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剖开被隐藏的历史真相

2012-06-24 08:33:42    来源: 豆瓣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迷会小站
昨天,金爵奖参赛片、伊朗电影《熊》举行官方放映和新闻发布会。导演克斯罗·马素米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反思两伊战争,传达珍爱和平的信念。克斯罗·马素米曾在2004年夺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此次再战“金爵”,表示自己会用平常心看待奖项。

电影只为传达和平信念
        《熊》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两伊战争期间的故事:男人去参军打仗,却在战争中受伤,被囚禁在精神病院;妻子苦等他的归来,无奈音讯全无。女人以为丈夫已殉难,遂嫁作他人妇。哪知八年后,男人奇迹般地回来了,想要寻回原来的生活,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导演克斯罗·马素米告诉记者,这是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有一次朋友带我去墓地,他说这里埋葬了很多战争时期的俘虏,大家都以为他们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其实是被伊拉克囚禁了起来。这是一段被隐藏的历史,我到了那个墓地后,立刻就有冲动想要拍成电影来记录他们的故事”。
        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为何起名为《熊》?制片人贾瓦德·诺鲁齐·贝基说,“熊”代表的是影片中女主角的现任丈夫。“熊是很粗暴的动物,不能随意招惹,男主角被伊拉克俘虏了8年,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再嫁,其实并不想破坏他们平静的生活,但妻子的现任丈夫却暴躁多疑,很容易被触怒,像熊一样!”
        亮相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伊朗电影,无论是参赛片还是展映片,都有不少反映两伊战争的片子。“聚焦伊朗”国际影展中的《战火中的姐弟》,金爵奖评委洛珊·班尼蒂玛的《吉拉尼》都是这类题材,导演克斯罗·马素米认为,伊朗的艺术工作者都十分希望通过电影的形式,表达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信念。“我希望《熊》可以传达伊朗人民和平至上的理念,战争留下了太多的创伤,我们要维护战争受害者的权益,让他们获得安宁”。制片人贾瓦德·诺鲁齐·贝基透露说,伊朗有很多两伊战争题材的书籍和电影,“战争期间,伊朗基本是全民动员、有的走向战场、有的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这种保家卫国的精神必须被铭记!”

再战“金爵”导演抱着平常心
        近年来,伊朗电影的国际地位日益攀升:2011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伊朗影片《一次别离》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三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今年的奥斯卡,伊朗电影《分离》又首次为伊朗捧回小金人,使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电影产量较低、电影作品较少的东方国家的影像世界。
        在克斯罗·马素米看来,伊朗电影能够成功的关键还是故事内容吸引人。“电影最根本的还是故事,只有打动人心的故事才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共鸣”。贾瓦德·诺鲁齐·贝基也表示,伊朗电影虽然没有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但硬件的不足阻挡不了电影人的热情,“伊朗电影的成功还是基于本土文化和创造力,我们没有炫目的特技,但我们有积极向上的创作心态和拼搏精神”。由于伊朗受到关注的电影都是家庭社会题材,这不禁让人认为,伊朗是不是只擅长于拍摄此类影片?但克斯罗·马素米表示,伊朗电影其实极为多元,喜剧片、爱情片都有不少,只是社会题材更容易受到国际认可。
        克斯罗·马素米曾凭借影片《代价》一举夺得200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8年之后再战“金爵”,克斯罗·马素米坦言还是要用平常心看待奖项。“上一次来上海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一次,我们得到中、伊双方的支持才能够再次站在这个平台上。今年有17部影片角逐金爵奖,竞争十分激烈,我不敢说自己能有多大胜算,还是让评委们来决定吧!”
© 版权声明:
本资讯版权属于小站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迷会,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