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缪斯的国际星球新成就
游牧缪斯的国际星球新成就(succès planétaire international)
只有了解Vialka艺术的世界主义式膨胀才能随其体味这段二人组合(加上“意外地”以胡人之名命名的女儿Ildiko,现在是三个人的“社会实验组合”了)在不断跨越民族国家边境,打碎文化边界时的快意。 从“The Republic of Bored and Boring ”(无聊透顶的共和国)到“Nowhere and Somewhere ”(若即若离,或者无中生有)到“Curiosities of Popular Customs”(对民间风俗的好奇心)到“欲速则不达”(Plus Vite Que La Musique),再到当下的“succès planétaire international”(国际星球成就),这些专辑所标识了一个地理和文化的双重的航行探险线路。Vialka2003年左右离开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从政治世界主义越来越教条化的激进朋克占屋运动中出走,在机械运输工具的帮助下,闯进各个陌生的地域,在不同的语言与风俗之间游荡,遇见波兰、罗马尼亚的吉普赛人,马里的街头艺人,中国的新民谣艺术家小河,等等。从乌托邦的漩涡同化力中挣脱出来,随着空间被移动、转换与破碎,随着时差不断变化,从民间撷取的音乐和智慧将流入头脑,涌向四肢,激起包裹在欧洲农民传统服装下的身体的舞蹈。
也只有用能够辐射出跳跃、爆炸、疯狂、冷静、柔美、机械、本能和机巧等一切矛盾且真实的对抗感,又能包容智慧的空间感,音乐创造思维的不确定性的词汇才更适合形容Vialka元素丰富、结构复杂但却不失灵巧的音乐戏剧,也才能将《国际星球成就》(succès planétaire international )“翻译”出来。所谓“成就”,我想是因为Vialka可能预感到自己即将到某一个标识着边缘的位置,不再是未明的nowhere,但一旦跨过,即将面临另外一番未知的探索,这是“实验”的必经路线。但现在,他们/她们不再是民俗的陌生人,一个过客,出走多年后,Vialka也需要给予一个必要的总结,这张专辑就是这样的一种成果,至少从“技术”上说是如此。和以往一样,Eric的吉他在其涡轮式(Turbo)的演奏中,将其节奏破碎凶猛的headache-core、噪音癖好与“偏远之乡”的曲调而融和在一起,不断地“变幻”节奏,弥漫出一种一旦企图用词汇描绘就会感到僵化的危险的风情的气氛,这是一种类似于挑战极限的尝试。Marylise则一如既往地在力道轻盈、轮番地在密集的低音鼓,叮叮擦片的敲击,物理逻辑严密却又轻巧的鼓点中显出别样的匠心。当然,还有Marylise令人紧张、神经质的歌剧式吟唱,Eric不善言语、愤怒又幽默的回击或附和。
在这个总结的阶段,他们运用了更多的乐器来制造空间感和趣味,令其作品有无限感。长号,笛子,安比拉琴,琵琶将所在地弹奏,从远方奔来,倾泻在这一张专辑里。莫桑比克会在想象中带给我们非洲热风和阿拉伯的水晶光泽。但对于小河弹拨出来的琵琶之音,听者又将从异域时空中返回自己的母语。但慢一点,小河对民间乐器的非专业技术的随性拨弄,令我想起Eric的性格。不必怀疑Vialka企图建立世界音乐/ 全球征服的博物馆,这只是对理性交流感到乏味的人与水性风俗的知音式的有趣互补。电子音效并非突然地赶时髦,或是一种商业技巧。Eric早就开始用他的六弦贝司吉他与复杂的电子装置在一个抽象的感官世界里探索声音的可能性。尽管Bob Drake的制作只是微调,但它编辑和混音的天才将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奇异的空间:没有尽头、无法到底的远东风情和非洲集市中的安比拉的飘逸之乡俗(这也是一种可以“永远”的东西),这一切都将摇滚乐的逻辑性情绪转折来主导,电子噪音的出现总是在吉他和鼓点之间突然出现、穿梭,并在沉默时创造一种明显的异物潜伏感,让听众在前卫/先锋中感受到生命和宇宙运行的逻辑和危险、刺激。
先锋音乐与政治并非了无干系,否则Vialka就不会将“国际”当作标题,但是,当今,“星球”的地理概念已经越来越具有替代前一个政治范畴之势,从占屋到占全球,这是一种对现有政治的超越,至少对世界主义者是如此。就像Eric在回答提问“Vialka是否是政治的”的问题时说到的,“在我的故乡加拿大,音乐场景为身份所影响......但现在我们并不认为这些问题非常重要。我们的创作是非常政治的,但这种政治是将自己带回真实。如果我说过我们是政治乐队,那我的意思是我们想将某些东西从我们身体里移除,把它放到架子上去。” Vialka没有任何强迫性的主动义务就是在个人的音乐世界里打破民族彼此固守的历史与延续性,在世界各个角落中的文化中否定越来越专制的乌托邦主义(这已经是最好的政治),转而在一种真正的普遍主义――没有疆界,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的情感吟唱和玩笑式的村落寓言中寻找“真实”。
“游牧缪斯”——是英国独立音乐文化杂志Plan B撰稿人Louis Pattison对善于融和(fusion)将法国/加拿大二人乐队VIALKA的封号。Vialka东游西荡,如今已是季节性地第五次返回亚种东部的吹拉弹唱之地放牧。顺便提及,假若没有Vialka与武汉朋克乐队“死逗乐”的冒险,中国乐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巡演可能要推迟一些时候。如今,巡演几乎已经成为寻常事,但回想起来,Vialka2003年的游牧,却着实是在冒险,中途被人检举而被公安驱逐出境。也正是那次经历,更能体现Vialka的“野心”——这个“野”字既有“旷野”也有“狂野”之意,就像他们的第六张专辑《国际星球成就》的封面照片:顺着牧草倒伏的方向,Vialka即来即走,随着平静、幽默、好奇、不确定但是充满实验毅力的狂野之心,奔向下一个若有若无之地,不止步,也不固守,这正是游牧缪斯的美学和政治学。
曲目:
1)Premiers Pas
2) 100% Hello
3) One For The Road
4) Good Riddance(根据非洲修纳人的安比拉琴片段改变)
5) Do What Now?
6) Dutar
7) Always Against
8) Hole In The Bucket(根据德国名歌改变)
词曲创作与演奏:
Vialka (Eric/吉他+Marylise/鼓,皆唱)
制作人:
Bob Drake @ Studio Midi-Pyrénées,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
特别演奏嘉宾:
François Marcziniak与 Cyrielle Faure (Premiers Pas中的大号和长笛),
Crank Sturgeon (Premiers Pas and Hole In The Bucket中电子编排),
Andrew Dymond (Good Riddance中的安比拉琴),
小河 (Dutar中的人声和湖南琵琶).
封套设计: Rachel Lowther,
内页照片: Wenxi Xiong
文字排版: Anne Gally. 1) Premiers Pas
只有了解Vialka艺术的世界主义式膨胀才能随其体味这段二人组合(加上“意外地”以胡人之名命名的女儿Ildiko,现在是三个人的“社会实验组合”了)在不断跨越民族国家边境,打碎文化边界时的快意。 从“The Republic of Bored and Boring ”(无聊透顶的共和国)到“Nowhere and Somewhere ”(若即若离,或者无中生有)到“Curiosities of Popular Customs”(对民间风俗的好奇心)到“欲速则不达”(Plus Vite Que La Musique),再到当下的“succès planétaire international”(国际星球成就),这些专辑所标识了一个地理和文化的双重的航行探险线路。Vialka2003年左右离开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从政治世界主义越来越教条化的激进朋克占屋运动中出走,在机械运输工具的帮助下,闯进各个陌生的地域,在不同的语言与风俗之间游荡,遇见波兰、罗马尼亚的吉普赛人,马里的街头艺人,中国的新民谣艺术家小河,等等。从乌托邦的漩涡同化力中挣脱出来,随着空间被移动、转换与破碎,随着时差不断变化,从民间撷取的音乐和智慧将流入头脑,涌向四肢,激起包裹在欧洲农民传统服装下的身体的舞蹈。
也只有用能够辐射出跳跃、爆炸、疯狂、冷静、柔美、机械、本能和机巧等一切矛盾且真实的对抗感,又能包容智慧的空间感,音乐创造思维的不确定性的词汇才更适合形容Vialka元素丰富、结构复杂但却不失灵巧的音乐戏剧,也才能将《国际星球成就》(succès planétaire international )“翻译”出来。所谓“成就”,我想是因为Vialka可能预感到自己即将到某一个标识着边缘的位置,不再是未明的nowhere,但一旦跨过,即将面临另外一番未知的探索,这是“实验”的必经路线。但现在,他们/她们不再是民俗的陌生人,一个过客,出走多年后,Vialka也需要给予一个必要的总结,这张专辑就是这样的一种成果,至少从“技术”上说是如此。和以往一样,Eric的吉他在其涡轮式(Turbo)的演奏中,将其节奏破碎凶猛的headache-core、噪音癖好与“偏远之乡”的曲调而融和在一起,不断地“变幻”节奏,弥漫出一种一旦企图用词汇描绘就会感到僵化的危险的风情的气氛,这是一种类似于挑战极限的尝试。Marylise则一如既往地在力道轻盈、轮番地在密集的低音鼓,叮叮擦片的敲击,物理逻辑严密却又轻巧的鼓点中显出别样的匠心。当然,还有Marylise令人紧张、神经质的歌剧式吟唱,Eric不善言语、愤怒又幽默的回击或附和。
在这个总结的阶段,他们运用了更多的乐器来制造空间感和趣味,令其作品有无限感。长号,笛子,安比拉琴,琵琶将所在地弹奏,从远方奔来,倾泻在这一张专辑里。莫桑比克会在想象中带给我们非洲热风和阿拉伯的水晶光泽。但对于小河弹拨出来的琵琶之音,听者又将从异域时空中返回自己的母语。但慢一点,小河对民间乐器的非专业技术的随性拨弄,令我想起Eric的性格。不必怀疑Vialka企图建立世界音乐/ 全球征服的博物馆,这只是对理性交流感到乏味的人与水性风俗的知音式的有趣互补。电子音效并非突然地赶时髦,或是一种商业技巧。Eric早就开始用他的六弦贝司吉他与复杂的电子装置在一个抽象的感官世界里探索声音的可能性。尽管Bob Drake的制作只是微调,但它编辑和混音的天才将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奇异的空间:没有尽头、无法到底的远东风情和非洲集市中的安比拉的飘逸之乡俗(这也是一种可以“永远”的东西),这一切都将摇滚乐的逻辑性情绪转折来主导,电子噪音的出现总是在吉他和鼓点之间突然出现、穿梭,并在沉默时创造一种明显的异物潜伏感,让听众在前卫/先锋中感受到生命和宇宙运行的逻辑和危险、刺激。
先锋音乐与政治并非了无干系,否则Vialka就不会将“国际”当作标题,但是,当今,“星球”的地理概念已经越来越具有替代前一个政治范畴之势,从占屋到占全球,这是一种对现有政治的超越,至少对世界主义者是如此。就像Eric在回答提问“Vialka是否是政治的”的问题时说到的,“在我的故乡加拿大,音乐场景为身份所影响......但现在我们并不认为这些问题非常重要。我们的创作是非常政治的,但这种政治是将自己带回真实。如果我说过我们是政治乐队,那我的意思是我们想将某些东西从我们身体里移除,把它放到架子上去。” Vialka没有任何强迫性的主动义务就是在个人的音乐世界里打破民族彼此固守的历史与延续性,在世界各个角落中的文化中否定越来越专制的乌托邦主义(这已经是最好的政治),转而在一种真正的普遍主义――没有疆界,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的情感吟唱和玩笑式的村落寓言中寻找“真实”。
“游牧缪斯”——是英国独立音乐文化杂志Plan B撰稿人Louis Pattison对善于融和(fusion)将法国/加拿大二人乐队VIALKA的封号。Vialka东游西荡,如今已是季节性地第五次返回亚种东部的吹拉弹唱之地放牧。顺便提及,假若没有Vialka与武汉朋克乐队“死逗乐”的冒险,中国乐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巡演可能要推迟一些时候。如今,巡演几乎已经成为寻常事,但回想起来,Vialka2003年的游牧,却着实是在冒险,中途被人检举而被公安驱逐出境。也正是那次经历,更能体现Vialka的“野心”——这个“野”字既有“旷野”也有“狂野”之意,就像他们的第六张专辑《国际星球成就》的封面照片:顺着牧草倒伏的方向,Vialka即来即走,随着平静、幽默、好奇、不确定但是充满实验毅力的狂野之心,奔向下一个若有若无之地,不止步,也不固守,这正是游牧缪斯的美学和政治学。
曲目:
1)Premiers Pas
2) 100% Hello
3) One For The Road
4) Good Riddance(根据非洲修纳人的安比拉琴片段改变)
5) Do What Now?
6) Dutar
7) Always Against
8) Hole In The Bucket(根据德国名歌改变)
词曲创作与演奏:
Vialka (Eric/吉他+Marylise/鼓,皆唱)
制作人:
Bob Drake @ Studio Midi-Pyrénées,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
特别演奏嘉宾:
François Marcziniak与 Cyrielle Faure (Premiers Pas中的大号和长笛),
Crank Sturgeon (Premiers Pas and Hole In The Bucket中电子编排),
Andrew Dymond (Good Riddance中的安比拉琴),
小河 (Dutar中的人声和湖南琵琶).
封套设计: Rachel Lowther,
内页照片: Wenxi Xiong
文字排版: Anne Gally. 1) Premiers Pas
车库大叔与朋克晚娘的民间故事
车库大叔与朋克晚娘的民间故事——记在育音堂出现过的Vialka
文/刘昊(voiceweekly)
在中国,“摇滚”是个从字典里直接爬出来的词,隶属洪水猛兽一栏,中年人恐惧它的暴躁、混乱、快刀斩乱麻和奇装异服,年轻人无端热爱它的不羁造型和反叛事迹,乐评恨不得把所有音乐听个遍,然后奇货可居地埋汰步伐缓慢者。音乐总和文化肩并肩,标榜自己,眼红别人,说白了,中国摇滚所谓的死磕精神多半只是和自己较劲——很难想象,中国的摇滚人真的愿意背上吉他一路卖唱,背上理想寻找自由。所谓上路,不过是去丽江度假,新疆涉水。中国人更想做雅皮而不是浪人。
所以当摇滚理想中的那些火凤凰现身眼前,你便会由衷地感叹别人的可爱与勇敢。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着不把生命当体力、不断寻找世界气息的巡游者,家对于他们,永远在下一站,口痰是护照,泥渍是勋章,他们没有名气,却实践着摇滚精神的至上指标。对于法国的Vialka二人团,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俱乐部只需提供蔬菜、烤鱼、床位和演出必备的爵士鼓、监听音箱、麦克风,他们就会背上一包镲片飘洋过海,他们会制订出最合理的路程安排,以天为单位地在不远的两地间表演。皮筏爱好者Eric Boros和挤奶女工 Marylise Frecheville 就是这么干的,而且一年要这么干上320天。
他们的态度在音乐之外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他们的音乐同样是充满活力的。这完全可以理解,每一天都能看到地球上不同阳光和树叶的精神狂徒,有什么是你能比他们先想到的呢?先简单介绍下Vialka的风格:实验朋克,或者说喝着世界牌牛奶的后朋克,以此为根基,将东欧民谣、戏剧表演、车库、前卫摇滚、ska节奏全部揉进去,剁碎了几国语言后,又虔诚地为村上春树和中国康定情歌致敬。他们在北京和上海演出时,嘉宾乐队分别是本地的美好药店和顶楼的马戏团,你其实可以这么理解,Vialka就是这两支奇异风格中国乐队的成员合组。
他们是疯狂和幽默齐身的朋克标兵,看看他们尖锐的唱片名:“Tonight I Show You Fuck”、“Republic Of The Bored & Boring”。吉他手Eric在演出时还会呈现出慈祥大叔的天真,女鼓手 Marylise就俨然一尊技艺高超的疯婆了。她贪婪地敲击鼓件的每个部位,连关节处也不放过,她还有一个独特的打击乐器——牛铃,这劳什子发出叮叮叮的声响,时而心地起雨,意境乱撞,时而变成一只盯住西瓜的苍蝇,以500迈的马力向人类发出尖叫。我从未见过那么洒脱和投入的女鼓手,是的,和吉田达也一样,她在这乐器后面更像一个没有驾照的资深老司机。
他们也是民俗文化的好奇学生,录音质量最好的一张唱片“Curiosities Of Popular Customs”浓缩了他们的行程往事。 Marylise在演出时总涂抹上夸张的口红,戴上芭比的蕾丝白帽;Eric套着农场的衣服在一旁蹦蹦跳跳,仿佛两人是直接从森林逃出来的。但既然这二人都有过搞朋克的前科,他们的音乐就不会让你彻底浪漫起来。就像曲目“Village Mentality”,根本就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乐章穿插组合,一会甜死,一会闹死。“Umfall”仿若将皮鞭抽打在女鼓手身上,她痉挛中发出忘我的喊叫;“Shitty Monkey”却出现了动听的东欧小调。无序的结果就是身体舞动,思想Pogo,他们美学就是不知疲倦,随心所欲,二位对乐器的捻熟又让他们无论怎么捣鼓都能让人惊奇地进入下一轮新乐章。上海的演出中,Eric断了两次琴弦,可演出没有中断,Marylise小姐能跳舞,能独唱,能和鼓与牛铃窃窃私语,大叔换好弦,大肆进攻又开始。他们有的是AC/DC当年独闯英国的猛劲,似乎这日夜不息的演出根本累不死人。加演“Kang Ding Town”一曲时,他们保持了康定情歌舒缓的节奏,将一场天堂搬家的排山倒海迅速熄灭。
虽然Eric是加拿大人,Marylise是法国人,但对于Frank Zappa的共同喜爱让他们组成了无坚不摧的维和部队。他们还在一次访谈中透露出对古典乐怪才Stravinsky和 Ligeti的偏爱。他们是有明确态度的灵魂,诚如他们对于行动的理解,对于商业的反叛,就算面对热爱英语的中国朋克乐队,Marylise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有这么多人口,超过12亿,难道不应该为他们歌唱吗?
Vialka的本意就是瑞士的一个小村庄,它毫不起眼,却让人过目不忘。这二人此时不是在南美继续暴躁,就是蹲在自己的小村庄里钓鱼,根本不需要经纪人为他们的庞大巡演皱眉头,他们用自己的小趣味,就挑逗了一圈不可一世的全球文化商业恶势力。
文/刘昊(voiceweekly)
在中国,“摇滚”是个从字典里直接爬出来的词,隶属洪水猛兽一栏,中年人恐惧它的暴躁、混乱、快刀斩乱麻和奇装异服,年轻人无端热爱它的不羁造型和反叛事迹,乐评恨不得把所有音乐听个遍,然后奇货可居地埋汰步伐缓慢者。音乐总和文化肩并肩,标榜自己,眼红别人,说白了,中国摇滚所谓的死磕精神多半只是和自己较劲——很难想象,中国的摇滚人真的愿意背上吉他一路卖唱,背上理想寻找自由。所谓上路,不过是去丽江度假,新疆涉水。中国人更想做雅皮而不是浪人。
所以当摇滚理想中的那些火凤凰现身眼前,你便会由衷地感叹别人的可爱与勇敢。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着不把生命当体力、不断寻找世界气息的巡游者,家对于他们,永远在下一站,口痰是护照,泥渍是勋章,他们没有名气,却实践着摇滚精神的至上指标。对于法国的Vialka二人团,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俱乐部只需提供蔬菜、烤鱼、床位和演出必备的爵士鼓、监听音箱、麦克风,他们就会背上一包镲片飘洋过海,他们会制订出最合理的路程安排,以天为单位地在不远的两地间表演。皮筏爱好者Eric Boros和挤奶女工 Marylise Frecheville 就是这么干的,而且一年要这么干上320天。
他们的态度在音乐之外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他们的音乐同样是充满活力的。这完全可以理解,每一天都能看到地球上不同阳光和树叶的精神狂徒,有什么是你能比他们先想到的呢?先简单介绍下Vialka的风格:实验朋克,或者说喝着世界牌牛奶的后朋克,以此为根基,将东欧民谣、戏剧表演、车库、前卫摇滚、ska节奏全部揉进去,剁碎了几国语言后,又虔诚地为村上春树和中国康定情歌致敬。他们在北京和上海演出时,嘉宾乐队分别是本地的美好药店和顶楼的马戏团,你其实可以这么理解,Vialka就是这两支奇异风格中国乐队的成员合组。
他们是疯狂和幽默齐身的朋克标兵,看看他们尖锐的唱片名:“Tonight I Show You Fuck”、“Republic Of The Bored & Boring”。吉他手Eric在演出时还会呈现出慈祥大叔的天真,女鼓手 Marylise就俨然一尊技艺高超的疯婆了。她贪婪地敲击鼓件的每个部位,连关节处也不放过,她还有一个独特的打击乐器——牛铃,这劳什子发出叮叮叮的声响,时而心地起雨,意境乱撞,时而变成一只盯住西瓜的苍蝇,以500迈的马力向人类发出尖叫。我从未见过那么洒脱和投入的女鼓手,是的,和吉田达也一样,她在这乐器后面更像一个没有驾照的资深老司机。
他们也是民俗文化的好奇学生,录音质量最好的一张唱片“Curiosities Of Popular Customs”浓缩了他们的行程往事。 Marylise在演出时总涂抹上夸张的口红,戴上芭比的蕾丝白帽;Eric套着农场的衣服在一旁蹦蹦跳跳,仿佛两人是直接从森林逃出来的。但既然这二人都有过搞朋克的前科,他们的音乐就不会让你彻底浪漫起来。就像曲目“Village Mentality”,根本就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乐章穿插组合,一会甜死,一会闹死。“Umfall”仿若将皮鞭抽打在女鼓手身上,她痉挛中发出忘我的喊叫;“Shitty Monkey”却出现了动听的东欧小调。无序的结果就是身体舞动,思想Pogo,他们美学就是不知疲倦,随心所欲,二位对乐器的捻熟又让他们无论怎么捣鼓都能让人惊奇地进入下一轮新乐章。上海的演出中,Eric断了两次琴弦,可演出没有中断,Marylise小姐能跳舞,能独唱,能和鼓与牛铃窃窃私语,大叔换好弦,大肆进攻又开始。他们有的是AC/DC当年独闯英国的猛劲,似乎这日夜不息的演出根本累不死人。加演“Kang Ding Town”一曲时,他们保持了康定情歌舒缓的节奏,将一场天堂搬家的排山倒海迅速熄灭。
虽然Eric是加拿大人,Marylise是法国人,但对于Frank Zappa的共同喜爱让他们组成了无坚不摧的维和部队。他们还在一次访谈中透露出对古典乐怪才Stravinsky和 Ligeti的偏爱。他们是有明确态度的灵魂,诚如他们对于行动的理解,对于商业的反叛,就算面对热爱英语的中国朋克乐队,Marylise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有这么多人口,超过12亿,难道不应该为他们歌唱吗?
Vialka的本意就是瑞士的一个小村庄,它毫不起眼,却让人过目不忘。这二人此时不是在南美继续暴躁,就是蹲在自己的小村庄里钓鱼,根本不需要经纪人为他们的庞大巡演皱眉头,他们用自己的小趣味,就挑逗了一圈不可一世的全球文化商业恶势力。
推荐
1人

成员:
Eric吉他
/
人声;Marylise鼓
/
人声
流派:民谣 Folk
风格: experimental / art-punk / folk
唱片公司:Dual Plover,Auris Media
流派:民谣 Folk
风格: experimental / art-punk / folk
唱片公司:Dual Plover,Auris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