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16年如一日”参与电影节

2010-06-16 08:17:22    来源: 豆瓣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迷会小站
 在2009年,熊晓鸽自认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投资了电影《高考1977》,虽然投资回报还不错,但是熊晓鸽说,这是一次与钱无关的投资,如果要问得到最多的是什么,那一定是——感情。回顾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熊晓鸽恐怕是最忠实的参与者之一。他说:“我每次都会来这里看一看。”然而,对于中国电影投资,这位风投界的大腕早已蓄势待发了!
“13届了,我每次都会来这里看一看”
  电影《高考1977》成为了整个访谈的开场白,因为这部影片不仅是熊晓鸽首次试水电影产业,而且它的诞生也缘起于上海国际电影节。“2008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我与任仲伦在午餐时偶然谈起我们这代人的求学经历,感慨之余一拍即合,约定共同投资拍一部电影纪念高考恢复这件伟大的事。”熊晓鸽说,《高考1977》就诞生了。之后,熊晓鸽为这部电影做了另一个海外版本,重新剪接,名字叫做《Turning Point 1977》,已经开始在海外市场销售,取得了很不错的反响,预计今年会在美国等地上映。
  其实,说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熊晓鸽颇为感慨。因为早在16年前,他就来到这里,与专业人士们共同讨论国产电影市场,并结识了许多朋友。“我和阎焱(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就是在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认识的,现在已经第13届了,时间过得太快了!”熊晓鸽指着身边的朋友阎焱说,“每一届,我几乎都会来这里看一看,这次主要是参加第一场电影产业论坛: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合作新疆域。”

“中国电影导演不如老外会讲故事”
  十几年来,几乎所有电影投资企业都感觉到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速度很快,比如院线增多、票房飙升。但是,熊晓鸽直言,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缺少的是好的人才。”熊晓鸽认为,中国并不缺故事,缺的是好的导演和编剧。“许多海外电影投资公司会拍摄中国题材的动画片,比如《花木兰》、《功夫熊猫》,很多中国题材都被老外拿去拍了,因为他们的导演会说故事。”
  除此之外,终端的稀缺也是很大的问题之一。熊晓鸽向记者分析,电影产业拥有三个终端:影院、银幕和座位,“据统计,国内每天增加1.7块银幕,目前中国有5000块银幕,而美国有40000块。即使每天增加2块银幕,要赶上美国起码得再过48年。而中国的人口却是美国的好几倍。”说到终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性,熊晓鸽做了个比喻:“看电影就和购物一样,选择越多,参与越多。”

“投资电影要理性,也要跟着感觉走”
  细数熊晓鸽最近投拍的影片,包括《雪花与秘扇》和《山楂树之恋》,前者是根据国外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全英文拍摄,而后者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从中不难看出,国际市场是熊晓鸽极为重视的。他表示,现在在海外有市场影响力的华人导演屈指可数,李安的《卧虎藏龙》、吴宇森的《谍中谍2》、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都有不俗的海外票房成绩。
  投资电影需要理性分析,也有感性的成分,熊晓鸽和阎炎一致认为:“投资电影与投资其他行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需要有理性的一面,但也要凭感觉。”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电影《高考1977》,这便是1977级高考考生熊晓鸽“跟着感觉走”的成功案例。
© 版权声明:
本资讯版权属于小站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迷会,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