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赠书|《佛教的概念与方法》:运用西方哲学方法研究佛学的优秀范本
活动时间:即刻起至4月15日
参与方法:
①关注“后浪出版”小站
②在《佛教的概念与方法》页面标注“想读”
③推荐本帖并留言,说说你为什么想读本书
我们会在符合以上要求的豆友中随机挑选3名,寄送《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一书。
【编辑推荐】
◆汉语学界著名佛教学者、佛学诠释学的倡导者、哲学家吴汝钧代表作。
◆作者细致地研究了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西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研究方法和采用现代学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个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史料与思想并重。
◆随文配有200余条佛教术语的名词解释,为读者提供准确理解佛学的方便途径,并为这些术语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论证配上图示,直观而精准,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内容简介】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是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吴汝钧的佛教研究专著,初版于1988年,2000年修订,兼用概念解释和逻辑论证两种方法来解读佛学思想,是运用西方哲学方法研究佛学的优秀范本。
本书根据不同主题,重新编排吴汝钧先生多年来撰写的佛学研究论文汇集而成。按内容分为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两部分,兼用概念诠释和逻辑论证的方法,比如借鉴主客二分法来诠释十二因缘,用直接、间接知识来对比解释现量、比量,阐释龙树的三谛论证、陈那的逻辑、法称的认识论则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符号逻辑、真值函蕴系统三个角度,既避免了只用佛教话语容易导致的狭隘观点,又澄清了许多西方佛学研究者的知识论框架容易造成的误解和曲解。阐释转识成智理论则分为原因、方法、理论根据、理论困难以及解决方法等明确的步骤,让读者熟悉问题背景、解决思路、论证过程和最终结论。对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的研究则既用逻辑论证教义,又有禅诗譬喻佛理,兼有哲学研究和文学欣赏的双重优势。
本书析解名词,简练精准;论证观点,理据翔实。作者悉心研究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西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200余条佛教术语的关系和逻辑论证过程配有文字说明和图解,学术性和可读性相得益彰。
【著者简介】
吴汝钧(1946— ),台湾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其研究专精于佛教,并旁及儒学、道家哲学、京都哲学、现象学、怀特海过程哲学。曾于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留学,研究梵文、藏文、佛教逻辑、哲学方法论。历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哲学教授、香港能仁书院哲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哲系教授。长期从事佛经编译、佛教哲学方法论和东西方哲学融通等研究工作,在佛学研究上提出文献学与哲学分析双轨研究法,目前着力于纯粹力动现象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有学术专著40余部、译著4部、编著5部。
已出版作品:《佛学研究方法论》《西方哲学析论》《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儒家哲学》《老庄哲学的现代析论》《金刚经哲学的通俗诠释》《纯粹力动现象学》《佛教中观哲学》《佛教思想大辞典》等。
参与方法:
①关注“后浪出版”小站
②在《佛教的概念与方法》页面标注“想读”
③推荐本帖并留言,说说你为什么想读本书
我们会在符合以上要求的豆友中随机挑选3名,寄送《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一书。
![]() |
【编辑推荐】
◆汉语学界著名佛教学者、佛学诠释学的倡导者、哲学家吴汝钧代表作。
◆作者细致地研究了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西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研究方法和采用现代学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个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史料与思想并重。
◆随文配有200余条佛教术语的名词解释,为读者提供准确理解佛学的方便途径,并为这些术语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论证配上图示,直观而精准,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内容简介】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是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吴汝钧的佛教研究专著,初版于1988年,2000年修订,兼用概念解释和逻辑论证两种方法来解读佛学思想,是运用西方哲学方法研究佛学的优秀范本。
本书根据不同主题,重新编排吴汝钧先生多年来撰写的佛学研究论文汇集而成。按内容分为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两部分,兼用概念诠释和逻辑论证的方法,比如借鉴主客二分法来诠释十二因缘,用直接、间接知识来对比解释现量、比量,阐释龙树的三谛论证、陈那的逻辑、法称的认识论则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符号逻辑、真值函蕴系统三个角度,既避免了只用佛教话语容易导致的狭隘观点,又澄清了许多西方佛学研究者的知识论框架容易造成的误解和曲解。阐释转识成智理论则分为原因、方法、理论根据、理论困难以及解决方法等明确的步骤,让读者熟悉问题背景、解决思路、论证过程和最终结论。对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的研究则既用逻辑论证教义,又有禅诗譬喻佛理,兼有哲学研究和文学欣赏的双重优势。
本书析解名词,简练精准;论证观点,理据翔实。作者悉心研究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西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200余条佛教术语的关系和逻辑论证过程配有文字说明和图解,学术性和可读性相得益彰。
【著者简介】
吴汝钧(1946— ),台湾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其研究专精于佛教,并旁及儒学、道家哲学、京都哲学、现象学、怀特海过程哲学。曾于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留学,研究梵文、藏文、佛教逻辑、哲学方法论。历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哲学教授、香港能仁书院哲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哲系教授。长期从事佛经编译、佛教哲学方法论和东西方哲学融通等研究工作,在佛学研究上提出文献学与哲学分析双轨研究法,目前着力于纯粹力动现象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有学术专著40余部、译著4部、编著5部。
已出版作品:《佛学研究方法论》《西方哲学析论》《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儒家哲学》《老庄哲学的现代析论》《金刚经哲学的通俗诠释》《纯粹力动现象学》《佛教中观哲学》《佛教思想大辞典》等。
第一个留言啊 哈哈
佛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法则宗教,我对这些存在于人类主体间的虚构故事很感兴趣,希望能得到此书咯
很想读一读作者怎么解释“因明”相关的诸多概念的,每次读这部分佛典都超级头大!
因为这是一本站在佛学这个角度写的书。
想读佛学
佛教是被广大国人接受的信仰!
非常想读这本书啊,去年读过同是台湾学者周绍贤写的《佛学概论》,以及《胡适谈佛学》、李叔同的《论佛》,心经坛经金刚经四十二章经也都读过,总之对佛学很感兴趣,想深入了解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希望能一读此书
必须想读
寻佛,静心
最近正在读藏传因明方面的书,对台湾学者的佛学研究很感兴趣。
从《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开始接触佛学,又通过读一些《金刚经》的注解文本,了解了许多,从开始的宗教观到现在的文化观,所以还想更多的了解一些
讀這本書,我就可以唱出音樂境界,跳出舞蹈新時代
做泰国社会文化的研究,所以需要进一步增进对佛学知识的理解。
观自在菩萨
http://www.douban.com/note/219646433/
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的《沧浪诗话》也由此接触禅宗诗学,后来室友是净土宗皈依弟子,在台湾做研究,深受其影响,再后来听朋友讲过一些僧传研究,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有贪小便宜的习惯,这书又是免费的,所以想要一本。
我们家就是信奉佛教的,所以我算是从小接触佛教的,也读过一些繁体字的经书,但是都是小孩子的理解和爱好不能当真,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现自己家里的长辈信奉的原因和目的是偏离的,他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演习而不是一种思想与顿悟,这一定不是佛教本身的错,而是我们理解上的偏离,因为从小每日上香不断所以尽管对内在不解但是却一直对佛学的神秘和其思想有极大的渴望,我现在并不信奉任何宗教,但是一个人却又不可能是没有信仰的,所以想了解佛教的种种来满足和解答儿时的疑惑,忘获得赠书,感谢后浪
为什么想读这这本书:
1、首先是对信仰问题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基督教与佛教对中国人影响最深。基督教典籍非常多,世俗化也做得好,因此了解了不少。但是有很多问题都有疑问,比如旧约中带有远古想象的论述,新约中的爱等。
2、去年去西藏旅游,当地佛教和内地差异极大,非常震撼。回来之后开始关注米拉日巴等大师的著作,也希望能够更深入学习佛教理论,但市面上并没有世俗化、系统化的佛教读本,因而学了一半就搁浅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大喜讯。
3、此外是出于对后浪公司的信任。我非常喜欢后浪出版的社科系列,单是大学堂就自费买了十多本,其中认识媒体、社会学与生活等都被用作日常教学参考书。这本书也在备购之列~看到有赠书机会,一定要申请~
竟然有这活动啊 不早说 南无阿弥陀佛 可惜我已经买了···
在学佛 吃素 养成习惯的同时认为这本书刚好可以帮助我多多了解佛学中的专业语汇 更可贵的是作者所站的角度 我希望借助他这哲学般的眼光来窥探佛学的经典之处和智慧 恰巧需要 恰巧赠予 就是一件好事
佛教中的概念以及佛教的诠释方法有千万种,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寻找出应机之法才是重要,我想从本书看到对于佛教所谓“通常”或“normal"的诠释。
後浪的書質量和品相都是沒話說的,至於這本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吳汝均先生的研究還有什麽好懷疑的呢,當世少有的兼通中西印的學者了。上次去中研院文哲所的時候還後悔沒能見先生一面。只好認真讀先生的著作聊作彌補了。
感兴趣的,微言大义
对宗教很感兴趣,特别是佛教,同时也对西方哲学感兴趣。一直希望有能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分析的书,终于这里看到了,所以很想读一度
每次写文章用到佛教话语就要长篇累牍的注解给老外同事的木鱼脑袋解释清楚。然后前两天刚刚为一个佛经几行话的翻译跟母语为英语的翻译官写了几千字的email。。。对吧,所以我就是想读“澄清了许多西方佛学研究者的知识论框架容易造成的误解和曲解”这一坨。
又,附上前几天翻译的佛经引言,我还韵文体了我自夸一下:
That fresh, vivid consciousness
Does it come from what is seen,
Or from external appearances?
Or is it generated in a void,
All of a sudden, without a reason?
原文:
此识了知
为生于见
为生于相
为生虚空
为无所因
突然而出
平时会读心经,现在在读地藏经,非常想深入地了解佛学,想读!
么么哒
我想看看
已经收到书了!非常谢谢后浪!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