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登录 注册
深圳独立电影社深圳独立电影社
  • 主页Home
  • 活动Events
  • 相册Photos
  • 讨论BBS
  • 独立刊物Issue
  • 大事记History
  • 迷影荟
> 选用文章

以独立电影之名——深圳独立电影社八周年

2011-08-11 23:17:32 来自: Clyde(http://t.sina.com.cn/clyde84)

题记:和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比起来,深圳独立电影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这里缺乏独立电影的创作者,也没有声势浩大的放映活动。但深圳有独立电影社,一个坚持了八年的独立电影社团。八年间,深圳独立电影社组织了超过400场的放映活动,这份默默的坚守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立电影活动的一道风景线。

以独立电影之名
——深圳独立电影社八周年

文/小七

近年来,看电影成为了深圳市民寻常娱乐的方式,观影人数递增,在2009年达到了109万。然而,作为一个大型的移民城市,主流的院线影片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当有些人发觉电影院上映的影片已经无法满足其探索真实生活需求的时候,独立电影,便成了他们新的选择。
在90年代末以前,这个社会里是完全没有一点点空间给独立电影作品的,这个变化是从90年代末开始的。《小武》的出现,提升了中国独立电影的世界影响,也改变了国人的观影习惯,大量民间观影社团也在这个时候相继涌现。深圳独立电影社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002年4月7日,无心快语酒吧,独立电影社第一次放映活动,放映的片子是贾樟柯的《小武》和萨布的《盗信情缘》,总共有约有三十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向阳花说,很可惜,那个时候没有来深圳,错过了举旗占山的兴奋。作为独立电影社最资深的负责人,向阳花用自己对独立电影的那份热爱、坚持和勤奋,和许许多多不同程度参与进来的人们,把放映的活动一直延续到了第八年。这份积累和历练,足以弥补那点儿可惜。我想,很多为独立电影社做出帮助和努力的人,和向阳花有着同样的理念:当影院满足不了我的时候,这是追求电影艺术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八年,406场放映活动,为众多喜欢独立电影的人呈现了在电影院无法看到的影像盛宴。独立电影社播放的影片既有国外艺术电影大师的作品,也有国内导演的独立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黑泽明、大卫•林奇、费里尼、市川昆、金基德、迈克•哈尼克、瓦伊达、赫尔佐格、小津……外国的许多优秀导演的影视作品,都通过主题月的形式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放映,同时还设置了沙龙论坛环节,给观影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笔者最近参加了科恩兄弟《巴顿•芬克》的电影沙龙活动,观影后大家都对这个片子进行讨论,有讨论电影风格的,有讨论影片中的神秘箱子和引人联想的那幅海边画的,也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里面的情节设置的,这些讨论让我对这个影片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大家在观影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从别人身上了解到新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借用向阳花的一句话来说,这是种沟通,即使不问观影者的职业、年龄、学历、爱好,通过他们的提问和表达的观点,也大致能感觉到他们的知识架构和兴趣所在,以及价值观和道德取向。
外国的影片,提供给了我们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而境内独立电影的放映,更多的会让观影者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进行审视。在中国的独立电影圈子里,有些独立电影导演呈现出来了异常丰富、多元的创作个性,他们尽量避免主流体制的存在,做他自己的电影,保持创造力,用电影表达他想要表达东西。这也是国内独立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吧。独立电影社在放映境内的独立电影前,一般会先争取到作者版权,然后再来做相应的放映,如果经费允许,主创人员在时间上又能安排上的话,会邀请到场。近期所推出的“齐放”民间电影讲坛系列活动就是其中的典型:杨蘂的《翻山》是在影院放映的,是一部很特别的实验片,影片放映完后与导演的现场交流很激烈,观众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效果,既是《翻山》主创人员希望看到的,也是独立电影社努力去实现的目标。陶华侨的《罗汉》,关于小城市黑社会的故事,很客观的呈现,很新颖的题材,不够好的拍摄画质和音效表现,在一渡堂艺术空间,导演和观影者就那么随意地坐在一起,聊家常一样聊自己的片子,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想要知道的,这些话题就那么自然地延伸下去,把自己观影过程中的想法和疑惑一一打开。影片主创人员亲临放映现场和观众交流,对于独立电影社的放映活动,增色不少,对于独立电影社的放映活动也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独立电影社在活动的形式上,也做过多种尝试。除了在咖啡厅的常规放映外,电影社也尝试过春节公益放映、海岛露天放映,此外,还曾经和其他的团体例如实验音乐有过跨界合作。随着深圳民间放映团体日益增多,不同的放映组织之间的合作成为一种可能,虽然现在这种合作的端倪还不是很明显,但必然是今后的一个趋势。向阳花说,每一次的尝试,比如说独立电影节的放映活动、为了纪念独立电影社放映300场组织的海岛放映、第一次影院里组织活动等,都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活动对于独立电影社来说,有着某些象征意义,想要忘记不是那么容易的。
独立电影社是一个非盈利性民间自发组织,是通过少量资助和观众本身的投入来为维持活动的运作。基本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局面,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我在采访提纲中问向阳花,有没有碰到过瓶颈,是怎么度过的?他说:“瓶颈是有的。组织内部的冲突问题,地点的变更问题,经费的不足问题,等等。曾经面临过很多种不同的问题,最终能够解决问题,靠的还是坚持和勤奋。还有一点我想特别说一下,比如2008年底,我组织放‘你很难看见的影像’系列独立电影的放映活动时,3场之后因为经费不足,我曾经有想过放弃,就此停放,但我注意到有3个观众是连续参加了这3场活动的,我记得非常清楚,有一对夫妇,还有一个从蛇口大老远跑来的女孩。当时我就觉得活动不能停,很奇妙的一种力量。”也许,就是观影者的某个举动,某句话,它们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给了影片放映者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观影者,独立电影社的活动才能够一年又一年地做下去。
参加独立电影社放映活动的人,时多时少,这也是活动组织者要适应的事情。当然我们不能期待独立电影的观众是像看美国商业片那样,但深圳人口那么多,并不是每个人的趣味都是主流商业电影,或者看电影只是为了娱乐,肯定有一部分人,想通过看电影来分享里面的生活和现实经验,这会对独立电影产生一种真正的需要,这就是独立电影社存在的真正原因。
铁打的银盘,流水的兵。独立电影社这八年走来,很多人离开了,又有很多的人加入。独立电影社最初的创始人爱米、阿飞、几厘米,后来的向阳花、阿瓜和阿白,再后来音乐铃声、阿笑,现在加入的合纥、Clyde,此外,还有许多不知道名字的人,这些人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用自己的热情,共同创造出了深圳独立电影社的八年,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深圳独立电影社还会有很多个八年,也许,会在某一天,真的就实现了向阳花所描绘的愿景“能够为艺术院线在中国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做出一些有影响的实践”。

ashensen
2011-11-27 10:00:47 ashensen

希望活动越做越好

回应 删除 删除
> 删除

> 我来回应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 2005-2021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