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C倒计时】关于艺术批评,专家告诉我们几件事
![]() |
昨日(9月20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邀请Henry Meyric Hughes、Jean-Marc Poinsot两位嘉宾在中国美术学院高居翰-贡布里希图书室以“当代语境下的艺术批评”为主题带来了他们的研究与思考,并与到场观众就艺术批评及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的征稿要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 |
关于艺术批评,专家告诉我们几件事
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无论是艺术批评还是艺术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不一样,它是非常系统的、学科性的体系。但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家的背景及其涉及的知识之间,是一个互相交叉、复杂且常常具有争议的领域。
艺术批评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其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康德。它是西方理性运动中产生的领域和专业。它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中叶与现代主义发生关联,开始了撰写现代主义艺术的历史,且逐步成为有体系的学科。
![]() |
Henry Meyric Hughes
![]() |
十八世纪的“沙龙”文化也是艺术批评的一种呈现方式。众多艺术家的作品被同时展出,观众得以借机评论与辨析各艺术之间的差异。
Jean-Marc Poinsot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它将世界各国的学者、评论家聚集在一起,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从1949年开始诞生的小团队,到现如今,已有63个国家的参与,4000多位成员,但他们并不代表任何国家,只是代表自己。这个网络非常庞大,他们都是愿意分享、在思考、在写作、或者在交流当代艺术产物的一群人,成员中也包括了众多大学老师。
![]() |
展览的意义不是到世界各国展示,它需要一个批评的语境。人们在消费艺术作品时,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大众没有时间关心真正的问题,不知道如何看画、评画。从作品到受众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可能是在阐释或者用批评性思维在思考,担当中间角色的人就是“批评家”。
从评论,到批评,再到一种批评的共识,艺术批评逐步具有互动性。不单从外部观看艺术品,而是每个人都够身在其中,艺术家自己就是批评家,普通的观看者也能从批评的角度切入,其中也包含了社会价值观和美学价值观。
![]() |
艺术批评是一个理论化内涵的过程,从认识背景到参与其中并且通过批评和理论方式“看穿”艺术品。
在写作的时候,必须是精确的、精心推敲的和有所选择的。批评必须具有新的观点,并以此创建一种文化,必须要体现这个文化对艺术叙述性和艺术的重要性。在评论艺术的时候,艺术批评不是单纯的描述,需要有独特的观点。
讲座现场问答
如何进行中文、英文稿件的评审?中文稿件的翻译是如何进行的?
Henry Meyric Hughes:
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国际评审团组成非常多元化。在每一届评委中,一定会有女性,其次一定会有各种身份的代表,比如说策展人、艺术家以及学术方面的(专家)等等。在评审团的组成当中一定会有中文母语者。
所有投稿的中、英文稿件经过组委会与评委会等成员的第一轮匿名评审后,先各筛选出25篇,由专业的译者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今年的翻译工作邀请了一位BBC的记者,一位《水浒传》的英译者,两位译者同时也是资深的作家。)25篇译成英文的稿件会与25篇英文稿件一起进入第二轮匿名评审。最终,在50篇文章中选出约20篇入围文章(中英文各10篇)——其中包括2篇中文获奖文章、2篇英文获奖文章。
![]() |
![]() |
奖项要求中文稿件的篇幅控制在2000字左右,然而中文写作者通常写的文章偏长,在这一方面是否考虑了中文写作者的习惯?
Jean-Marc Poinsot:
把文章写长在中国比较常见,压缩文章篇幅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们希望批评能够一针见血。写作时,一开始可以很随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要删除一些不强的观点。
Henry Meyric Hughes:
在不同的语境下写不同的文章,写给学术期刊文章会长一些。
![]() |
![]() |
现如今,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展览开幕,如何能够快速筛选与自身研究内容相关的展览?
Jean-Marc Poinsot:
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主题当中,实际上还是要关心一下大环境当中都有哪些展览。如果只盯着一个主题,并不能得其要领,还是要眼界更开阔一些,尽量涵盖各类展览,整个大的主题可以丰富,而其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个展览正好吻合你的研究主题。不要盯着一个方向去找,而是要有一个大背景的了解。
![]() |
讲座结束后的交流
![]() |
讲座嘉宾及工作人员合影
关于第四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更多介绍
请登录www.iaac-m21.com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