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朝光 | 《地域与使命: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创办与流亡》序
原文引自:鸣沙(微信号:mingsha1840)
序
春林博士的著作《地域与使命: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创办与流亡》出版,嘱我为序,并以师生关系为其嘱之缘由。其实,以我的理解,严格的师生关系是有特定含义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可谓其指导的研究生之师,有师生关系。但是,春林并非随我学习的研究生,而是近代史研究所的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后研究只是一段工作经历,并非学业必经之途,而我是他的合作导师(他入近代史所时,我尚在所工作),两者间其实并无严格的师生关系,倒毋宁说是可以合作进行研究工作的同事关系。只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我毕竟较春林年长若干(我进大学读书时,春林尚未出生),又已迈过花甲耳顺之年,倚老卖老,似乎也可以写点什么,何况为青年学子的研究成果鼓与呼也是应该的,遂不揣冒昧,写下此序。
春林著作研究的是民国时期的大学,这算是个当下有点热门的研究主题,从宏观概要研究到微观个案研究都已有不少成果,即便是单一大学的个案研究,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也有了好几部有些影响的著作。而春林选择研究的大学——东北大学,也并非全无研究,从全史到专史,也有一些既成研究。但是,大学研究的视角可以是多样化的,春林的研究,其观察视角不全是或基本不是教育史或大学史,而多半是政治史和地方史;他笔下的东北大学,其实不是民国教育史或大学史上的东北大学,而是民国政治史和东北地方史上的东北大学。
因此,他研究的意义亦由此而凸显——当大学遇见政治时,其因应如何,尤其是这样的政治还与各种复杂的派系之争相纠缠;当大学与地方利益相交时,其因应又如何,尤其是这样的地方还在经历了外敌入侵而沦亡后。本来的地方利益又在“流亡”的过程中,异化为其他地方的“外来者”利益。从这两个角度观察,民国时期的不少大学其实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例如,由谁来控制中央大学,便是政治与大学的关系;而全国抗战时期内迁的大学,都有个如何与内迁地当局协调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纠缠一体,更为集中地体现在东北大学身上,这是春林研究面对的挑战;而最后的成果,也说明他较好地应对了这样的挑战,有说服力地回答了历史提出的问题,从而也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从地域角度观察,东北地方确实有其特殊性。虽然它是清王朝的发家之地,但从当时国人习惯的中原中心论的立场视之,东北有其边缘化的面相;而从地理环境论,东北与关内的联通,在当时的交通体系下,也有偏处一隅之弊,虽然其内部现代交通网络是民国时期最好的。因此,东北内部的集合性及其与中原中心的疏离感,有利于东北地方势力的发展,这是主要由地方势力支持的东北大学,能够在创办后不久即立于中国大学之林的主要原因所在。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已经无可挽回地卷入世界体系之中,无法自外于世界;而外部世界的近邻日本,对东北一直虎视眈眈,在其于近代兴起发达之后,始终将中国的东北作为其对外扩张觊觎的重点地区之一,并且终在1931年发动入侵东北的战争。东北地方沦亡,东北大学内迁,这又使其无可避免地卷入关内国民党当政的派系政治中,并与中日关系和中日战争的演进发展共始终,而在战后又与国共政争的政治相纠合,这使得东北大学内迁之后,其所面对的不仅是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
这又说明,研究民国历史,其实无法避开政治,近代中国的面相,政治、军事、外交层面,固然与政治直接相关,而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层面,也与政治息息相关,无不受到政治的影响。所谓去“政治化”的民国史,所谓“小确幸”式的浪漫情怀的民国大学教育史或知识精英生活史,其实多少有些虚晃而不切实际。由春林的著作,我们便可看到政治的无所不在,这也是春林著作着力之所在。有趣的是,现有的大学个案研究专史,不少也是从政治的观察角度切入的,这是否也体现了当下青年研究者对民国历史的认知,其实还是贴近民国历史演进的政治性面相的。
我们更不应忽略的是,东北大学的历史,也是中国呼唤“外御强权”的现代民族主义成长背景下的大学史。公认的中国现代大学之滥觞——北京大学成立于1898年的戊戌维新时期,而戊戌维新则是对中国惨败于日本的甲午战争的回应。其后,中国现代大学的成长史,实际伴随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史和发展史,从1919年反抗列强强权的五四运动,到1935年反抗日本侵略的一二·九运动,无不发端于大学,激荡于校园。东北大学的内迁及其复校史,就是中国抗战史的缩影;而中国的抗战史,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始终坚持民族独立的象征,其间饱含的精神意义,也可以从东北大学史中得以显现。如春林书中所言,东北大学的历史,就是“在民族国家构建以及中日战争大背景下的作为及其嬗变”史。
春林的研究,利用了大量的一手档案文献史料,使其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也与民国史和近代史研究讲求运用一手材料的趋向相切合。整部著作论述自成逻辑,详略得当,既有宏观评价,也有微观研究,并且不乏可读性。应该说,对春林这样的青年学者而言,处在社会和学术发展的大环境中,起点较我们当年为高,成果也较我们当年为善,这是他们的优长之处,也是他们得益于也应该感谢于这个时代所赋予他们的机遇的。
读了春林的大作之后,写下如许感想,与春林的著作比起来,或可谓外行的浅见。但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供春林和读者参考吧!并祝春林学业进步,更上层楼,未来有更多的论著出版。
汪朝光
2019年11月8日于东厂胡同一号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创办与发展为研究主线,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方势力朝向近代化的努力及其困境,探讨了事变后东北流亡势力在抗日战争、中央与地方的争夺以及解放战争等时代大势下的应对与纠葛。从中可以发现,地方势力对如何发展地方以及应对内外困难都有他们自己的规划,尽管这种规划富于地域性,但也充满使命感,从而汇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去。作者王春林,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绪论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与地方势力
第一节 东北大学的倡议及改组纷争
第二节 东北大学的经费分摊与学额分配
第三节 地方支持、衙门气息与学风世风
第四节 校务、党派与人事:1929年东北大学改组风潮
第五节 1931年辽宁国民会议代表选举风潮
第六节 教员的嬗变态势
小结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的嬗变及改组
第一节 “活的国难纪念”: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的流亡与嬗变
第二节 西安事变后东北大学的国立改组
小结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东北大学的省籍与风潮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内迁与恢复
第二节 复土使命与省籍困境
第三节 逐渐恶化的校内生态
第四节 1944年壁报风潮中的省籍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国共内战中的校园:东北大学的复员与再迁徙
第一节 国共内战中的复员及困境
第二节 东北学生的再次迁徙与七五事件的发生
第三节 七五事件后的各方博弈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整理:石石 排版:cxq 审核:李丽丽 宋荣欣
序
春林博士的著作《地域与使命: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创办与流亡》出版,嘱我为序,并以师生关系为其嘱之缘由。其实,以我的理解,严格的师生关系是有特定含义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可谓其指导的研究生之师,有师生关系。但是,春林并非随我学习的研究生,而是近代史研究所的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后研究只是一段工作经历,并非学业必经之途,而我是他的合作导师(他入近代史所时,我尚在所工作),两者间其实并无严格的师生关系,倒毋宁说是可以合作进行研究工作的同事关系。只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我毕竟较春林年长若干(我进大学读书时,春林尚未出生),又已迈过花甲耳顺之年,倚老卖老,似乎也可以写点什么,何况为青年学子的研究成果鼓与呼也是应该的,遂不揣冒昧,写下此序。
春林著作研究的是民国时期的大学,这算是个当下有点热门的研究主题,从宏观概要研究到微观个案研究都已有不少成果,即便是单一大学的个案研究,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也有了好几部有些影响的著作。而春林选择研究的大学——东北大学,也并非全无研究,从全史到专史,也有一些既成研究。但是,大学研究的视角可以是多样化的,春林的研究,其观察视角不全是或基本不是教育史或大学史,而多半是政治史和地方史;他笔下的东北大学,其实不是民国教育史或大学史上的东北大学,而是民国政治史和东北地方史上的东北大学。
因此,他研究的意义亦由此而凸显——当大学遇见政治时,其因应如何,尤其是这样的政治还与各种复杂的派系之争相纠缠;当大学与地方利益相交时,其因应又如何,尤其是这样的地方还在经历了外敌入侵而沦亡后。本来的地方利益又在“流亡”的过程中,异化为其他地方的“外来者”利益。从这两个角度观察,民国时期的不少大学其实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例如,由谁来控制中央大学,便是政治与大学的关系;而全国抗战时期内迁的大学,都有个如何与内迁地当局协调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纠缠一体,更为集中地体现在东北大学身上,这是春林研究面对的挑战;而最后的成果,也说明他较好地应对了这样的挑战,有说服力地回答了历史提出的问题,从而也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从地域角度观察,东北地方确实有其特殊性。虽然它是清王朝的发家之地,但从当时国人习惯的中原中心论的立场视之,东北有其边缘化的面相;而从地理环境论,东北与关内的联通,在当时的交通体系下,也有偏处一隅之弊,虽然其内部现代交通网络是民国时期最好的。因此,东北内部的集合性及其与中原中心的疏离感,有利于东北地方势力的发展,这是主要由地方势力支持的东北大学,能够在创办后不久即立于中国大学之林的主要原因所在。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已经无可挽回地卷入世界体系之中,无法自外于世界;而外部世界的近邻日本,对东北一直虎视眈眈,在其于近代兴起发达之后,始终将中国的东北作为其对外扩张觊觎的重点地区之一,并且终在1931年发动入侵东北的战争。东北地方沦亡,东北大学内迁,这又使其无可避免地卷入关内国民党当政的派系政治中,并与中日关系和中日战争的演进发展共始终,而在战后又与国共政争的政治相纠合,这使得东北大学内迁之后,其所面对的不仅是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
这又说明,研究民国历史,其实无法避开政治,近代中国的面相,政治、军事、外交层面,固然与政治直接相关,而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层面,也与政治息息相关,无不受到政治的影响。所谓去“政治化”的民国史,所谓“小确幸”式的浪漫情怀的民国大学教育史或知识精英生活史,其实多少有些虚晃而不切实际。由春林的著作,我们便可看到政治的无所不在,这也是春林著作着力之所在。有趣的是,现有的大学个案研究专史,不少也是从政治的观察角度切入的,这是否也体现了当下青年研究者对民国历史的认知,其实还是贴近民国历史演进的政治性面相的。
我们更不应忽略的是,东北大学的历史,也是中国呼唤“外御强权”的现代民族主义成长背景下的大学史。公认的中国现代大学之滥觞——北京大学成立于1898年的戊戌维新时期,而戊戌维新则是对中国惨败于日本的甲午战争的回应。其后,中国现代大学的成长史,实际伴随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史和发展史,从1919年反抗列强强权的五四运动,到1935年反抗日本侵略的一二·九运动,无不发端于大学,激荡于校园。东北大学的内迁及其复校史,就是中国抗战史的缩影;而中国的抗战史,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始终坚持民族独立的象征,其间饱含的精神意义,也可以从东北大学史中得以显现。如春林书中所言,东北大学的历史,就是“在民族国家构建以及中日战争大背景下的作为及其嬗变”史。
春林的研究,利用了大量的一手档案文献史料,使其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也与民国史和近代史研究讲求运用一手材料的趋向相切合。整部著作论述自成逻辑,详略得当,既有宏观评价,也有微观研究,并且不乏可读性。应该说,对春林这样的青年学者而言,处在社会和学术发展的大环境中,起点较我们当年为高,成果也较我们当年为善,这是他们的优长之处,也是他们得益于也应该感谢于这个时代所赋予他们的机遇的。
读了春林的大作之后,写下如许感想,与春林的著作比起来,或可谓外行的浅见。但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供春林和读者参考吧!并祝春林学业进步,更上层楼,未来有更多的论著出版。
汪朝光
2019年11月8日于东厂胡同一号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创办与发展为研究主线,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方势力朝向近代化的努力及其困境,探讨了事变后东北流亡势力在抗日战争、中央与地方的争夺以及解放战争等时代大势下的应对与纠葛。从中可以发现,地方势力对如何发展地方以及应对内外困难都有他们自己的规划,尽管这种规划富于地域性,但也充满使命感,从而汇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去。作者王春林,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 |
绪论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大学与地方势力
第一节 东北大学的倡议及改组纷争
第二节 东北大学的经费分摊与学额分配
第三节 地方支持、衙门气息与学风世风
第四节 校务、党派与人事:1929年东北大学改组风潮
第五节 1931年辽宁国民会议代表选举风潮
第六节 教员的嬗变态势
小结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的嬗变及改组
第一节 “活的国难纪念”: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的流亡与嬗变
第二节 西安事变后东北大学的国立改组
小结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东北大学的省籍与风潮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内迁与恢复
第二节 复土使命与省籍困境
第三节 逐渐恶化的校内生态
第四节 1944年壁报风潮中的省籍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国共内战中的校园:东北大学的复员与再迁徙
第一节 国共内战中的复员及困境
第二节 东北学生的再次迁徙与七五事件的发生
第三节 七五事件后的各方博弈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整理:石石 排版:cxq 审核:李丽丽 宋荣欣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