闪电将夜空一分为二,Celtic元素和电报结构的酣畅长曲,小镇杀手与冰海沉船,另一种形式的《Desolation Row》。
The Charles Gayle Trio - 《Streets》
在封面上化身小丑的Charles Gayle已经年逾古稀,但还能吹能弹,且气流酣畅,火力十足,不愧为高能量爵士的代言人。得心应手的三重奏,自由爵士之烈焰藉此喷发、升腾,不安感与碎片式的脆弱抒情贯穿始末,音乐语言与措辞来自上个世纪,像一剂窖藏的高强度火药,随时受不了。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Allelujah! Don't Bend! Ascend!》
作为蒙特利尔新音乐运动的重要团体,GY!BE酝酿十年的新作终于问世。他们在90年代里所爆发出的末世感以及摧古拉朽般的音乐能量在新作里得到一次复辟,更多湍急、迫切的阴暗律法在这里被坚定重申,乌云蔽日,街头与郊区的黑色火焰蔓延至城市中心,街角的怪客与狠毒的异乡人敲打着锣鼓为时代送葬,废墟里升起出一轮斑驳新日。
钱进:
Bury Tomorrow - 《The Union Of Crowns》
这支乐队有metalcore里最棒的清嗓之一Jason Cameron,还有和野兽一样的harsh vocal。我喜欢几乎所有歌的吉他riff和base line, 极富弹性和韧劲。作为乐队的第二张专辑,Bury Tomorrow并没有让人失望。
Art By Numbers - 《Reticence: The Musical》
The Human Abstract的好基友,重视炫技的同时还不忘炫一下旋律和演唱技巧。有点像Circa Survive,也有很大的Between the Buried and Me的影响(但这两支乐队今年的发行都不及ABN来得容易上耳)。前卫摇滚和爵士、钢琴互相融合,歌词也精妙用心。
Enter Shikari - 《A Flash Of Colour》
如果只听Post-hardcore或者Dubstep的人乍一听可能会有点不习惯,因为这张专辑融合的元素实在太多:金属核、硬核、Techno, 甚至朋克,但绝对是毫不违和,充满惊喜的专辑。批判政府和对社会的反省为主题,极富韵律及诗意歌词让人血脉喷张,主唱极具感染力的嗓音,无论是清唱说唱还是嘶吼都收张自如。
从去年五月的第一期开始,“公告牌之外”慢慢前行已有24期,共有74位豆瓣音乐人得到推荐。大部分音乐人没有停止脚步,他们当中有人发了专辑,有人开始做小型的巡演,还有人悄悄的出现在了排行榜上。成绩究竟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依然在继续,希望他们未来会做的更棒,也希望你能在这里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声音!
2012快要过去,“公告牌之外”也将做一次特别的年终回顾:邀请我们的一些作者以及曾经出现在公告牌之外的音乐人,为大家分享他们的年度最爱专辑。由于篇幅较长,本次特辑将分为上下两期上期为作者篇,下期则是音乐人篇(下周发布)。好啦,我们先来看看各位作者的年度之选吧!
为方便大家查看和收藏专辑,我们的老朋友——正在法属圭亚那度假的马教授抽空建了豆列:
公告牌之外特辑豆列(作者篇)
![]() |
邹小樱:
PIA-《真心話》
甜而不腻的台湾二人组合,未发大碟之前已红遍街声,宅男最爱。
来吧!焙焙! -《真實的印象》
来吧!焙焙!用一张极具想象力的专辑洗掉了大家对他们的误解,这是一张汇聚了台湾当下的年轻知识分子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Modern Children -《Modern Children》
颠覆你对香港乐队认识的一张专辑,在后摇这种看似泛滥的潮流中,摩登小孩做出了他们特有的声音,以及无尽想象力。
小老虎:
小老虎 - 《JULIANA》
毛遂自荐,独立唱片,自己的。
准确地说,这不是一张唱片,是一个袋子,一个绳子,一个垫子,一个瓶子,一封信,一点火漆,几滴口水、笔水,一次赌博,一个岛——这些不是比喻,是真家伙。
音乐大概是,说唱音乐吧。
如果谁收到这个瓶子,还可以寄回来,装一些自己的私货,这好像叫“互动”,或者叫“惊喜连连”?
毛遂自荐,敝帚自珍,具体细节,点到为止。
保密,保密。
Cornelius - 《CM4》
松骨,踩背,捏肩膀,去成都喝上一杯茶,让背着小包的怪叔叔踏踏实实掏会儿耳朵,突然一睁眼,舒服得不知身在何方。如果对这感觉心有戚戚,这个日本的乐队能给你。
我这么总结有失尊重,但又不想用迷宫这样的词,哪怕更合适。这个小山田圭吾,日本老家伙,开创了“一个人的乐队”之风,早年受黑色安息日影响,这些年一直往更抽象和深邃处去。我总感慨他的脉搏好像与常人不同,点儿怪,不光是节奏。如果非要用一些名字来给他壮壮胆,我想是BECK、坂本龙一、Blur……
这算张集锦,老家伙国际声望很高,这张没有水没膝盖的诡谲,而是荡漾了许多,找间空屋子听很合适。
林朝阳&丁薇 -《浮沉》
好久没听过丁薇了,我挺喜欢她的。现在和林朝阳一块做影视配乐,见功力的事,干不好就露怯了。
我没看过这部电视剧,当纯音乐听,想像一下。萧索的冬日,午后安宁的窗帘,江畔的漫步,微澜泛起的古典画面。
非常适合现在听。
赵大宝:
豆瓣音乐人公告牌之外的年终专辑推荐只能推荐2012年发行的专辑,这就有点像当有人问你“你哪个男朋友床上最好的时候”,碍于男朋友的事业或者社会安定,你只能说“现男友”,但可能满不是这么回事儿。其实今年我最想推荐的是The Beatles制作人George Martin在1998年录制的一张专辑《In my life》。下面推荐的三张专辑,除了品味无懈可击,质量上乘,歌曲优美之外,最关键的是他们代表了如今聆听音乐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黑胶、CD和互联网。
Beck - 《I Just Started Hating Some People Today》
Beck老师有日子没出录音室专辑了,这次和Jack White合作了两首歌,并且在白老师的The Third Man发行黑胶唱片。关于黑胶的部分,懒得抄了,请参考《Q娱乐世界》本年第8期。实话实说,这张黑胶我没有,我也是从网上听的。但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Jack White的乱入非常致命。
赌鬼乐队 - 《你见过这样的星星吗?》
王梓从美帝国主义留学回来之后重组赌鬼乐队,前Joyside贝斯手刘耗和鼓手关铮加入。关于这张专辑,用刘耗的话说,“我觉得摇滚乐要回来了,真正有力量的音乐要回来了”。从专辑录音,到后期制作,甚至到封面的设计,都充满创意和手工匠般的尊严,堪称是一张精良的CD。如果去看赌鬼的现场,我只有一个建议:看好你自己的妞儿(甭管你男朋友,台上的三位才是真正的男人)。
Wilco - 《Roadcase》
Wilco主唱Jeff Tweedy小时候迷恋The Bealtes,看着墙上的画儿怎么看怎么觉得帅,他说“这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尤其是保罗-麦卡特尼”。我就知道小时候我妈不该给我听赵本山的《小逛庙》,直接输在起跑线上。2012年Wilco将每一站巡演进行高品质的现场录音和后期制作,并在自己的网站上出售。256kpbs的MP3售价9美元,而ALAC和FLAC无损格式售价12美元。我觉得这在中国行不通,我们的哲学是“去他妈的艺术家,免费最重要!”
tata:
Exitmusic – 《Passage》
这个来自纽约的,由Devon Church和Aleksa Palladino组成的夫妻档乐队给了我今年最大的惊喜。拥有着好似浪潮般层层扑来的强劲编曲,Exitmusic的音乐显得异常雄壮有力,这种撕心裂肺的冲击力让我想起了当初第一次听Arcade Fire和The Antlers时的感受,那种决然的情绪爆发似乎要把你逼哭。当然,除了高亢丰满的唱腔外,整张专辑的可听性也很强,难以想象这竟然是他们的第一张专辑,我等待着今后Exitmusic将带给我的更多感动。
Memoryhouse - 《The Slideshow Effect》
加拿大出产的音乐人多年来都是品质的保证,就算Memoryhouse只能算“半吊子”音乐人,都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女主唱Denise Nouvion作为摄影人,半途和Evan Abeele组成Memoryhouse玩起了音乐,今年的这张专辑拥有所有Dream-Pop应该有的动听旋律,一种“半吊子”式的美,这当然不是贬义,正因为这份不修边幅的纯粹,使得曲子里的每一个音符都直指人心。
Lotus Plaza -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因为喜爱Deerhunter,从而喜欢上Lotus Plaza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作为母团的吉他手,Lockett Pundt旺盛的创作灵感在化名乐队Lotus Plaza身上得到了延续。今年的新专辑依旧是后朋克和Shoegaze打底,加上合成器和木吉他等丰富元素打造成的万花筒。这是一张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专辑,足以满足各个层面的摇滚乐迷,值得一听再听。
Screamy:
Porcelain Raft -《Strange Weekend》
我是在很久之后才知道Porcelain Raft其实只是一个人,而且还是个男人。好吧,这前半句话也许可以原谅,毕竟现在好多solo艺人都多才多能。 但像在 “Drifting In And Out”, “Backwords”等几首歌里甜美的假声一直把我蒙在鼓里,以为这支乐队里有好几位歌手… Porcelain Raft这种《Strange Weekend》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基本特点是在底层噪音之上铺一层清晰甜美的木吉他,将人声藏在回声和扭曲的雾障之后,让人丧失方向感和逃脱重力; 而像“Backwords”这样的歌里偶尔忽然涌起的大规模合成器声响,则像是波浪一样,让人随之前进或后退。Porcelain Raft,即Mauro Remiddi是一位在意大利出生的“流浪汉”:他曾经在伦敦的玩过独立乐队、参加过德国的巡游杂技团、在百老汇弹过钢琴甚至还在朝鲜进行过音乐表演。也许这种个人经历解释了他音乐里那种格外自由、漂泊和无根基的状态吧!从Porcelain Raft里你找不到历史或未来,既轻浮又博爱,没有观点没有身份甚至连性别都是一件模棱两可的事,存在的只有情绪——无恨、自由但不乏伤感。
Graham Coxon -《A+E》
凭借Blur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即使Graham Coxon解甲归田 (像他某些队友所做的那样)再也不过问音乐也已经足够对得起娱乐产业了。但他不仅没有江郎才尽,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大胆到让人惊讶地了不起的乐手!他从来不怕挑战大众的期望,无论是在Blur时期还是他的个人作品里都充满了具有挑战性的元素,所以,在2009年柔美到让人心碎不敢听的《Spinning Top》之后,在今年发行的第八张个人专辑《A + E》里来一个风格急转弯虽然是情理之中的事,还是让人结实地吃了一惊。《Spinning Top》以木吉他为主几乎完全缺乏贝斯线,声音极端干净透彻,内敛得近乎圣洁。而《A + E》不仅加入了电音舞曲元素,回归了他早期极快的节奏,并且用非常低沉怪异地吉他和贝斯音效营造出一种既cult又颇具黑色幽默的效果。精神分裂吗?也许。在Blur四个人之中,Graham Coxon大约是在创作方面最健康最愉悦的吧!
Sleigh Bells -《Reign of Terror》
我是今年才开始听Sleigh Bells的,因为之前看乐队的名字一直以为是一支清新的dream pop或民谣... 但只要一开始听就立刻折服给这支暴虐的乐队了——这张《Reign of Terror》是今年最早发行的几张专辑之一,但当时就很确定这将是我年度最爱之一。 Sleigh Bells可能是不喜欢听金属但又受够了毫无筋骨的所谓indie rock的歌迷的一个绝佳选择:极端雄性和重型的吉他让人提神过瘾,存在感爆棚的女主唱时而妖媚顽虐时而又显示出钉鞋一般的内向柔情,和金属吉他既对立又融合得非常妥帖。有些乐队的优点是需要通过歌词来传达的:诗意或深刻的思考等;但有些乐队的“意义”存在于声音本身。我觉得Sleigh Bells就是一支这样充满了天然力量、不需要证明的乐队,极具侵略性,虽然只有两个人,但无论是音量还是配器的饱满程度都立刻将人的听觉神经占满。比如“True Shred Guitar”里的吉他、“Demon”和“Born To Lose”里扫射机枪一般的鼓点,让人觉得像是看摇滚动作片一样。 可能也正是这一原因,我在夏天一直都没有听这张专辑,冬天开始的时候,这张专辑的魅力就再次显示出来。
悠颜:
Two Door Cinema Club - 《Beacon》
对Two Door Cinema Club这支乐队,听过首专之后印象只是“不错”,但这却是一张听了一遍就让我不由自主地爱上了的专辑,一直都在处在随身带着不时就找出来听听的状态里面,常听常新。撇开这帮来自北爱的孩子们日趋纯熟流畅的编曲配器、入耳动听的可爱旋律暂且不说,温柔又透亮的一把吉他弯弯绕绕地托出微妙动情的歌词,讲的全是从“聪明欢快有点儿尖刻的家乡男孩”到“孤独漂泊有点儿忧伤的流浪乐手”这么些甜蜜苦涩的故事,关于成长,关于回忆,一首一首唱得悠悠扬扬,清澈明亮,让人听了真是没有办法不动容。二年级专辑是最容易出状况的阶段,尤其是对于那些第一张专辑上升势头特别好的乐队。Two Door Cinema Club显然不仅延续了之前的成功,还将自己整体的艺术水平和个人成长都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若是没有之前“博客哭穷”那段小插曲,这张专辑其实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是满分。
Paul Weller -《Sonik Kicks》
听老家伙们发的新砖有个好处,就是不用担心会太失望,但也有个坏处,就是甚少会有惊喜。不过Paul Weller的这张《Sonik Kicks》倒其实可以看作是对这两种状况的一个很好的平衡,一方面保持了一直以来的良好水准,另一方面却还用大胆丰富、颇具实验精神的声音给他一向根源老派的曲风带来了一个令人耳前一亮的突破。整张专辑曲风相当多元,既有很电很先锋的像《Green》,又有很颓很沧桑的像《By the Waters》,还有很飘很暗黑的像《Dragonfly》。而最让我觉得受到触动的却是Paul Weller不知怎么就突然满溢出来的那番忧伤深情,这还绝对不是那些小年轻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伤春悲秋,而是一份人到中年、经历过了足够多的人情故事的真情流露。在身边也放了很久的一张,反复听,总觉得这样一份放手探索的大胆动作,以及这样一副直面脆弱的真诚姿态,其实是一种相当勇敢的态度以及作为,非常令人敬佩。
Mother Mother -《The Sticks》
Mother Mother是一支来自加拿大的独立流行五人团,2007年出道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发表了4张个人专辑,可谓效率惊人。但让人感到惊叹的是,乐队在每张专辑里都保持着相当好的表现——主唱有着一把雌雄莫辩、质地上乘的嗓音,就这么哼哼哈哈甩开了不在乎地唱着些含讽带刺到几乎算得上是恶毒的歌词,合着走势阴阳怪气的旋律、构造纤巧精美的编曲,这样的音乐那可真是听在耳里,甜在心头,还要提防着背后戳过来的那把刀子,如此复杂多层值得玩味的好团又怎能让人忍心错过。这张今年刚发表的新专辑《The Sticks》显然延续了乐队好听、毒舌、萌的关键风格,到了点儿上节奏利落劲爆到让人跺脚甩头,放缓了步调也有慢慢的木吉他曲子能让人跟着双眼微阖,旋律甜美得像是快要滴出来的泉水,情绪却真是登峰造极的不留情面、不留余地。就拿里面主打的那首《Let’s Fall in Love》来说,嗡鸣的电音焦躁地烧灼飞快流淌而过的乐段,配着辛辣的歌词简直像是一不留神就会烫着听者的情绪。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感他们的愤世嫉俗,但你却没办法阻止这么有趣的音乐抓住你的耳朵。(若抽空看一眼这支曲目的MV,或许你也没办法阻止他们抓住你的眼睛。)
坦克手贝吉塔:
Bob Dylan -《Tempest》
71岁高龄的Bob Dylan出版新作,稳定的巡演阵容进录音室,编曲丰满紧凑,但极度缺乏新意,还好有刁钻诡谲的叙事诗弥补,隐喻迭现。昔日暴雨将至,今天风暴终于莅临,闪电将夜空一分为二,Celtic元素和电报结构的酣畅长曲,小镇杀手与冰海沉船,另一种形式的《Desolation Row》。
The Charles Gayle Trio - 《Streets》
在封面上化身小丑的Charles Gayle已经年逾古稀,但还能吹能弹,且气流酣畅,火力十足,不愧为高能量爵士的代言人。得心应手的三重奏,自由爵士之烈焰藉此喷发、升腾,不安感与碎片式的脆弱抒情贯穿始末,音乐语言与措辞来自上个世纪,像一剂窖藏的高强度火药,随时受不了。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Allelujah! Don't Bend! Ascend!》
作为蒙特利尔新音乐运动的重要团体,GY!BE酝酿十年的新作终于问世。他们在90年代里所爆发出的末世感以及摧古拉朽般的音乐能量在新作里得到一次复辟,更多湍急、迫切的阴暗律法在这里被坚定重申,乌云蔽日,街头与郊区的黑色火焰蔓延至城市中心,街角的怪客与狠毒的异乡人敲打着锣鼓为时代送葬,废墟里升起出一轮斑驳新日。
钱进:
Bury Tomorrow - 《The Union Of Crowns》
这支乐队有metalcore里最棒的清嗓之一Jason Cameron,还有和野兽一样的harsh vocal。我喜欢几乎所有歌的吉他riff和base line, 极富弹性和韧劲。作为乐队的第二张专辑,Bury Tomorrow并没有让人失望。
Art By Numbers - 《Reticence: The Musical》
The Human Abstract的好基友,重视炫技的同时还不忘炫一下旋律和演唱技巧。有点像Circa Survive,也有很大的Between the Buried and Me的影响(但这两支乐队今年的发行都不及ABN来得容易上耳)。前卫摇滚和爵士、钢琴互相融合,歌词也精妙用心。
Enter Shikari - 《A Flash Of Colour》
如果只听Post-hardcore或者Dubstep的人乍一听可能会有点不习惯,因为这张专辑融合的元素实在太多:金属核、硬核、Techno, 甚至朋克,但绝对是毫不违和,充满惊喜的专辑。批判政府和对社会的反省为主题,极富韵律及诗意歌词让人血脉喷张,主唱极具感染力的嗓音,无论是清唱说唱还是嘶吼都收张自如。
赞马教授的沙发~
马教授乱入还行⋯⋯
TDCC的很失望,memoryhouse的很失望,sleigh bells最失望……(怎么感觉在欺负友邻 - _-) 以为screamy会选maccabees呢
btw porcelain raft 这个大叔的现场真的很……和wild nothing一样 专辑和现场反差太差了 所以我也对他好感度大下降
咦没让我推专辑呀哈哈
楼上,请注意你的头像上的字
。。。我错了哈哈,连留个言都膝盖中箭
话说居然没人推My sleeping karma,maccabees,三角基新专辑...而sb和威乐,二门还有面面的砖恰好都失望。。。lotus plaza是文章里最喜欢的一个了
ls,请注意你头像上的字。以及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会推荐三角基。
Memoryhouse 的专辑确实有瑕疵,算不上太经典,但是他们本身就是“业余”音乐人,能做出这样一张好听的专辑 我觉得还算不错。因为是个人榜单,所以我是排除了所有客观因素,哪张我今年重播次数都多,就推了哪张
而且,不得不说只能有3张名额实在太少,取舍太痛苦
。。。要是我能推我会首先推荐超级巨大汉堡的乐队新专辑:待定。。
ls,请注意你头像上的字。
法属圭亚那是怎么回事儿……
今年独立这块总体给我感觉都有点失望,曾经非常符合个人口味的Tame Impala, Grizzly Bear, The xx,How to Dress Well, Yeasayer的新作品都给我“没上一张那么耐听”,又没特别有新意的感觉。总是评价很高Bat For Lashes从来没喜欢过,Frank Ocean, Kendrick Lamar又不是我热衷的领域…… alt-j ... 希望他们不是buzzband的命运吧,我反正不知道what all of the fuss is about...今年牛逼的金属砖实在是好多,特别是death metal和sludge这两块儿, 相比之下从金属砖里选好的才非常难呢。
Grizzly Bear 新专哪里不好?求指教,我觉得很好
alt-j 之前没关注,水星了之后一直在听那张专,感觉…… 很难定义,音乐是做的不差的,但总感觉缺一口气
Neurosis今年那张也挺好orz
Neurosis岂止“挺好”!
@鞋子旅行 我没说GB这张不好,只是说他们这张没对我产生和上一张的化学总作用—— 这是很个人品味的事。
GB这张只能说一般……
纵向上比,Grizzly Bear新专销量很可观(告示榜第七)
横向上比,之前的专都是小独立迷幻民谣,参与新专的创作成员增多,所以曲风明显比之前更宏大,铜管和弦乐的加入使音色比之前的专更细腻,而且玩的很熟练
这是乐队尝试自我超越的证明
新专有很多在细节上的美,而且也不乏力量感,就算好听程度比不上上张专,但可听性也不差。
如果觉得一般 可以多听几遍,当然,若谈到个人品味的话,那就主观了…… 讨论可以打住 呵呵
╮(╯_╰)╭,质量还是有保证,个人喜欢不喜欢是另外一回事嘛~
可能大家都觉得,肯定有人会写三角基和马卡比的,所以我就不写了吧,撞车就不好玩了,结果所有人都没写
三角基是很赞,音乐包括概念上几乎达到另类旁出无可挑剔的程度,但可能就我个人挑年度专的时候看重得更多的是于心有触动的那种状态吧,三角基太通透,能容许各种意义上的代入,不是很符合我的最高审美。
马卡比的那张也是美得难以形容,年初一上来就让人觉得年度备选非它莫属的专辑确实很难得。但太华美动人的东西总让人觉得缺少可以咀嚼的后味,到了年尾就觉得……不选也罢。
mark下来 空了去把没听的补上
mark
M
mark下,回去好好听听这些专辑
竟然木有GRIZZLY BEAR的新专....
Two Door Cinema Club - 《Beacon》 我也喜欢
都没听过似乎 先M 不知道是我菜否
Liars今年新专不错啊,当然我不觉得这张是他们最好的
Sleigh Bells赛高
pia在街声听过 好赞~
一个都不认识 ,,,,
M
我们的哲学是“去他妈的艺术家,免费最重要!”我喜欢这句话
m
卧槽豆瓣为什么给我推荐这么高深的东西啊啊啊啊啊!
我也是,一个伪文艺,给我推荐这个....
马克了刘明。
mark
m
有种tdcc会火的感觉
马克
马克一下,歌荒
抹汗,好吧,其实我只是想找点流行音乐来听(速度逃走)
肿莫办Neurosis觉得脏过头导致听不入耳的=。=低端听阈桑不起
可以听小清新deftones, 话说decibal 的年度最佳给了converge ^O^
deftones下好了还没听。。。
deftones我一直都欣赏不能…… 不过他们评价很好呀
你今年会做金属类年度盘点伐=v=
必须的哇 虽然还是很多得错过 2013的已经开始泻了
好多欣赏无能。。。
看了这么多评论
居然没有人谈到黑皇帝
黑皇帝十年一专辑 居然就这么被你们无视了。。。
作为后摇始祖型乐队 居然就这么被你们无视了。。。
黑皇帝 意料中的优质,至少对我来说 不算是惊喜了哈
火速留名
--
http://www.nme.com/blog/index.php?blog=147&p=13018&title=50_best_albums_of_2012&more=1&c=1&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top50albums
mark!
tdcc的第二张个人感觉没有第一张震撼,听说是换了制作人,不过现在的乐队没有几个是好几张专延续同一种风格的。不过势头依然是不减当年, enter shikari的不必说了,作为老队来讲 a flash of colour比前几张都来得要好得多。我觉得不错。live质量也高。
mark
留个脚印抽空听听~
都显得貌似很小众很独立似的
m
沼泽的新专足够秒杀这里所有专辑了
没一张喜欢的。。。这些专辑还小众么?笑
里面只听过 Two Door Cinema Club的 ~ 挺好吧
我看到那张吊在屋顶的图片就冲进来了,太冲动了~囧
mark
mark.
mark
mark
怒马
马
嗨呀这是好东西
所以就M了吧!
马克
mark
mark
mark
wheres Frank Ocean
mark
m
马一枚。
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b204d101017ju9.html
懵懂伴着胆怯
呵斥的背后是第一次的甜蜜
每当谈起,留下一段回忆
马家的克刘家的名
marj
所以说不管是什么,不管是什么类,各有所好吧
~
m
mmm
欧也!
喵
mark
m
m
m
M
@Piro
sucker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