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译文 译者:杨伊娃
本文为保罗·柯艾略作品翻译大赛“月亮译手奖”获奖作品之一。大赛终选入围作品见:http://read.douban.com/ebook/490366/
那女人说,离村子西边海滩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岛。那岛上是一个很大的庙,里面有很多口钟。
男孩觉得到她打扮很奇怪:头上披著纱巾。他之前从来没有见过她。
“你去过那座庙吗?”她问,“去看看然后告诉我你觉得怎么样。”
男孩被她的美貌蛊惑,去了她说的地方。他坐在沙滩上凝视著天际,但是目之所及,只有蓝天和大海。
他觉得很失望。然后他走向一个附近的渔村,问那里有没有人知道岛和庙的事情。
“哦,那是很多年前了,那时候我的曾祖父母都还在,”一个老渔夫说。“有一场地震,岛就沉了。 虽然看不见那座岛,但是海水敲打着钟的时候,还是可以听见钟声。”
男孩回到了沙滩,想要听到那些钟。他整个下午都呆在那里,但是只听到海浪的哗哗作响和海鸥的恼人的尖叫。
夜幕降临,他的父母来找他。第二天早上,他又去了那片海滩:他难以相信如此美丽的女人竟然会欺骗他。如果她回来,他就可以告诉她,虽然没有看见那座岛,但是他听见了滚滚海浪敲出的钟声。
好几个月过去了;那女人没有回来。男孩也忘记了她。现在,他深信他要做的是去找到沉没岛屿里的宝藏。如果他听到了钟声,就可以找到庙的方位,把里面的宝藏打捞出来。
他没有心思上学,也不和朋友一起。他变成了其他孩子的笑柄。那些孩子们经常说:”他跟我们不是一伙的。他喜欢坐在那儿看大海,不跟我们玩游戏,因為他怕输。”
他们都大笑著看着那男孩坐在岸边。
男孩还是不能够听见庙裡的老钟,不过他倒是学到了其他的一些事情。他开始意识到他已经逐渐习惯了海浪声,不再会那声音打扰。不久之后,他习惯了海鸥的叫声,习惯了蜜蜂的嗡嗡鸣叫,习惯了风在棕櫚树丛中呼啸而过。
在和那女人对话的六个月之后,那男孩能够静静地坐着,对其他声音充耳不闻,但是他还是不能听到沉没的庙里传来的鐘声。
渔夫们过来跟他说话,他们坚持说听到了鐘声。
但是那男孩从没有听到过。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那些渔夫改变了他们的论调:“你对那些海底的鐘着了魔了。别管那些鐘了,回去和你的朋友们玩。可能只有渔夫们才能够听得到。”
过了快一年,那男孩想:“ 也许他们说得不错。我要好好长大然后做一个渔夫然后每天早上来这里。我喜欢这儿。” 然后他又想:“也许这只是一个传说,也许地震的时候钟都打碎了,从那时起就没有再响过。”
那天下午,他决定回家。
他走向海边去告别。他再一次环视四周的景象;然后,因为不再牵挂那些钟,他就能够微笑着倾听海鸥的吟唱,大海的咆哮,还有风吹过棕榈树林的声音。他远远地听到他的小伙伴们嬉戏的声音,他想到马上就可以继续他童年的游戏,他高兴极了。
那男孩的喜悦是只有一个孩子才有的由衷的喜悦。他甚至感到活着是这样美好,他心中充满感激。他现在肯定这一次他不是在浪费时间。现在的他能够感知并且尊重自然之美。
然后,因为他倾听大海,海鸥,那棕榈树从中穿梭的风,以及朋友们的嬉戏声,他听见了第一响钟声。
然后是第二响。
又是一响。渐渐地,所有海底的庙里的钟都响了。他无比雀跃。
岁月经年,他长大成人,他回到了那个村庄和他童年的海滩,不再想着在海底找到宝藏。也许那一切都只是他的幻想:其实在那个逝去的童年的下午,他从来也没有听到海底的钟声。虽然如此,他还是决定沿着海滩走走,去听听风声和海鸥的叫声。
当他在海滩上看见那个跟他提起岛和庙的女人,可想他有多惊喜。
“你在这儿干嘛?”他问她。
“我在等你。”她答道。
他注意到,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那女人丝毫没有改变;那遮住她头发的纱巾也还在。
她给他了一本蓝色的空白笔记本。
本子上上面写到:光明战士珍视孩子的眼睛,因为他们能够毫无苦楚地看这个世界。当他想要知道他身边的人是否值得信赖,他就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
“什么是光明战士?”
“你其实已经知道了。”她笑着回答。“光明战士了解生活的奇迹,了解为他之所信仰拼搏到最后一刻的奇迹,并且了解听到从海底传来的钟声的奇迹。”
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光明战士。那女人似乎读懂了他的心思。 “每个人都能做到。虽然没有人想过,但我们其实都是光明战士。”
他看着笔记本中的空白页。那女人又笑了。
她说:“写写那战士吧。”
手册
哲学家老子[注释1]曾经这样说光明战士:
追寻之路上对一切细微之物的尊重。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态度。
对习以为常的事情也不能掉以轻心。
人生有目标,比有经验更为重要。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相信报应的人是会遭遇不幸的。
战争不是小打小闹。
这战士知道所用语言中最重要的都是最平常的字眼。
是。爱。上帝。
这些都是太容易说的字眼,它们填补了语言的大量空白。
可是有另一个平常的字眼,那是很多人很难说的字眼:不。
那些从来不说“不”的人,觉得自己很慷慨,很包容,很礼貌,因為他们觉得说”不”是令人讨厌的,自私的,没有灵魂。
这勇士不会落入这样的陷阱。人生总有时,当他屈从他人,他实际上是在否定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当他的内心说“不”,他绝不启唇说“是”。
第一,上帝即牺牲。今世受难,来时享福。
第二,享乐的人是幼稚的。时刻保持紧张。
第三,别人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好的,因为他们更有经验。
第四,我们的任务是使他人愉悦。我们必须取悦他人即使自己作出重大的牺牲。
第五,我们不许品尝幸福的滋味;我们可能恋上这种感觉,但是幸福并不能长久拥有。
第六,我们必须接受所有的惩罚。我们生而有罪。
第七,恐惧即警示。我们不想要冒险。
这些戒律无一光明战士能遵守。
一大群人站在路中央,堵住了通向天堂的路。
清教徒问:“这些罪人在这里做什么?”
还有道德家们大叫:“这妓女想要加入宴席!”[注释2]
社会价值观的坚守着大喊:“这有原罪的情妇怎么能够被赦免!”[注释3]
忏悔者撕碎了自己的衣服:“为什么要治疗一个心心念念只有自己的病痛的盲人,而他甚至不感激你?”[注释4]
苦行者抗议道:“你让一个女人在你得头发上倒上了昂贵的油!她为什么不卖了油去买食物?”
耶稣微笑着打开门。尽管外面有歇斯底里的吼叫,光明战士还是走了进去。
敌人不容小视。
他只要一有机会,就利用他最简单却也最有效的武-他传播流言。这么做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因为别人会帮他做的。几个误导的字眼就可以毁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论证和平静。
光明战士常常是这诡计的受害者。他不知道流言从何而起,却也不能证明它是伪造的。流言不会允许正确的一方为自己辩护:它在谴责之前没有审判。
然而这一切发生时,他忍受着这后果和本不应当有他承受的责罚,因为他非常清楚,三人成虎。但是他默默承受,并且绝不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光明战士绝不是懦夫。
“你可以给一个白痴一千种智慧,但是他只想要你的。”一个阿拉伯谚语说。当光明战士开始在他的花园里种植,他注意到他的邻居正躲着偷看。那邻居喜欢告诉你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
他要是听从了邻居的话,就最终可能创造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照料的花园将会是那邻居的主意。
但是一个真正的光明战士知道每个花园都有自己的秘密,只有园丁耐心的劳作才能解开。这就是为什么他更喜欢关注太阳,雨水和季节变迁。
他也知道那些对别人的花园指手划脚的傻瓜没有在照料自己的植物。
为了战斗,你必须保持警惕,并且身边要有一个忠诚的伴侣。
然而有时与光明战士并肩作战的战友也会成为他的敌手。
战士的第一反应是憎恨;但是他内心知道一个盲目的战士是会在战争中迷失的。
就因为此他努力让自己想些美好的事情,比如那些他们并肩生活的时光;他尽力去理解是什么导致了这突然的转变,有怎样的伤痕累积在那灵魂里。他尽力发现是什么让他们中的一个放弃了他们曾经的话题。
没有人至善或至恶。当光明战士看到一个新的对手的时候他是这样想。
那战士知道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能洗去过程中的罪恶。[注释5]
因为生命没有最终的目的,只有过程。生命带领他从一个未知走向另一个未知。每一个时刻都充斥令人激动的神秘:他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将往何处。
但是他的出现并不是意外。他因惊喜而雀跃,因见到了他从前从未见的景色而激动万分。他常常感到恐惧;但是对于一个战士来说,恐惧是常态。
如果他心里只有他的目标,就会一叶障目。如果他钻牛角尖,他就会忽视身边的答案。
这就是为什么光明战士坦然顺从于生命给他的一切。
这勇士知道什么是瀑布效应。
他常常看见别人欺负那些缺少反抗勇气的人。然后,出于怯懦和怨恨,那人又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在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然后那更弱的人又去欺负别人,最终导致了真正不断的苦难。没有人知道他自己的一时残忍会造成什么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这勇士使用他的剑的时候很谨慎,且只接受与他旗鼓相当的对手。 在盛怒之下,他只会击打石头,虽然会弄坏了自己的手。
他的手最终会好的,但是那因为父亲在打架中输了而遭到殴打的孩子将会一生留有疤痕。
当要启程的命令下达,这勇士看着他在追寻的道路上所有的朋友。他教他们中的一些人去聆听沉没的庙宇的钟声,在篝火边讲述其他的故事。
他的内心是忧伤的,但是他了解他神圣的使命。并且,他必须遵守他为之斗争的那个人的命令。
然后勇士谢过他旅途中的伴侣,深呼吸,带着他着难忘的回忆继续上路。
尾声
她讲完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们俩坐在那儿看月亮升起。
“你跟我讲的很多事情互相矛盾。”他说。
她站了起来。
“再见吧,”她说,“你明知道海底的钟声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但是,只有当你明白了风声,海鸥鸣叫和棕榈树叶的声响都是钟声的一部分的时候,才能够听到它。”
同样地,光之勇士知道他周围的一切-他的成功,他的挫败,他的激情和他的沮丧-成就了他神圣斗争的一部分。而且他也会知道当他需要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策略。一个勇士并不试图保持单一的自己;他已经学会了接受他的自我矛盾。
“你是谁?”他问。
但是那女人已经走开了,踏着海浪走向冉冉升起的月亮。
注释1:这里没有引用老子《道德经》原文,作者在对于老子的理解上和汉学家和中国读者有较大偏差。
注释2:抹大拉的玛丽亚在基督教的故事中一直以被耶稣拯救的妓女的形象出现。
注释3:基督教中,通奸是七宗罪之一。
注释4:圣经旧约中摩西用双手治愈盲人的故事。
注释5:原文 the end do not justify the means.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被普遍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的论调。
那女人说,离村子西边海滩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岛。那岛上是一个很大的庙,里面有很多口钟。
男孩觉得到她打扮很奇怪:头上披著纱巾。他之前从来没有见过她。
“你去过那座庙吗?”她问,“去看看然后告诉我你觉得怎么样。”
男孩被她的美貌蛊惑,去了她说的地方。他坐在沙滩上凝视著天际,但是目之所及,只有蓝天和大海。
他觉得很失望。然后他走向一个附近的渔村,问那里有没有人知道岛和庙的事情。
“哦,那是很多年前了,那时候我的曾祖父母都还在,”一个老渔夫说。“有一场地震,岛就沉了。 虽然看不见那座岛,但是海水敲打着钟的时候,还是可以听见钟声。”
男孩回到了沙滩,想要听到那些钟。他整个下午都呆在那里,但是只听到海浪的哗哗作响和海鸥的恼人的尖叫。
夜幕降临,他的父母来找他。第二天早上,他又去了那片海滩:他难以相信如此美丽的女人竟然会欺骗他。如果她回来,他就可以告诉她,虽然没有看见那座岛,但是他听见了滚滚海浪敲出的钟声。
好几个月过去了;那女人没有回来。男孩也忘记了她。现在,他深信他要做的是去找到沉没岛屿里的宝藏。如果他听到了钟声,就可以找到庙的方位,把里面的宝藏打捞出来。
他没有心思上学,也不和朋友一起。他变成了其他孩子的笑柄。那些孩子们经常说:”他跟我们不是一伙的。他喜欢坐在那儿看大海,不跟我们玩游戏,因為他怕输。”
他们都大笑著看着那男孩坐在岸边。
男孩还是不能够听见庙裡的老钟,不过他倒是学到了其他的一些事情。他开始意识到他已经逐渐习惯了海浪声,不再会那声音打扰。不久之后,他习惯了海鸥的叫声,习惯了蜜蜂的嗡嗡鸣叫,习惯了风在棕櫚树丛中呼啸而过。
在和那女人对话的六个月之后,那男孩能够静静地坐着,对其他声音充耳不闻,但是他还是不能听到沉没的庙里传来的鐘声。
渔夫们过来跟他说话,他们坚持说听到了鐘声。
但是那男孩从没有听到过。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那些渔夫改变了他们的论调:“你对那些海底的鐘着了魔了。别管那些鐘了,回去和你的朋友们玩。可能只有渔夫们才能够听得到。”
过了快一年,那男孩想:“ 也许他们说得不错。我要好好长大然后做一个渔夫然后每天早上来这里。我喜欢这儿。” 然后他又想:“也许这只是一个传说,也许地震的时候钟都打碎了,从那时起就没有再响过。”
那天下午,他决定回家。
他走向海边去告别。他再一次环视四周的景象;然后,因为不再牵挂那些钟,他就能够微笑着倾听海鸥的吟唱,大海的咆哮,还有风吹过棕榈树林的声音。他远远地听到他的小伙伴们嬉戏的声音,他想到马上就可以继续他童年的游戏,他高兴极了。
那男孩的喜悦是只有一个孩子才有的由衷的喜悦。他甚至感到活着是这样美好,他心中充满感激。他现在肯定这一次他不是在浪费时间。现在的他能够感知并且尊重自然之美。
然后,因为他倾听大海,海鸥,那棕榈树从中穿梭的风,以及朋友们的嬉戏声,他听见了第一响钟声。
然后是第二响。
又是一响。渐渐地,所有海底的庙里的钟都响了。他无比雀跃。
岁月经年,他长大成人,他回到了那个村庄和他童年的海滩,不再想着在海底找到宝藏。也许那一切都只是他的幻想:其实在那个逝去的童年的下午,他从来也没有听到海底的钟声。虽然如此,他还是决定沿着海滩走走,去听听风声和海鸥的叫声。
当他在海滩上看见那个跟他提起岛和庙的女人,可想他有多惊喜。
“你在这儿干嘛?”他问她。
“我在等你。”她答道。
他注意到,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那女人丝毫没有改变;那遮住她头发的纱巾也还在。
她给他了一本蓝色的空白笔记本。
本子上上面写到:光明战士珍视孩子的眼睛,因为他们能够毫无苦楚地看这个世界。当他想要知道他身边的人是否值得信赖,他就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
“什么是光明战士?”
“你其实已经知道了。”她笑着回答。“光明战士了解生活的奇迹,了解为他之所信仰拼搏到最后一刻的奇迹,并且了解听到从海底传来的钟声的奇迹。”
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光明战士。那女人似乎读懂了他的心思。 “每个人都能做到。虽然没有人想过,但我们其实都是光明战士。”
他看着笔记本中的空白页。那女人又笑了。
她说:“写写那战士吧。”
手册
哲学家老子[注释1]曾经这样说光明战士:
追寻之路上对一切细微之物的尊重。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态度。
对习以为常的事情也不能掉以轻心。
人生有目标,比有经验更为重要。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相信报应的人是会遭遇不幸的。
战争不是小打小闹。
这战士知道所用语言中最重要的都是最平常的字眼。
是。爱。上帝。
这些都是太容易说的字眼,它们填补了语言的大量空白。
可是有另一个平常的字眼,那是很多人很难说的字眼:不。
那些从来不说“不”的人,觉得自己很慷慨,很包容,很礼貌,因為他们觉得说”不”是令人讨厌的,自私的,没有灵魂。
这勇士不会落入这样的陷阱。人生总有时,当他屈从他人,他实际上是在否定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当他的内心说“不”,他绝不启唇说“是”。
第一,上帝即牺牲。今世受难,来时享福。
第二,享乐的人是幼稚的。时刻保持紧张。
第三,别人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好的,因为他们更有经验。
第四,我们的任务是使他人愉悦。我们必须取悦他人即使自己作出重大的牺牲。
第五,我们不许品尝幸福的滋味;我们可能恋上这种感觉,但是幸福并不能长久拥有。
第六,我们必须接受所有的惩罚。我们生而有罪。
第七,恐惧即警示。我们不想要冒险。
这些戒律无一光明战士能遵守。
一大群人站在路中央,堵住了通向天堂的路。
清教徒问:“这些罪人在这里做什么?”
还有道德家们大叫:“这妓女想要加入宴席!”[注释2]
社会价值观的坚守着大喊:“这有原罪的情妇怎么能够被赦免!”[注释3]
忏悔者撕碎了自己的衣服:“为什么要治疗一个心心念念只有自己的病痛的盲人,而他甚至不感激你?”[注释4]
苦行者抗议道:“你让一个女人在你得头发上倒上了昂贵的油!她为什么不卖了油去买食物?”
耶稣微笑着打开门。尽管外面有歇斯底里的吼叫,光明战士还是走了进去。
敌人不容小视。
他只要一有机会,就利用他最简单却也最有效的武-他传播流言。这么做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因为别人会帮他做的。几个误导的字眼就可以毁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论证和平静。
光明战士常常是这诡计的受害者。他不知道流言从何而起,却也不能证明它是伪造的。流言不会允许正确的一方为自己辩护:它在谴责之前没有审判。
然而这一切发生时,他忍受着这后果和本不应当有他承受的责罚,因为他非常清楚,三人成虎。但是他默默承受,并且绝不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光明战士绝不是懦夫。
“你可以给一个白痴一千种智慧,但是他只想要你的。”一个阿拉伯谚语说。当光明战士开始在他的花园里种植,他注意到他的邻居正躲着偷看。那邻居喜欢告诉你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
他要是听从了邻居的话,就最终可能创造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照料的花园将会是那邻居的主意。
但是一个真正的光明战士知道每个花园都有自己的秘密,只有园丁耐心的劳作才能解开。这就是为什么他更喜欢关注太阳,雨水和季节变迁。
他也知道那些对别人的花园指手划脚的傻瓜没有在照料自己的植物。
为了战斗,你必须保持警惕,并且身边要有一个忠诚的伴侣。
然而有时与光明战士并肩作战的战友也会成为他的敌手。
战士的第一反应是憎恨;但是他内心知道一个盲目的战士是会在战争中迷失的。
就因为此他努力让自己想些美好的事情,比如那些他们并肩生活的时光;他尽力去理解是什么导致了这突然的转变,有怎样的伤痕累积在那灵魂里。他尽力发现是什么让他们中的一个放弃了他们曾经的话题。
没有人至善或至恶。当光明战士看到一个新的对手的时候他是这样想。
那战士知道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能洗去过程中的罪恶。[注释5]
因为生命没有最终的目的,只有过程。生命带领他从一个未知走向另一个未知。每一个时刻都充斥令人激动的神秘:他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将往何处。
但是他的出现并不是意外。他因惊喜而雀跃,因见到了他从前从未见的景色而激动万分。他常常感到恐惧;但是对于一个战士来说,恐惧是常态。
如果他心里只有他的目标,就会一叶障目。如果他钻牛角尖,他就会忽视身边的答案。
这就是为什么光明战士坦然顺从于生命给他的一切。
这勇士知道什么是瀑布效应。
他常常看见别人欺负那些缺少反抗勇气的人。然后,出于怯懦和怨恨,那人又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在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然后那更弱的人又去欺负别人,最终导致了真正不断的苦难。没有人知道他自己的一时残忍会造成什么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这勇士使用他的剑的时候很谨慎,且只接受与他旗鼓相当的对手。 在盛怒之下,他只会击打石头,虽然会弄坏了自己的手。
他的手最终会好的,但是那因为父亲在打架中输了而遭到殴打的孩子将会一生留有疤痕。
当要启程的命令下达,这勇士看着他在追寻的道路上所有的朋友。他教他们中的一些人去聆听沉没的庙宇的钟声,在篝火边讲述其他的故事。
他的内心是忧伤的,但是他了解他神圣的使命。并且,他必须遵守他为之斗争的那个人的命令。
然后勇士谢过他旅途中的伴侣,深呼吸,带着他着难忘的回忆继续上路。
尾声
她讲完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们俩坐在那儿看月亮升起。
“你跟我讲的很多事情互相矛盾。”他说。
她站了起来。
“再见吧,”她说,“你明知道海底的钟声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但是,只有当你明白了风声,海鸥鸣叫和棕榈树叶的声响都是钟声的一部分的时候,才能够听到它。”
同样地,光之勇士知道他周围的一切-他的成功,他的挫败,他的激情和他的沮丧-成就了他神圣斗争的一部分。而且他也会知道当他需要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策略。一个勇士并不试图保持单一的自己;他已经学会了接受他的自我矛盾。
“你是谁?”他问。
但是那女人已经走开了,踏着海浪走向冉冉升起的月亮。
注释1:这里没有引用老子《道德经》原文,作者在对于老子的理解上和汉学家和中国读者有较大偏差。
注释2:抹大拉的玛丽亚在基督教的故事中一直以被耶稣拯救的妓女的形象出现。
注释3:基督教中,通奸是七宗罪之一。
注释4:圣经旧约中摩西用双手治愈盲人的故事。
注释5:原文 the end do not justify the means.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被普遍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的论调。
其实也很棒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