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片担保”在中国谨慎摸索前行

2014-06-18 20:26:20    来源: 豆瓣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迷会小站
 “完片担保”作为一种规避影视制作风险的模式,在英美等影视发达国家已逐渐成熟,而在中国仍未普及流行。
  昨日,中影国际董事总经理唐季礼携Film Finance公司相关负责人等业内知名人士现身“完片担保——影视金融产品本土探索”论坛,聚焦“完片担保模式”在中国的推广。 
  遗憾,完片担保在中国未成形
  据悉,“完片担保”最早出现在1950年代初的好莱坞片场。其作用是担保一部电影或电视制作,能够按照预先对作品形态的基本约定,在预定时限及预算内完成拍摄,并送交发行方。
  “完片担保”机构不仅要充分掌握影视生产流程,还要对剧本质量、资金筹集、主创人员能力素质、制片方操控能力、后期发行收益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估,对影片制作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监督控制财务状况。
  “完片担保”模式在西方影视发达国家已日益成熟。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些西方电影人表示,在国外,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参与了“完片担保”制度,如果一部电影没有参保,人们都会对此敬而远之。也因此,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完片担保”制度还没有完全成形颇感惊讶。
  困难,建立制度仍有很多路走
  “完全担保”制度在中国的缓慢前行,与中国电影人的一种认识误区有关。著名制片人罗燕说,“完片担保”是需要将一部分制作资金先预存起来,一些电影制作人认为,这等于减少了拍摄资金,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而事实上这种误解所导致的“完片担保”制度在中国的难以推行,已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唐季礼认为,只有建立了“完片担保”制度,“完片担保模式”在中国的推广,才可能扶植有爆发潜质但还处在成长期的青年电影人,使得他们在投融资时更易获得投资人的信任。
  对此,唐季礼表示,希望能帮助年轻导演和中小成本电影,给他们保驾护航,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服务,希望能让更多的投资方放心一点。“我们要尽快建立完片担保的体系,把标准建立起来。”
  但建立“完全担保”制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著名制片人罗燕以其自身采用完片担保模式的经历讲述了对该模式的感受,“美国电影的制作都是基于银行,有了完片担保,能够更好地面对风险和困难。”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很多金融机构的参与,所以中国要建立“完片担保”制度仍有很多路需要走。
  创新,不完全照搬好莱坞一套
  关于“完片担保模式”如何在中国推广,在场嘉宾一致强调要有中国特色,不能完全按照好莱坞那一套,完全照搬行不通。
  盛万投资创始合伙人何晓秋就提出了对中国完片担保模式的思考:“照搬好莱坞模式没有出路,完片担保模式需重新设计。”
  目前盛万投资公司已做出了对于中国完片担保模式的一些探索,在对中美两国完片担保业务配套体系比较后,发现了诸多问题,如中国保险公司缺乏既懂影视又懂保险的跨界人才、银行缺乏预售模式、银行倾向于和大公司大导演合作、发行公司对中小制片团队完片能力信心不足等。
  何晓秋认为,有必要制定与制片方风险共担并坚持长期合作的特色化处理的制度具体包括制片方提供反担保或版权质押、担保方垫付超支费用从制片方优先回收、帮助创作型队伍提供类型融资方案等细则。
  对此,Film Finance公司伦敦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其公司业务已涉及全球众多国家,希望未来能进入中国,为中国电影提供优质服务。
  
© 版权声明:
本资讯版权属于小站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迷会,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