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译文 译者:徐成
本文为保罗·柯艾略作品翻译大赛“月亮译手奖”获奖作品之一。大赛终选入围作品见:http://read.douban.com/ebook/490366/
开场白
“离村子西边那海滩不远处有个岛,岛上有座巨大的寺庙,庙中有很多钟。”那女人说道。
男孩注意到她衣着古怪,且用纱巾包住了头。他以前从未见过她。
“你参观过那个寺庙么?”她问道,“去看看,回来告诉我你的感想吧?”
那女人的美丽诱惑住了男孩,于是他去了她提到的那个地方。他坐在海滩上,向地平线遥望,但只看到了时常见到的蓝天和汪洋而已。
男孩十分失望,他来到附近的渔村询问是否有人知道那个岛和寺庙。
“哦,好多年前,我曾祖父母都还活着的时候,”一个老渔夫说道,“发生了一场地震,那个岛屿被大海吞没了。然而,虽然再也见不到那岛屿,但每当水流在海底让钟摇荡起来时,我们依旧可以听到钟声。
男孩回到沙滩上,希望能够听到钟声。一整个下午过去了,他只听到了海浪的声响和海鸥的鸣叫。
夜幕降临,他的父母过来找他。第二天早晨,他又来到了沙滩上;他无法相信一个如此美丽的女人竟然会欺骗他。如果她回来的话,他可以告诉她,虽然没有看到那个岛,但是他听到了寺庙里的钟被海浪的运动摇荡地叮当作响。
数月已过,那女人没有回来,男孩也彻底忘记了她。现在他相信自己该去那沉没的岛屿中探寻珍宝。如果他能听到钟声,就可以定位寺庙的所在并将底下的宝藏打捞上来。
男孩无心上学,对朋友也失去了兴趣。他成为了其他孩子的取笑对象。他们常说:“他很另类,喜欢坐着看海,因为他害怕在游戏中被我们打败。”
于是他们嘲笑着看那男孩坐在海边。
虽然他依旧没有听到古庙中的钟声,但他学到了其他东西。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习惯了海浪的声音,完全不会被这声音干扰了。又过了没多久,他也习惯了海鸥的鸣叫、蜜蜂的嗡嗡声以及风儿吹动棕榈叶发出的声音。
距离男孩与那女人第一次谈话六个月后,他已经可以坐在海边,不被任何噪音干扰,然而却仍然无法听到海底寺庙的钟声。
渔夫们过来和他聊天,坚称他们可以听到钟声。
但男孩却从未听到过。
过了一段时间后,渔夫们换了个说法:“你花太多的时间记挂那海底的钟了。忘了他们吧,回去和你的朋友们玩耍。或许只有渔夫才能听见那钟声。”
大约一年之后,男孩想道:“或许他们说得对。我最好还是等长大后成为一个渔夫,然后每天清晨来到这片海滩上。因为我已经喜欢上这里了。”他又想道:“或许这又是个传说而已,地震时钟可能都毁损了,从那以后就没有再响过。”
那天下午,他决定回家去。
他走向大海,向它道别。他再一次看了看周围的自然景物,由于他不再记挂那些钟,因此他再一次因海鸥鸣叫、海浪咆哮以及风儿拂过棕榈树的动听声响而露出了微笑。远处,传来他朋友们的嬉闹声,一想到自己可以继续享受童年游乐时,他感到了一阵高兴。
男孩很开心而且——只有孩子可以体会到得那样——他为能活着而充满了感激。他确信自己未曾浪费时间,因为他学会了对大自然沉思,并尊重她。
突然,因为他聆听着海洋、海鸥、棕榈树间的风儿以及朋友们玩耍的声音,他听到了第一记钟声。
接着第二记。
又是一记,直到海底寺庙中的所有钟都响了起来,他万分喜悦。
许多年后,他已长大,当他回到村子里,回到孩童时期的海滩时,他已不再梦想从海底找寻宝藏。也许,这一切都只是他想象出来的,他从未在一个早已失去的儿时午后,听到那水中的钟声响起。虽然如此,他依旧决定沿着海滩走走,再听听风儿的声音和海鸥的鸣叫。
想象一下他该有多吃惊,在海滩上,他看到了最初告诉他关于那岛屿和寺庙的女人。
“你怎么会在这儿?”他问道。
“我在等你。”她回答道。
他注意到,虽然岁月已逝,那女人却丝毫未变;包裹着她头发的纱巾也未随时间褪色。
她将一本满是空白页的蓝色笔记本交给了他。
“写下这些:光之勇士珍爱孩童的眼睛,因其可以毫无芥蒂地看待这个世界。当他想知道身边的人是否值得信任时,他便尽量以孩童的方式审视之。”
“什么是光之勇士?”
“你已经知道了,”她微笑着回答说,“他是一个能够理解生命奇迹之人,一个能为自己信仰之物奋战到底之人,一个能够听到海底那被海浪奏响的钟声之人。”
他从未将自己设想成光之勇士。那女人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每个人都可做到这些事。虽然没人将自己当作光之勇士,但事实上我们都是。”
他看着笔记本里的空白页。那女人再次微笑。
“写写这个勇士吧。”她说道。
手册
哲人老子谈到光之勇士的旅途时说道[ 注释1]:
“道敬细微之物。察恰当之时,取必要之势。”
“使弓之多,亦当细心置矢,小心掣弦。”
“初学者知所求,其智于无心之智者。”
“积爱成福,累恨致祸。失察细兆则引大悲。”
“战非争。”
勇士知道,所有语言中最重要的词汇都是些简单的词。
是。爱。神。
这些词语很容易说出口。它们填满了广阔的空隙。
但是,有一个词语——另一个简单的词——很多人却不易说出口,那就是:不。
一个从不说“不”的人,认为自己很慷慨、善解人意、礼貌,因为“不”被认为是令人生厌、自私、不合教义的。
勇士不会掉进这个陷阱。有些时候,对他人说“是”就等于对自己说“不”。
正因如此,当他内心说“不”时,他嘴上从不说“是”。
第一:神意即是牺牲。此生受苦,来生必将享福。
第二:享乐之人幼稚。永保紧张。
第三:他人知晓何物适合我们,因其更有经验。
第四:我们的职责在于让他人开心。我们须取悦他们,即使要做重大牺牲。
第五:我们不可从欢乐之杯中取饮;因我们或许会喜欢上它,却未必能一直拥有它。
第六:我们必须接受一切惩罚。我们有罪。
第七:惧怕即是警告。我们不愿承担任何风险。
以上训诫,光之勇士皆不会遵守。
一大群人站在路中央,阻挡住了去往天国之路。
清教徒问道:“这些有罪之人在此作甚?”
卫道者嚎叫道:“妓女竟想参加盛宴!”
社会价值观维护者嚷嚷道:“淫妇怎可在其恶行累累时被宽恕?”
忏悔者撕破自己的衣服,说道:“为何救治一个只关心自己病痛的瞎子?而且他甚至不感谢你。”
禁欲者抗议道:“你竟让这个女人将昂贵的油倒到你的头发上!她为何不将油卖了,然后去买食物呢?”
耶稣微笑着让大门敞开。光之勇士进去了,无视这声嘶力竭的吼叫。
对手很机智。
只要可以,他便会利用自己武器中最易用且最有效的一种:闲言碎语。这不需要花多少力气,因为其他人会为他完成这个过程。几个误导之词便可摧毁数月的付出、追求和谐的数年努力。
光之勇士经常成为这一伎俩的受害者。他不知道攻击从何而来,也无法证明那些闲言碎语是假的。闲言碎语不会给予他防卫的权利:它不经开庭便作出判决。
发生这种事情时,他容忍闲言碎语造成的恶果以及不该有的惩罚,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言语是十分具有威力的。但他默默忍耐着,从不用这一武器反击对手。
光之勇士并非懦夫。
一个阿拉伯谚语说:“你可给予一个傻瓜万千智慧,但其只想要你的。”当光之勇士开始栽种自己的花园时,他发现邻居在那里偷看。邻居喜欢建议何时播种行动,何时为思想施肥,何时为征战浇水。
如果他听从邻居的建议,那他最后收获的便不是自己的东西了。他呵护的花园将会变成邻居思想的产物。
真正的光之勇士明白,每一座花园都有它独特的秘密,唯有园丁的孜孜不倦之手方能揭开。于是乎光之勇士更喜欢专注于日光、雨露和四季更迭。
他知道,那些给他人花园出主意的傻瓜并未看护好自己的植物。
为了战斗,你必须保持警惕,你身边需要有一个忠诚的伙伴。
有时候某个与光之勇士并肩作战的人突然成为了他的对手。
勇士的第一反应是痛恨,但他知道一个被痛恨蒙蔽双眼的斗士在战斗中必失败。
于是他努力发掘他们肩并肩生活时伙伴所做的好事;他试着了解是什么导致了伙伴态度的突然转变、到底他的内心积累了怎么的创伤。他试着发现是什么让他们其中一人退出了这对话。
没有彻底的好人或坏人;当勇士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新对手时,他这样想道。
勇士知道并不是所有达成结局的手段都是正义的。
因为并无结局,只有手段。生活带着他从未知走向未知。每一分钟都充满了这种刺激的神秘感:勇士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去往何地。
但他并非碰巧来到这里。他为惊喜感到狂喜,为从未见过的景物感到兴奋。他时常感到恐惧,但对勇士而言这是正常现象。
若他只想着目标,则无法注意到路边的印记。若他只专注于一个问题,则会错失各种在他身边的答案。
因此勇士懂得承受。
勇士明白“瀑布效应”。
他时常看到有人虐待那些没有勇气反抗的人。接着,出于懦弱和仇恨,那被虐者又将怒气撒于比自己更弱者身上,后者又重复这一过程,形成一股痛苦的水流。没人知晓自己的残忍会导致什么恶果。
正因如此,勇士小心用剑,他只会接受值得他动武的对手。在暴怒之时,他会拳打岩石,瘀伤自己的手。
自己的手终将痊愈,但那些被挫败的父亲殴打的孩童会一生记忆着疤痕。
当继续前行的指令到来时,勇士会看看他追随大道时所结交的朋友们。对一些人,他教他们聆听沉没寺庙的钟声;对其他人,他则在篝火边为他们讲故事。
他内心悲戚,但明白自己的宝剑十分神圣,他必须遵守来自于自己为之战斗的那位发出的命令。
于是武士谢过他的旅伴,深呼吸了一下,带着一次难忘旅程的回忆,继续上路。
尾声
她说完时,夜幕已降临。他们两人坐着看月亮升起。
“你告诉我的事情里面,好多都自相矛盾。”他说。
她站了起来。
“再见,”她说,“你明白海底之钟并非是个传说,但只有在你意识到风声、海鸥叫声以及棕榈叶的声音都是钟声的一部分时,你才能听到钟声。
用这同样的方法,光之勇士了解到他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他的胜利、他的失败、他的激情以及他的灰心丧气——都成为了他奋战的一部分。他知道自己需要时应该用什么策略。勇士并不追求连贯一致;他已学会与自己的对立面和平共处。
“你是谁?”她问道。
但那女人已经离开,踩踏着浪花走向了正在升起的月亮。
注释1:老子《道德经》中并无对应语句,暂且意译。
开场白
“离村子西边那海滩不远处有个岛,岛上有座巨大的寺庙,庙中有很多钟。”那女人说道。
男孩注意到她衣着古怪,且用纱巾包住了头。他以前从未见过她。
“你参观过那个寺庙么?”她问道,“去看看,回来告诉我你的感想吧?”
那女人的美丽诱惑住了男孩,于是他去了她提到的那个地方。他坐在海滩上,向地平线遥望,但只看到了时常见到的蓝天和汪洋而已。
男孩十分失望,他来到附近的渔村询问是否有人知道那个岛和寺庙。
“哦,好多年前,我曾祖父母都还活着的时候,”一个老渔夫说道,“发生了一场地震,那个岛屿被大海吞没了。然而,虽然再也见不到那岛屿,但每当水流在海底让钟摇荡起来时,我们依旧可以听到钟声。
男孩回到沙滩上,希望能够听到钟声。一整个下午过去了,他只听到了海浪的声响和海鸥的鸣叫。
夜幕降临,他的父母过来找他。第二天早晨,他又来到了沙滩上;他无法相信一个如此美丽的女人竟然会欺骗他。如果她回来的话,他可以告诉她,虽然没有看到那个岛,但是他听到了寺庙里的钟被海浪的运动摇荡地叮当作响。
数月已过,那女人没有回来,男孩也彻底忘记了她。现在他相信自己该去那沉没的岛屿中探寻珍宝。如果他能听到钟声,就可以定位寺庙的所在并将底下的宝藏打捞上来。
男孩无心上学,对朋友也失去了兴趣。他成为了其他孩子的取笑对象。他们常说:“他很另类,喜欢坐着看海,因为他害怕在游戏中被我们打败。”
于是他们嘲笑着看那男孩坐在海边。
虽然他依旧没有听到古庙中的钟声,但他学到了其他东西。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习惯了海浪的声音,完全不会被这声音干扰了。又过了没多久,他也习惯了海鸥的鸣叫、蜜蜂的嗡嗡声以及风儿吹动棕榈叶发出的声音。
距离男孩与那女人第一次谈话六个月后,他已经可以坐在海边,不被任何噪音干扰,然而却仍然无法听到海底寺庙的钟声。
渔夫们过来和他聊天,坚称他们可以听到钟声。
但男孩却从未听到过。
过了一段时间后,渔夫们换了个说法:“你花太多的时间记挂那海底的钟了。忘了他们吧,回去和你的朋友们玩耍。或许只有渔夫才能听见那钟声。”
大约一年之后,男孩想道:“或许他们说得对。我最好还是等长大后成为一个渔夫,然后每天清晨来到这片海滩上。因为我已经喜欢上这里了。”他又想道:“或许这又是个传说而已,地震时钟可能都毁损了,从那以后就没有再响过。”
那天下午,他决定回家去。
他走向大海,向它道别。他再一次看了看周围的自然景物,由于他不再记挂那些钟,因此他再一次因海鸥鸣叫、海浪咆哮以及风儿拂过棕榈树的动听声响而露出了微笑。远处,传来他朋友们的嬉闹声,一想到自己可以继续享受童年游乐时,他感到了一阵高兴。
男孩很开心而且——只有孩子可以体会到得那样——他为能活着而充满了感激。他确信自己未曾浪费时间,因为他学会了对大自然沉思,并尊重她。
突然,因为他聆听着海洋、海鸥、棕榈树间的风儿以及朋友们玩耍的声音,他听到了第一记钟声。
接着第二记。
又是一记,直到海底寺庙中的所有钟都响了起来,他万分喜悦。
许多年后,他已长大,当他回到村子里,回到孩童时期的海滩时,他已不再梦想从海底找寻宝藏。也许,这一切都只是他想象出来的,他从未在一个早已失去的儿时午后,听到那水中的钟声响起。虽然如此,他依旧决定沿着海滩走走,再听听风儿的声音和海鸥的鸣叫。
想象一下他该有多吃惊,在海滩上,他看到了最初告诉他关于那岛屿和寺庙的女人。
“你怎么会在这儿?”他问道。
“我在等你。”她回答道。
他注意到,虽然岁月已逝,那女人却丝毫未变;包裹着她头发的纱巾也未随时间褪色。
她将一本满是空白页的蓝色笔记本交给了他。
“写下这些:光之勇士珍爱孩童的眼睛,因其可以毫无芥蒂地看待这个世界。当他想知道身边的人是否值得信任时,他便尽量以孩童的方式审视之。”
“什么是光之勇士?”
“你已经知道了,”她微笑着回答说,“他是一个能够理解生命奇迹之人,一个能为自己信仰之物奋战到底之人,一个能够听到海底那被海浪奏响的钟声之人。”
他从未将自己设想成光之勇士。那女人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每个人都可做到这些事。虽然没人将自己当作光之勇士,但事实上我们都是。”
他看着笔记本里的空白页。那女人再次微笑。
“写写这个勇士吧。”她说道。
手册
哲人老子谈到光之勇士的旅途时说道[ 注释1]:
“道敬细微之物。察恰当之时,取必要之势。”
“使弓之多,亦当细心置矢,小心掣弦。”
“初学者知所求,其智于无心之智者。”
“积爱成福,累恨致祸。失察细兆则引大悲。”
“战非争。”
勇士知道,所有语言中最重要的词汇都是些简单的词。
是。爱。神。
这些词语很容易说出口。它们填满了广阔的空隙。
但是,有一个词语——另一个简单的词——很多人却不易说出口,那就是:不。
一个从不说“不”的人,认为自己很慷慨、善解人意、礼貌,因为“不”被认为是令人生厌、自私、不合教义的。
勇士不会掉进这个陷阱。有些时候,对他人说“是”就等于对自己说“不”。
正因如此,当他内心说“不”时,他嘴上从不说“是”。
第一:神意即是牺牲。此生受苦,来生必将享福。
第二:享乐之人幼稚。永保紧张。
第三:他人知晓何物适合我们,因其更有经验。
第四:我们的职责在于让他人开心。我们须取悦他们,即使要做重大牺牲。
第五:我们不可从欢乐之杯中取饮;因我们或许会喜欢上它,却未必能一直拥有它。
第六:我们必须接受一切惩罚。我们有罪。
第七:惧怕即是警告。我们不愿承担任何风险。
以上训诫,光之勇士皆不会遵守。
一大群人站在路中央,阻挡住了去往天国之路。
清教徒问道:“这些有罪之人在此作甚?”
卫道者嚎叫道:“妓女竟想参加盛宴!”
社会价值观维护者嚷嚷道:“淫妇怎可在其恶行累累时被宽恕?”
忏悔者撕破自己的衣服,说道:“为何救治一个只关心自己病痛的瞎子?而且他甚至不感谢你。”
禁欲者抗议道:“你竟让这个女人将昂贵的油倒到你的头发上!她为何不将油卖了,然后去买食物呢?”
耶稣微笑着让大门敞开。光之勇士进去了,无视这声嘶力竭的吼叫。
对手很机智。
只要可以,他便会利用自己武器中最易用且最有效的一种:闲言碎语。这不需要花多少力气,因为其他人会为他完成这个过程。几个误导之词便可摧毁数月的付出、追求和谐的数年努力。
光之勇士经常成为这一伎俩的受害者。他不知道攻击从何而来,也无法证明那些闲言碎语是假的。闲言碎语不会给予他防卫的权利:它不经开庭便作出判决。
发生这种事情时,他容忍闲言碎语造成的恶果以及不该有的惩罚,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言语是十分具有威力的。但他默默忍耐着,从不用这一武器反击对手。
光之勇士并非懦夫。
一个阿拉伯谚语说:“你可给予一个傻瓜万千智慧,但其只想要你的。”当光之勇士开始栽种自己的花园时,他发现邻居在那里偷看。邻居喜欢建议何时播种行动,何时为思想施肥,何时为征战浇水。
如果他听从邻居的建议,那他最后收获的便不是自己的东西了。他呵护的花园将会变成邻居思想的产物。
真正的光之勇士明白,每一座花园都有它独特的秘密,唯有园丁的孜孜不倦之手方能揭开。于是乎光之勇士更喜欢专注于日光、雨露和四季更迭。
他知道,那些给他人花园出主意的傻瓜并未看护好自己的植物。
为了战斗,你必须保持警惕,你身边需要有一个忠诚的伙伴。
有时候某个与光之勇士并肩作战的人突然成为了他的对手。
勇士的第一反应是痛恨,但他知道一个被痛恨蒙蔽双眼的斗士在战斗中必失败。
于是他努力发掘他们肩并肩生活时伙伴所做的好事;他试着了解是什么导致了伙伴态度的突然转变、到底他的内心积累了怎么的创伤。他试着发现是什么让他们其中一人退出了这对话。
没有彻底的好人或坏人;当勇士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新对手时,他这样想道。
勇士知道并不是所有达成结局的手段都是正义的。
因为并无结局,只有手段。生活带着他从未知走向未知。每一分钟都充满了这种刺激的神秘感:勇士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去往何地。
但他并非碰巧来到这里。他为惊喜感到狂喜,为从未见过的景物感到兴奋。他时常感到恐惧,但对勇士而言这是正常现象。
若他只想着目标,则无法注意到路边的印记。若他只专注于一个问题,则会错失各种在他身边的答案。
因此勇士懂得承受。
勇士明白“瀑布效应”。
他时常看到有人虐待那些没有勇气反抗的人。接着,出于懦弱和仇恨,那被虐者又将怒气撒于比自己更弱者身上,后者又重复这一过程,形成一股痛苦的水流。没人知晓自己的残忍会导致什么恶果。
正因如此,勇士小心用剑,他只会接受值得他动武的对手。在暴怒之时,他会拳打岩石,瘀伤自己的手。
自己的手终将痊愈,但那些被挫败的父亲殴打的孩童会一生记忆着疤痕。
当继续前行的指令到来时,勇士会看看他追随大道时所结交的朋友们。对一些人,他教他们聆听沉没寺庙的钟声;对其他人,他则在篝火边为他们讲故事。
他内心悲戚,但明白自己的宝剑十分神圣,他必须遵守来自于自己为之战斗的那位发出的命令。
于是武士谢过他的旅伴,深呼吸了一下,带着一次难忘旅程的回忆,继续上路。
尾声
她说完时,夜幕已降临。他们两人坐着看月亮升起。
“你告诉我的事情里面,好多都自相矛盾。”他说。
她站了起来。
“再见,”她说,“你明白海底之钟并非是个传说,但只有在你意识到风声、海鸥叫声以及棕榈叶的声音都是钟声的一部分时,你才能听到钟声。
用这同样的方法,光之勇士了解到他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他的胜利、他的失败、他的激情以及他的灰心丧气——都成为了他奋战的一部分。他知道自己需要时应该用什么策略。勇士并不追求连贯一致;他已学会与自己的对立面和平共处。
“你是谁?”她问道。
但那女人已经离开,踩踏着浪花走向了正在升起的月亮。
注释1:老子《道德经》中并无对应语句,暂且意译。
《老子》的翻译很棒,不比3号译者差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