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逢春又一年

2013-06-24 12:51:19    来源: 豆瓣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迷会小站
从迈克·李的《又一年》到哈内克的《爱》再到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这些年的老人题材层出不穷,大讲人生感悟,主打温情疗伤,不乏冷漠残酷。正如《摩根先生的第二春》片名所示,电影把焦点对准了一个独居老人的晚年生活,老来寂寞,心有不甘,所幸命中有贵人。影片人物关系简单,主打内心变化戏,最后一组三人的情感关系颇令人有些意外。
        若是其他人处理,《摩根先生的第二春》可能会比现在所见的要灰色,不然就是盲目乐观,没心没肺。电影始终保持了不紧不慢的调子,徐徐展开,很有味道。导演心平气和地表现了摩根先生的日常生活,他住在巴黎,却说着不太和谐的英语,拒绝妥协也意味着他拒绝接受现实的安排。他忘不了故去的妻子,和儿子关系紧张。显然,影片对生活的不幸有着敏锐观察,好在导演展现了惊人克制,在街边长椅上,镜头一遮一挡,过去和现在交汇,两个世界被打通,老人的孤独心境一目了然。若是在拙劣的导演手里,恐怕就是干巴巴地对着遗像,生硬刻意。
        这部电影是比较感伤的调子,好在影片没有刻意去制造悲伤——因为导演试图通过一个女子(宝琳)的出现,带着摩根先生走出人生困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疗伤系电影。通过故事展开,观众很快会发现,不仅是摩根先生有生活困境,他儿子也深陷在困境当中,面对剑拔弩张的父子关系,宝琳也被拖带其中。从老少配的搭戏到父子情的修补再到一对新恋人的携手,《摩根先生的第二春》历经了三次变奏,也算是一个特色。它告诉不幸的人们,应该敞开心扉,消除误解,积极去面对生活。但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上,摩根先生去寻找他的新生,新人换旧人,即便不加明示,影片还是流露出某种忧伤,无可消解。
        借助一些有趣细节,譬如美国人买面包,电影揭示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即便有着无法沟通的障碍,但在潜移默化的人生阶段过后,无论他是否承认,儿子总会慢慢变成父亲的角色,哪怕是个连自己都讨厌的角色。摩根先生不知道人生为何会变成这样,很多人也不知道,很多事情往往没有任何来由,但是,一味和生活对抗是不会有好的出路,你只能去接受。甚至有时候,你必须选择低头,你可以重新和亲人执手。正因如此,摩根先生的出走让我想到了一部以色列电影《后记》,同样是拒不低头的老人题材。
        饰演摩根先生角色的是迈克尔·凯恩,他演过诺兰《蝙蝠侠》的老管家以及《盗梦空间》里小李子他岳父,基本是老人形象的代言人。在《摩根先生的第二春》的出场,他给人印象是更老了,或许这透露了某种信息,这个老人经受着人生的痛击。在一些针锋相对的爆发戏上,凯恩展现了他独到的演技,令人信服。由于升任主角,他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不是甘草绿叶。
© 版权声明:
本资讯版权属于小站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迷会,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