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在戛纳看了年度最狂暴的电影
![]() |
今天是本届戛纳电影节前半程的最后一天,享受惯了艳阳和蓝天的人们今天被一场倾盆大雨淋成了落汤鸡,有意思的是今晚刚好有非竞赛电影《大浴场》首映,于是大家都说特别应景,今天整个戛纳不就是个大浴场吗。然而今天戛纳最大的“新闻”还是导演双周加斯帕·诺的《高潮》首映,预料到会很火爆,没想到会如此火爆,无数记者媒体没能排进去在社交媒体上大发雷霆,在经过了周六晚各种酒会派对后大清早七点就起床去排队结果还没排进去,的确会生气。
因此也发现周日早上的放映的确很难安排,《高潮》其实就很适合宿醉后起床看,甚至仍然处于微醺状态,而今天早上的主竞赛媒体场,伊朗导演帕纳西的《三张面孔》就是错误的安排了,一动不动的固定长镜头中两个演员不停唠嗑,看睡卢米埃尔大厅一大片观众,这片要是安排在紧跟开幕那两天,效果肯定会好很多,比如跟埃及处女作替换下位置,不过这样一来对埃及片的媒体评价又不太有利。
![]() |
【主竞赛】《三张面孔》:★★★☆ |
帕纳西在新作《三张面孔》中延续对阿巴斯的效仿,影片讲述山村中一个想当演员但是被家人骗嫁后发现梦想破灭,于是录了自杀视频发给一个著名女演员,这个女演员随即带着导演帕纳西前往山村一探究竟。仍然是有很多真实和虚构的界限模糊,但比《出租车》更严肃一点,没那么多迷影幽默,更多的是对伊朗社会问题的挖掘和展现,最后也仍然是车内固定长镜头放大招。但与《出租车》稍有不同的是叙事部分更像阿巴斯式的公路电影了,所以其实这片里面埋了太多线索看一遍感觉并不能完全get到,不过很多场戏都拍得颇显功力足够能让挑剔的戛纳影评人们眼前一亮。外媒的评价也还不错,综合看下来属于帕纳西比较正常的发挥。
花了太多精力终于把《三张面孔》硬撑下来没有睡着,但下午还有一场两个多小时的《幸福的拉扎罗》,所以决定去双周睡觉,补充精力。#策略性睡觉
![]() |
【导演双周】《身边》 |
双周的睡觉片是达内兄弟制作的突尼斯电影《身边》,导演穆罕默德·本·阿提亚上一部入选柏林主竞赛的《赫迪》还拿了奖。《身边》讲的是准备高考的儿子突然失踪后,把儿子当成宝的父母彻底慌乱,父亲独自踏上了寻找儿子的路途。故事背景主要是当地很多年轻人被ISIS招募,扔下家人投身恐怖主义事业,这部片就从父亲的视角来展现这些被抛弃的人,他们所经历的愤怒、恐惧、内疚和迷茫。由于我睡了大半段最后还提前离场没看到结尾,所以就不评分了。
在倾盆大雨中从双周主会场跑到电影宫再跑到麦当劳,快速啃了一个鸡肉卷后立马躲进德彪西放映厅看一种关注的《杀了我,怪兽》,全身已经湿透,只能把外套挂在前座靠背上,然后在厕所里面和一群记者一起用纸吸身上头上的水。
![]() |
【一种关注】《杀了我,怪物》:★★★☆ |
之前一直很期待这部阿根廷的《杀了我,怪兽》,联合制片人在二月初就跟我说了这个项目,当时拍胸口保证这片会100%进戛纳电影节,但是稍微了解选片的都知道这不太可能,而且这个导演虽然有入选相但也远远不是亲儿子级别。结果没想到真的进了。比较震惊的是戛纳官方单元很少选这么恐怖类型的电影,这片设定和想法都有点像伊斯卡拉特的《野蛮地区》,还掺杂了一点林奇,但拍得更晦涩难懂,用了很多力气在影像的视觉冲击力上,但看到最后还是觉得内容有点单薄了,没能把美学上这些东西给撑起来,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故意做得那么晦涩吧。片中也上演了多个WTF戏,当然还是不能跟之前《边境》那场戏比。
话说今年戛纳电影节的重口味片还真多,情色暴力恐怖血腥都往极致弄,之后还有一个拉斯冯提尔来推向高潮。
下午的主竞赛电影《幸福的拉扎罗》是媒体场和红毯首映场合二为一,媒体场外加巴赞厅,这应该是全新的排片方式,但结果可以说是很失败了。卢米埃尔大厅要走红毯,记者又想快点挤进去,现场特别混乱,然后很多记者不想挤就跑去拍只能坐200多人的巴赞厅,最终导致很多记者今天都没看到这部主竞赛电影,感觉这种排片方式明年不会再有了。
意大利导演洛尔瓦彻上一部首次入选主竞赛的《奇迹》就夺得了评委会大奖,当时法国媒体一片嘘声,但英美媒体还挺喜欢。这次新作《幸福的拉杂罗》从一开始就被看好是夺奖大热门,主要洛尔瓦彻很稳,这部野心也在,而且又是女导演。昨天于颂《太阳之女》放映后,很多记者都开玩笑说这是不是福茂故意放进主竞赛,然后“看你们以后还报不抱怨主竞赛女导演不够”,结果今天洛尔瓦彻终于为女性导演正名,英美媒体已经迫不及待称之为“本届戛纳金棕榈”,评委会主席大魔王看完后眼含热泪使劲鼓掌,苛刻的南美影评人们也给出了仅次于戈达尔的高分,虽然法国媒体这边的反响还是继续冷淡,但感觉最终会有大奖拿。
![]() |
【主竞赛】《幸福的拉扎罗》:★★★★☆ |
《幸福的拉杂罗》讲的是农村有个女爵,一家人奴役了一群农民为他们干活还债,农民拉扎罗是个善良单纯的小天使,任人使唤从不抱怨,他后来跟女爵的金发美男儿子成为了朋友,两人之间的互动能让人自行脑补成另外一种电影(你们懂)。女爵儿子让拉扎罗帮忙和他一起策划了一次“自我绑架”的戏,青少年为了刷刷存在感,结果这场戏导致女爵的秘密被揭穿,而淳朴农民们的生活与命运也彻底被改变。影片基本上可以分成两段,前半段就已经拍得特别好,农村里面的日常生活,阶级之间的矛盾,两个少年间的情谊,拍得特别舒服流畅,直到剧情突然大反转,进入处处与前半段对应,还掺杂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后半段,整个片都又往上跳了一个档次。看得到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延续,看得到洛尔瓦彻的细腻笔触,她继续关注和展示现代城市化对农村生活以及农民带来的毁灭性冲击,也有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产生情感共鸣的魔幻点睛之笔,抒情诗意呼之欲出。整个片的气氛,语调以及情绪都精准到位,男主角literally长得一副天使脸,选角选的太好,导演的姐姐阿尔巴·洛尔瓦彻是我一直特别喜欢的女演员,感觉她从来都是全身有戏,随便把她摆在哪儿都很吸睛抢戏,在这部妹妹的新片中也一样。
总之这部片我个人挺喜欢,是本届戛纳第一部想要立马重看的电影。
![]() |
【导演双周】《曼蒂》:★★★★★(掺杂了个人对此类型的爱) |
晚上跑去双周补了凯奇的新片《曼蒂》,之前在圣丹斯放映后就一直听说这片特别疯特别邪典,但具体讲了什么完全一无所知,简介没看预告也没看过,就这么摸瞎走进晚场放映厅。这片故事真的没啥好说的,就是典型的美式虐杀恐怖片,前半段讲主角怎么被邪教虐,后半段讲主角怎么反杀复仇。但这片把所有一切都做的特别过火,复古影像呈现各种花哨,慢镜、动画、漫画特效,怎么炫酷怎么来,摄影灯光都是走雷弗恩式的装置路线只是还要夸张10倍,配乐是已故的Jóhann Jóhannsson做的,基本上是贯穿全片没怎么停过从头轰到位,血腥暴力当然不在话下,但我觉得最惊喜的还是后半程的幽默元素,特意把凯奇打造成了一个疯魔暴力的谐星,引得全场观众从头笑到尾,我到现在还没缓过来,太酷太过瘾了,这种片就是要在电影院和一堆人一起看才有气氛。肯定会成为Cult新经典了。
今天过后电影节正式过半,比较期待的是接下来的主竞赛电影没有哪部是有“扑”的消息,反而好几部都听说质量特别好,包括已经被索尼经典买下北美发行权的纳巴基新作《迦百农》。
今天终于想起但实在没时间统计场刊评分了,不过中国影评人评分表终于有上3分的了,而且暂时还超过了去年最高分《方形》的3.3。
![]() |
期待mandy
剧透其实可以少一点
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来看前方报道:)
陀螺辛苦了!继续求场刊~
哪里有剧透?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