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陈丹青:一本书叫做闭嘴 (试发表)

其他 创作
一本书叫做闭嘴:访问陈丹青 柏邦妮 喜欢陈丹青其人,其文,大概因为他性格饱满,自由,独立,真实。如果真有所谓的文艺界,又或者文艺圈,也算是见惯了三十不立,四十不惑,格外坚定油滑的人物;也见多了曲折玲珑,精乖细巧的人物。世情如何,岂能不知,只不过大家不声不响,不管不顾,花花轿子一起抬。谁知竟然有陈丹青这样放纵恣肆的人物,偏偏就要捅破天机,三两下撕扯开那层窗户纸,一把掏出肝脑涂地一窝肚肠,血淋淋的好不狰狞。陈丹青就有这样的生猛。 [remark=3] [/remark]然而,他也有别样的妩媚和精致。陈丹青好玩,好看,我以为是他一身担负了许多大矛盾,纹理错综,且都协调自在,从容并处,所以才呈现质地的斑斓。他是今人,却有魏晋的风度,民国的气质。他画西画,文字却秉承国学的脉络。他是上海人,说话有靡靡南音,有一种矜持和柔软,引人怀念,然而他骂起人来,却完全是北京腔调,粗而不鄙,十足的江湖。他的文章亦是如此:当今之世,少有用字如此精当简峻者,少有行文如此光明磊落者。因个人际遇,他有眼界,有胸襟,因个人心性,他又有情怀,有真心。写到幽微之处,突然他会爆几句粗,恰如临锅的胡椒,破掉寡淡,破掉精细,格局为之一大,往往神采全出,令人会心一笑。陈丹青的字,是有神采的。 有时先生说:他们一旦看见一个不愤怒,不骂人的陈丹青,就觉得这不是陈丹青了!当然,他不是当真抱怨。我其实理解大众,因为我就喜欢看先生骂人。他骂人好看,也好听:骂得全在点子上,通透,痛快。迎战时,锋芒毕露,机智随性,回避时,腾挪如意,退也如进。骂人,颇能见性情。 喜欢陈丹青的人,往往因为他敢骂,敢说。不喜欢陈丹青的人,也许是因为他太敢说,太敢写。这一点,从“多余”到“退步”,从“继续退步”到“荒废”,从无改变。在新书《荒废集》的序言里,先生自己说,这本书应该叫“缄言集”,缄言,就是闭嘴。一个放言的人,居然取名闭嘴,这里头有一点黑色幽默,有一点苦涩。《荒废集》其实繁盛:讲阅读,讲艺术,讲市场,讲知青,内容时新,亦讲去年的盛事与灾难,有随笔,有访谈,有日常生活。他写鲁迅,也写范冰冰,在同一本书里。内容看似芜杂,但却并不纷乱。因为陈丹青的气息是连贯的。 [remark=6] [/remark]我庆幸这个时代,有他这样的人与我们“进行时”,与我们共经这一遭人世。有时看去人的书,我常常在想:若是谁谁谁还活着,眼见得如今这个世界,他会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写?陈丹青的书,不必多介绍,就是他在活,在看,在想,在写。我们都知道,我们所处的文化,是一个断裂的文化。陈丹青的写字,他的说话,他的浩叹和咆哮,我想,正也是一种努力,续接那道受伤的文脉的努力。 因为新书《荒废集》与陈丹青聊天那日,幸好他没有缄言。我们一路聊下去,从电影到纪录片,从文革到民国,从台湾到日常,从学院到教育,从北京到上海……聊得殷殷实实,和风细雨。开始,微微有点不习惯这样的陈丹青,太平静,随即,更加喜欢这样一个陈丹青:双臂平放在膝盖上,目光并不高高在上,声音有一点儿疲倦,真实恳切,知无不言,滔滔而并非不绝。世人只见他峥嵘凶猛之处,却难得见他波澜壮阔下,静水深流之处。方才看黄集伟有一句话,讲得好,是讲一个写作者的气象。我以为,风云翻滚,是一种气象,云深不知处,也是一种气象。和陈丹青先生聊天,真能感觉到天高地阔,云卷云舒。 谈话部分: 出名要趁早 绿妖:请问您小时候就开始画画吗?我小时候写东西,父母总是说不好,很自卑。 陈丹青:父母这一关其实是第一关,每个人都一样。我童年的时候,把画给家里人看,他们说:“画得这么好,再画一张。”所以以后,不论再怎么受苦,再怎么委屈,都还有一分底气。这方面,我不会有阴暗心理。 还有,张爱玲说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悟到这个,就是那句“出名要趁早”。(大家笑)这话真是对。我那时候,是完全悟不到这一层,就出名了,后来才知道,这一关其实已经过掉了。我后来看到太多三四十岁,甚至四五十岁还没有成名的人,真的有才华,但是太苦了。 柏邦妮:先生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两大关。(笑) 绿妖:这方面我是完全上当了,从小的观念就是大器晚成。看所有文学作品里,也都是说,一个人要经历多由的磨难,才够丰富,作品才好…… 陈丹青:也不能说完全是欺骗,因为你相信了。还有,你没有听到别的说法,没有选择。 香烟 柏邦妮:先生你抽的是什么烟? 陈丹青:女人抽的烟。叫大卫•杜夫。 绿妖:我在小说里非常喜欢写这个品牌。但我从来没见过。 陈丹青:你可以抽一根。 绿妖:不,我不抽烟。 (大家窃笑) 叙旧 柏邦妮:好快啊……我们上一回见面,已经六年了。我都记不得我那时候是什么样子了。 陈丹青:头发你变过吗? 柏邦妮:变啦!不过也差不多吧。 陈丹青:戴眼镜吗? 柏邦妮:一直戴啊!但那时候瘦好多。现在到北京胖了…… 陈丹青:现在像个资深作家或者资深编剧了。(笑) 柏邦妮:哪儿像啊……(深感羞愧) 陈丹青:就在那一次,我们谈话,有个人给我递条子,说:陈老师,你这样说来说去,是要退步的。后来我就没扔这张条子,再后来就有了《退步集》。就是你在的那一次。 柏邦妮:真的啊?那次你给我的印象太好了。那时候二十岁,没有见过那么精彩的人。 陈丹青:你当时在南京大学还是? 柏邦妮:在南京艺术学院。后来就来北京了。 虚构与生活 柏邦妮:先生你还记得,当年我们是从谈电影开始的吗? 陈丹青:记得,我们讲了一个晚上戈达尔。 柏邦妮:最近看了什么好电影吗? 陈丹青:《梅兰芳》啊,《非诚勿扰》啊。《梅兰芳》头一段还是可以的,陈凯歌他想要的东西还是在里面。我也很喜欢他拍的那个被骂得一塌糊涂的——荆轲? 绿妖:《无极》? 柏邦妮:《荆轲刺秦王》。 陈丹青:对。我觉得那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可惜被冷落了。其实比《霸王别姬》要好。还有《非诚勿扰》也很好。远远超过冯小刚以往的电影。所以事情还是要做,做着做着就成熟了。 柏邦妮:对对对。我以前也不理解冯小刚为什么要搞《夜宴》、《集结号》,尤其是《天下无贼》,我觉得很一般嘛。但是这次再看《非诚勿扰》,觉得气魄大了格局大了以后,再做小东西,非常的从容,有举重若轻的感觉。 陈丹青:还有看外国电影。我很迟到地看了一个电影,叫《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很好。还有一个好莱坞电影,讲两个女人都失恋了,互相交换,你到我那儿去,我到你那儿去……但是我忘了那个名字。 柏邦妮:我知道那个电影,女演员很出名。 陈丹青:有一个就是演《泰坦尼克号》那个。 柏邦妮:对,凯特•温斯莱特演的。 陈丹青:还有一个电影很好,是讲作家的。我想推荐给王安忆,但是到上海去的时候忘了。 柏邦妮:是《卡波特》吗? 陈丹青:不是,《卡波特》非常好。是一个讲书的电影,是有一个上班族,老有个声音在很准确地(描述),他刚穿上大衣(那个声音)就会说:“他现在穿上大衣出去上班了”,然后过马路……他觉得有个声音一直跟着他。 绿妖:这两年的新片是吗? 陈丹青:也不新了,有至少四五年左右。 柏邦妮:完全没听过。 陈丹青:我老记不住电影名字。 绿妖:好像是一个作家在写一个小说,她写的那个小说在真实中也在发生。那个人的生命就被改变了。 陈丹青:对对对。最后这个人急死了,这个声音老跟着他。他就老找一个老的文学家求救,是达斯丁•霍夫曼演的。过程我忘了,最后是这个女作家决定让他在小说里死掉,结果他在生活里也真的死掉了。但是因为好莱坞总要给个亮一点的结尾,他又没死,给车轧了,又救回来了。但是这个结尾之前,电影是好极了好极了。就是写虚构和生活的关系,写得好。 柏邦妮:你看过《时时刻刻》吗? 陈丹青:也好的,也好的。那个是其实有点蛮可怕的一个电影。最可怕的是那个女的找个旅馆要去自杀那一段。这个太好了。 讲述“讲述的不可能” 柏邦妮:说起《时时刻刻》,我就想到我最近想写的剧本。 绿妖:是要写一个演员的那一个? 柏邦妮:不是,是写三个女人的。我前两天刚跟我导师谈过,他叫张献民。他是指导我毕业剧本的导师。我想写萧红,但是我不想就那么常规的写,写她一生波澜起伏生死离别,不想那么写。我很喜欢另外一个日本女作家,叫林芙美子,她写过一本书叫《放浪记》。成濑巳喜男喜欢她的小说,拿来拍了好几部电影,像《浮云》、《晚菊》,这都是她写的。她也是三十年代的,她们是同时代的人。我觉得这种东西很有意思。她们俩的境遇也特别像。她们写的那种随笔,写生活在底层挣扎的写作的女人……我很想把她们并置来写。 陈丹青:Beautiful! 柏邦妮:我想能不能再添一重,就像《时时刻刻》那样三重,三个人。但是我没有想好怎么来构建这个关系……被我导师给否了。他说,你有多少时间去研究民国那个时候的人?去研究萧红?去研究林芙美子?他作为老师必须要说出你的草率。他是对的。 陈丹青:你现在还在读书啊? 柏邦妮:第三年啊,研究生。 陈丹青:在哪里? 柏邦妮:北京电影学院。 陈丹青:哦。你老师是? 柏邦妮:张献民。是一个人称中国地下电影教父的人。他是个很好玩的人。我记得有一次,看见他和他的研究生一起谈毕业剧本,就像夫妻俩在打离婚。你不说话,我也不说话。(大家笑)昨天我们谈到最后,又像是打离婚,大家不说话,僵持。哈哈!……先生,你有没有想拍的电影? 陈丹青:电影这个事我不敢去做。因为我的性格是一个单干的人,而拍电影要弄一群人。但是,单单瞎想当然会有。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文革从来没有真的被说出来过,从来没有被真实的、实实在在说出来过。但是要还原非常困难。需要很日常很私密的经验。当然也需要一个很大的时代背景。但先得有本子,《多余的素材》实际上几乎可以说是那些碎片了,可是怎么把碎片变成一个电影,这个很困难。 柏邦妮:我最近正好在看《往事并不如烟》,也是讲一些文革的事情,给我触动很深。 陈丹青:文革太难了。它跟纳粹不一样:纳粹经验没有停止过,西方人一直在叙说。所以它就叙述下来了,保留下来了。而文革是中国人有办法,他先把你停住,等你再要叙述时,你已经不会叙述了。所以中国人这个民族太聪明了。他用时间来解决,就把你冻住。等你可以讲的时候,这个事情已经过去太久了。 [remark=74] [/remark]柏邦妮:人们已经不习惯这个情绪了。 陈丹青:而且人们会讨厌,怎么还要讲这个事情?但问题是,文革从来没有真正讲过,我想把这种感觉讲出来。洋人就很会处理这种经验。我听说过一部电影,是纪录片,三个钟头。就是不知道怎么找到一对母女,这两个人之间沟通上有问题。女儿一直想知道纳粹时候到底(妈妈)你的经历是什么?因为爹已经没有了。到电影最后,那个娘坐下来说,好吧我给你讲吧,这个电影就没了。我一听这个,我就觉得他们真懂。它不是在讲纳粹,而是在讲关于纳粹的叙述所遭遇的困难。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文革已经讲不出来了,真的很难还原了,那个质感很难会有了。但是另外一种东西我们都还在,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叙述,或者说为什么总是叙述不成,这是可以写的。 柏邦妮:那些伤疤还是隐藏在人心里的。我认识一对夫妻,即便已经中产富裕,但是一说起这个事情来依旧义愤填膺,热血沸腾。人们其实并没有完全忘记。 [remark=77] [/remark]陈丹青:但问题是,一个没有被说出的经验,它就不算了。就像你说的那对夫妻,我相信几千个人都在说,问题是仍然不算了。它一定要变成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可以。经验要成为作品才算数。 柏邦妮:今年有一个纪录片,我很想去看,但是没看成。叫《横滨玛丽》。它讲的东西很有意思。就是你知道日本战后有很多美国大兵,所以有很多妓女专门就服侍这些大兵的。有个叫玛丽的女人,她跟别人都不一样。她穿很高贵的衣服,白纱裙,打一个小白洋伞,化艺妓那样的浓妆。永远站在横滨街头,只接待军官。她的谈吐举止都跟别人很不一样,就是大家闺秀那个样子。她在横滨街头站了几十年,一直到她很老很老了,还在外边站街接客。后来就成为横滨的一个街头风景,人们都知道这个人物。直到有一天她消失了。 陈丹青:是纪录片? 柏邦妮:纪录片。 陈丹青:我操! 柏邦妮:那个人(纪录片导演)就开始去探访,因为她已经消失了。玛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去找认识她的人。有的人就会说很多很多的事,讲那时候嫖妓的事。有一个小报记者为了采访,就被那个妈妈桑硬给上了。这种事情都有。大家拿出她的照片来看。最后大家找到这个女人,她在敬老院里面。脂粉已经全洗掉了,就是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太婆。我听了就很想去看。 陈丹青:萨特有过一个剧本叫《可尊敬的妓女》,六十年代在中国还放过。现在不能想象。 柏邦妮:有什么你喜欢的纪录片吗? 陈丹青:我很惭愧,看的纪录片很少。但是看过的都很喜欢。纪录片是天然的会好,因为真实嘛,很简单。我看过我的老朋友王兵的那个《铁西区》,很好。还有,吴文光的电影我没看过。我在美国看过大量纪录片,但都是电视里看的。因为在中国,纪录片还没有变成一个市场。美国和欧洲是有市场的,专门成为一类产品。 柏邦妮:我最近听到一句话很有意思,戈达尔说的。他说:纪录片拍的是别人,剧情片写的是自己。 陈丹青:啊。他真懂。 柏邦妮:我觉得他这句话说得非常有意思啊。可是有的时候纪录片拍的是别人,写的也是自己。 陈丹青:可是纪录片没有别人不行,剧情片有自己就够了。只有自己,就可以弄一大堆东西出来。他讲得非常对。纪录片是对象非常重要,你拍什么很重要,这个单靠你自己,无法完成。剧情片是其实要拍什么已经有了,都在他自己的心里面,只是怎么去拍的问题。 面孔 柏邦妮:先生,你觉得你的这本新书,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陈丹青:我觉得我每本书最好的不是文字,是图片。这里面有很多照片,像胡风早年的结婚照片和他的逮捕证,还有女劳模给毛主席点烟的照片,都特别好。 绿妖:你喜欢谈民国人的长相,比如鲁迅。前几天我和朋友们在一起说这个,有个人说,三个中国人在一起就像难民。 陈丹青:(笑)谁说的这个话?很有意思。 绿妖:我是听李拜天说的,是我的一个同事。 陈丹青:他出过国吗?感觉这个经验是出国带来的。 绿妖:他出过国。 陈丹青:我当时出去最刺激的经验是:为什么中国人在美国街头都像难民?用不着三个,一个就很像。我从橱窗里看到我自己,也像个难民,(笑)后来我就不留长头发了。 绿妖:但是你在中国看看,也会那么觉得,年轻人可能还没那么明显,但是人一到中年,脸上就被侵蚀得特别厉害,就是一副被生活殴打过的样子,那脸很难看。 陈丹青;你这个朋友很敏锐。木心94年第一次回中国,他是82年走的。他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散文叫《乌镇》,是他的故乡,(这篇文章)发表在台湾。还有一篇他比较谨慎,到现在还没有发表。叫《上海在哪里》。因为他回到上海以后发现,上海没有了。其中有一句他说得很好玩:马路上没有兵没有马,兵荒马乱,家里面没有鸡没有狗,鸡飞狗跳。 绿妖:我以前在国贸附近上班,你要是白天在国贸那里走,就是乱世,整个是乱世,尤其是地铁口那儿。 陈丹青:问题是你到香港湾仔,比这个人还要多,你到东京,到华尔街…… 绿妖:但不是这样的感觉? 陈丹青:绝对不是这样。人比我们的城市还要多,但都是疏散的感觉,疏散和流通的,默然中有一种秩序,即便人潮匆匆,并不觉得慌乱。 柏邦妮将《往事并不如烟》的照片给陈丹青看。 柏邦妮:我看这几张照片(余叔岩)觉得很有意思,就是那个时候的人的脸,很有意思。 绿妖:我看过一张周作人要去受审时候的照片,真的是……怎么能那么有气质呢! 柏邦妮:我今天还看到孟小冬的照片,比章子怡漂亮多了。 陈丹青:你没有看到她晚年,太好看了,我没有想到她这么好看。(一起看照片)我看这张,已经觉得她很好看,但我想象不出,她拿掉帽子以后,整张脸日常是什么样子的。她跟杜月笙有两张照片是非常好看的,她穿着旗袍,站在杜月笙后面,太好看了,太好看了。 柏邦妮:眉目很清楚,神态也清楚,一点不混浊。 陈丹青:对,很清朗。 同源文化 柏邦妮:很喜欢新书里先生写台湾的那一篇。 陈丹青:其实我到台北,也就是随便走走看看,感触很深。(台北)有一种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人情美,又透出家常。 柏邦妮:你说了一个词,我很喜欢,是“松润”。 绿妖:他们说话的语气也是那样:麻烦你喔,是这样喔…… 柏邦妮:我这回合作的剧组是香港的,香港人的素质也让我很吃惊,就是非常尊重你。 陈丹青:这一切起于文革。非常非常重要。就是一个日常的人际关系彻底被毁坏。你们没有见过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邻里啊,马路上的人,比现在好多了。都是有礼的,大家有一个底线在那儿,而且所有人都很自觉。那个时候我们是解放后生的狼羔子,大人全是民国人。民国也是个乱世,但是多少年下来礼仪廉耻这个东西大致还在。就是你不能对人这样,你也不能对我这样。文革后就彻底地没有了。一直到现在,开始慢慢慢慢收获文革的果实。但大家不会想到这是文革过来的。 [remark=119] [/remark]柏邦妮:最近参与的这部电影,剧组里有一个台湾女孩,给我的印象非常好。她有想法,但是不强迫别人接受,而是温柔的坚持。和她一比,我简直就不像个女人!尤其是工作起来,更不像。那个女孩就不一样,虽然穿着冲锋衣,风尘仆仆的,但是她的那种态度就让你觉得,那是个女孩子啊,是个女人。 陈丹青: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台湾,所有人都是那样对她的。我们现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所有人都这么对我们。你不这样不行。我们意识不到,他们那样是正常的,其实我们这样不正常。 柏邦妮:是是是,最近我一直在反省:为什么我那么烦躁,那么急呢?但是不得要领。 绿妖:您看过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吗?是她新出的一本书。就是讲抗日结束的时候,有一些日本人留在了东北。有一个日本女人叫多鹤,她留下来,在一个中国人的家庭里,生活了几十年。她那时候还很小,十几岁,但是有些习惯保留了下来,一直没改变。比如说每天跪着擦地板,家里每一块地方都擦得很干净。别的中国人进去就觉得,这要干嘛?然后就非常自觉地要脱鞋。 陈丹青:我没看过(这本书)。但是我看过一个很长的连续剧,是真人真事,就是日本投降以后,所有(日本)人就要回去。但是有一个日本女护士,爱上了一个她护理的国民党的连长,两个人好了。两个人刚好上的时候,战争就结束了。结束以后就是她要上车,那个男的也得上车,吉林已经被接管了,都很混乱。那边一车一车的日本人,这个女的也上了车。但是等开远了以后,那个女的就要求停车,然后跑到那个男的那个车上去。然后两个人居然就一直流落,从吉林一直回到云南,那个男的是云南人。她就嫁给了他,一直跟着他回到村里面,待到改革开放以后。 绿妖:她没有挨斗吗? 陈丹青:当然,什么事情她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反革命,文化大革命。她是护士,全村的人都尊敬她,有什么事她都会出面。但她的人格还是个日本人,只是已经完全中国化了,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化了。爹妈以为她死了,灵位都放了几十年。后来中日两国正常交往以后,意外发现她还活着,所以她爹妈还有弟弟妹妹,都强烈要求她,无论如何回来一趟。没有办法她就走了,走的时候那个男的就有点怕她不回来。她男人就背着她,翻过乡下的一座山又一座山,他同意她走。已经到了公社,到了长途汽车站,她对男人说“送我回去”。很朴素的一个故事,但是非常感人。 [remark=126] [/remark]柏邦妮:好感动。叫什么? 陈丹青:名字,他妈的(想不起来了),就是这个女人的名字,比方说“惠子”。 权力教育 绿妖:你一直比较关注教育问题,这两年大学生毕业就业都很有问题,你觉得这个问题严重吗? 陈丹青:这个我很早就说过。我们扩招,我就说这个要面对后果的,会有报应的。现在报应就来了,只是来得太快了。(出现)知青其实就是国家无法解决就业问题。现在无非也是这样,招这么多博士生研究生,其实就是延长就业时间。 柏邦妮:艺术学院的问题尤其大,包括电影学院。又不是职业教育,又不是精英教育。学生出去,很难凭一技之长安身立命,只好转行。因为生态也很恶劣。 陈丹青:像美国、印度、香港这些电影非常好的地方,电影诶学院是在一个很次要的位置。当然美国又不太一样,他们的电影教育非常强。但问题是在学院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大大小小很多群体,就是电影公司,是真正出人才的地方。可是中国为什么这六十年以来,从四九年到现在,学院会越来越强大,因为学院之外没有其它群体。 柏邦妮:说得太对了。 陈丹青:所以学院一方面是行政位置,另一方面是它无可取代,你要学艺术只能到学院去。所以出不了人才。建国初期还好一些,五六十年代择优录取,师资力量也好。八十年代到现在,我不好说的一件事情就是,一流人才退出大学了。在八零年代开始,一流人才已经离开大学,他出国了基本上。二流人才就是很迅速边缘化,最好的老师第一不肯入党,第二不肯按照规定去教学,迅速地就被第三流以外的人取代。因为这些人忽然明白这个是拿权利的好时候。所以他们就第一赶紧入党,第二赶紧补齐这些东西。所以等到九十年代大家还没明白过来,三流人才已经全部掌握了教育系统:教育官员,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大纲,全都在三流的人手里。而且这个过程还在不断流失,九十年代的三流人才比现在的三流人才还要再好一些。这真是一个汰优过程,不是汰劣过程。 [remark=135] [/remark]柏邦妮:我在学校里也遇见过这样的事情:管理教学的老师是退伍军人,完全不懂。 陈丹青:其实像你这代人也已经迅速学会这个了。就是赶紧进入这个权力场。现在七零后八零后里面,有一拨孩子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我一进学校第一我先入党,第二我进入学生会,第三我跟教授变成这样一种权力关系。此后奖学金啊留校啊或者分配啊种种种种(都变得容易)。现在其实最成功的就是权力教育,只剩下权力教育。 柏邦妮:我今天还在想,六年前看到你的时候为什么那么的(喜欢)。因为当时我是满腔愤激地在学校里待着,又不知道怎么去说这个事,非常茫然,非常躁动。然后遇到您觉得啊,(您说得)好痛快啊! 陈丹青:你可能比现在大学生都还幸运一点,就是(他们)一届不如一届。每一届这种结构都在强化,而且在正常化、合法化、合理化。 [remark=139] [/remark]柏邦妮:是,您说的非常对。 陈丹青:(问绿妖)你是学什么的? 绿妖:法律。但是我上的是个特别破特别三流的学校,所以好像没太感受这些事情。 陈丹青:我不觉得中国有一流的大学和三流的大学,(学校)全是一样的。我很难过,就是经常会有,比方说,青年政治学院或者一些地方大学,给我打电话说:陈老师,你能不能来演讲?我们绝对不比清华北大学生差。我就很难过,因为他们还是把自己低估一等。我告诉他们,我没有见过不一样的大学,都是一样的。好也一样,不好也是一样的。它已经军事化了。在这样的体制下,在这样一套游戏规则一个绞肉机的过程中,所有的学校都是模式化的。 绿妖:我认识的老师们也很委屈,比如说,评职称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你一定要评,如果到年数了你不评,别人会觉得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陈丹青:我当了老师才知道。因为我还是很特殊,进去就是教授,所以没有经历过从助教到教授的这个过程。我也的确够(资格),因为他们都比我小,很多人在我走的时候,他们根本还没上学,现在已经是书记或者院长。 我发现每年有很痛苦的一个会,就是评职称。我们有一个教授团,大概有二十个老教授,年纪最大七十多岁,最年轻大概比我还小一点点。二十几个人坐好,坐好以后党委书记、人事科科长、院长坐在当中,一群申请副教授和教授的老师就坐在走廊里面,等着叫进来。 我第一次参加这个会议就很惊讶。在开会我出来上厕所,一个人就无声地跑到我身边,说陈老师帮帮忙我大概是第十四号,帮帮忙帮帮忙。我就说怎么了你大概叫什么名字哪个系你赶紧告诉我。就这样。可问题是一个一个进来要陈述的。院长永远是陈述十分钟提问五分钟,掌握时间。人事科长一个寡妇脸坐在后边,提醒:还有两分钟。每个人都是这样。就这样一个一个来,一天从早晨开始到现在这样天黑。 十个要当副教授名额只有三个,后来我参加多了我就知道,这里面全是猫腻。等于那七个人是陪这三个人来的,根本是没有希望的。所谓的权力教育,就是那七个人会怪自己:我为什么没有像他一样?比方说这么多年我多到他家里去,多帮他儿子做点事情,或者怎么怎么怎么怎么。有一万种办法可以(让自己当上副教授)。他会怪他自己,不是怪这一套游戏规则里头不正常的部分。我通常全都会同意,因为他多不容易啊…… 柏邦妮:我老想起来你刚刚去美院的时候招的一个学生,是一个女孩儿,喜欢画美女。 陈丹青:吴文。到英国去啦,结婚啦,现在有画廊啦。 柏邦妮:还有你说过一个英语非常不好,但画得很好的一个学生。 陈丹青:他发财了现在。我几个学生现在都很好,幸亏他们没有考上学(笑)。 北京就是当年的上海 绿妖:您这几年一直北京上海到处跑,您觉得北京的这些人跟您接触的上海的这些人区别大吗?思维模式上或是处事细节上? 陈丹青:有区别。不知道怎么说,就是:现在的北京就是当年的上海。 柏邦妮:当年是? 绿妖:上世纪八十年代? 陈丹青:有那么一点点,有一个层面是这样。所以当时人愿意往上海跑,所有人都想着上海。所有的野心家或者有抱负的人都愿意往上海跑。 绿妖:是说那个氛围是比较宽松的? 陈丹青:宽松是现在的说法。我一直不用这个说法,宽松意味着曾经绑起来,现在松一松你的绑,那会儿没有这种事情。它是个大世界,大码头。北京现在有点是这样。刚才说起北漂怎么怎么痛苦,我觉得北漂是让北京之所以是北京(的一个原因),让大家愿意来。成不成是另外一回事情。 上海已经不是这样了。上海很可悲地沦为一个地方城市。以前从来不是这样,可说从四九年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大家还是会期待上海会出什么电影,一旦出来会满足的,会惊讶的。而且会期待上海发生什么事情。现在大家对上海已经没有期待了。没有人了已经。 [remark=161] [/remark]绿妖:一般人印象里的上海,似乎就是比较讲物质、认真、讲细节。 陈丹青:那是另一块。我说的就是先说文艺。当年最强的舞蹈班子、戏剧班子、写作班子、电影制片全都在上海。不能说全都了,但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影厂、八一厂都要看上海在做什么事情。还有最强的作家,像巴金都还在上海。北京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作家,北京是那些无产阶级作家。《金光大道》那个作者叫什么? 绿妖:浩然。 陈丹青:浩然其实是写得非常好的。顾彬都说,浩然知道怎么写一个故事,莫言未必知道。这个评价很公正的。几个无产阶级作家,论才华,远远超过现在的余华、苏童。他们只是过时了。但是现在北京变成这样一个地方,全国都在等冯小刚今年拿出一个什么来,凯歌又有动作了,张艺谋去搞开幕式了,来一个《立春》好吧顾长卫也拍电影了……是这样。还有,永远闹不清北京有多少地下电影工作者,多少地下摇滚乐队,其实也没有太多,但是所有地方下的人(都向往这里)。我不知道你们是来自北京还是原来就在地方下的? 柏邦妮:都是地方上来的。 陈丹青:我是从地方上来的,我非常了解。我在江西插队,那个省的精英或媒体,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就是“谁他妈上北京,谁今年能够到北京去”。这个态势从七十年代就开始,到八十年代已经公开化了,到九十年代已经确定了。他们做音乐的人告诉我,上海一共只有七个录音棚,而且经常是空在那里的,北京有一百多个,而且永远要排队等着租。所以这个是今天北京和上海的差异。但是(回到)你刚才的问题,真要做事情北京还是非常糙,而且非常粗暴,非常江湖。我在美术圈接触到一些当代艺术的体制外群体,就完全是个丛林生态。为了一块比如说798的地盘,或者说为了进入美术馆……全是钱的交易,谁无耻谁上。但是上海好一点,就是如果做一件事情,假定是有一个游戏规则,我们就说好,差不多按照游戏规则来做。之所以没做好是因为那股气没有了,那群精英没有了。但是做法还是要比北京好一点。办个展览,或者弄一个宣传,相对到位一点。 绿妖:我想起来两件事。一件是他们(周云蓬)到上海巡演,去一个社区里的礼堂,拿出来的话筒都是特别好的,调音调得特别好。还有一个就是这两年我做杂志演出那一块儿,上海来的京剧我看都挺靠谱的,戏迷的口碑都是很好的。但是像北京做的大戏,比如《赤壁》什么的,一看它的宣传,比方说卖点,标着“国家大剧院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要怎么实现什么特技什么的。就是不靠谱,戏迷不是来看噱头的。京剧本来是北京的,但是上海来一场反倒都觉得好,北京出来一台你就觉得没办法看。 柏邦妮:你们俩说了半天,我都饿了。(笑)我就想说说吃的。上海随便一家小馆子,都蛮可以,吃得精细。北京一个小馆子,如果是随便撞进去的,简直没法子吃。 陈丹青:网上有一篇文章,就是第一次问上海人说话,上海人最让全国人民讨厌的就是,他会骂你是乡下人。写帖子的人,回顾整个(历史),中国第一个被西化的城市是上海。这样第一群中国国民会厌恶那些属于乡下人的举动,这不是一个阶层上的歧视,而是一个文明的差异,这个很简单。 柏邦妮:我记得陈丹燕的书里写了好多这种细节,就是上海人自己用鸡蛋拌酱做色拉之类。 陈丹青:在四九年以前,上海已经几乎彻底西化了。我小时候,很多同学的姐姐和妈妈,用的都是英文名字,我们觉得很讨厌。问题是我们得翻回去,在我们出生以前,上海已经过熟了这种日子。下午茶,或者早上咖啡和面包,或者是如果出去要穿成什么样子,今天去见谁。这一整套已经仪式化了、正常化了,实际上(这些上海人)内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直保留到文革。一夜之间就崩溃了。然后就是乡村化的过程。所以到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迅速地恢复记忆,但是这里面精英的一群人在第一时间就走掉了。不知道有没有人说到过,我印象很深,就是文革七六年,派出所排队,全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申请到香港去,或者到美国去。他们的第一个选择就是快点走,因为上海那个时候已经糟蹋完了。我觉得非常失落,看不到小资后面的上流社会了。我们家属于城市贫民,但是同学里面有这一块。 柏邦妮:我记得你以前写过这样一段:抄出来的钢琴都在商店里买,一个女孩去看她家以前的钢琴,偷偷的弹几下。 陈丹青:那种人在第一时间都走光了。他们出去以后混得也并不好,但是也没办法回来。现在他们都老了。再回来,他们已经是上海的边缘群体。现在真正的上海的主流,是各个城市来的新白领。本来最精彩的小资产阶级没有了。现在的年轻人也会约出去喝咖啡,也有一套生活方式,去健身房,去酒吧等等。但是不一样了。我书里面有照片的——这个人的照片拍得真好。这群上海人已经边缘了,但在我小时候他们是真正的上海人。在八九十年代,他们延续了五六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又延续了二三十年代,整个的一套待人接物的方法,还有维持自尊的方式。 上海的灵魂 陈丹青:我最近在上海有个讲演,叫“我谈上海”。我准备得很仓促,我说,我数了一下,上海这几种人没有了:第一种是洋大人和买办,基本在四九年以后就没有了; 第二个是工人阶级没有了。这个你们可能不太能理解,在我们这一代工人阶级是很重要的。他们很有理性而且很有决心,有组织有纪律,而且有牺牲的决心。这个工人运动,是非常有高度和无产阶级觉悟的行为,在上海现在没有了已经; 第三个是流氓没有了。我小时候还有很多流氓。有一些是打人抢劫偷东西,这是无赖。另外一群流氓,是真正意义上的流氓,在那样一个无政府状态,他会维持弄堂之间的平衡:事情不要太过分,然后讲义气,谁家如果出事了我们怎么帮他……我小时候遍地都是,每个弄堂每个区域都有这样的人,现在完全消失了。流氓有一套流氓文化,语言非常生动。 柏邦妮:张大春的书里面提到了一点点清帮洪帮的事,非常有意思。讲他们入会的时候要写那种文书,讲他们的那套操作程序。 陈丹青:他们有他们那一套美学的,核心是义气。还有就是资产阶级的小姐少爷没有了。现在这些很漂亮很有钱家里有公寓的女孩子,不是我说的那个意义上的小姐。我小时候真的见过漂亮的小姐,真的是姿色很好,同时又非常有层次的,这样的人现在真的没有了,除非是年纪大一点的。 还有一种就是读书人,上海以前有很好的读书人,那真的是比北京的读书人要好。北京的读书人就是有点油,我们南方人看了会很反感,因为他们实际上很浅薄。上海不是这样的。这里面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就是我的老朋友林旭东,他在北广教过的。他们是比我们大十岁到五岁的一些人,一点功利心都没有,一坐下来就是哲学、心理、历史、文学,一点都不设防的这种文人。现在也没有了。很少很少极个别的,在大学或者前卫艺术圈里。 绿妖:因为也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了。 陈丹青:就是孤掌难鸣啊。他们周围的圈子没有了,有自尊的人不愿意这样过下去。 柏邦妮:还有现在的学生也不好对付。我想起杜庆春,就是我们电影学院的一位老师。他是安徽安庆人,就有你说的这种读书人的气质。 陈丹青:他教你们的时候有多大? 柏邦妮:他大概是七一年七二年的。 陈丹青:像这样的人,在七零后八零后,我还是能看到。但是很可惜,我最羡慕欧美就是,他们每代知识分子之间的衔接特别好,就是有一种一直被传承的(东西)。我指的不是知识,而完全就是一种人格魅力。在我们这里,这一种人还有,但这种魅力到下一代就没有了。那个魅力是很可贵的。所以我有时候在年轻的学生当中遇到那么一个两个,我很高兴。我讲有五类人没有了,这五类人是上海的灵魂,没有他们,上海真的不能称之为上海。 拍卖行艺术 绿妖:中国的当代艺术,包括画家的作品,行情前一段时间一直在涨,是世界上涨得最快的。但是好像经济寒冬来临了,价格又跌下来。一个著名的拍卖师还说,中国的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在崩盘。你觉得? 陈丹青:有啊,有啊。我先去撒泡尿。 …… 绿妖:继续刚刚离开前的话题,就是谈一下北京的艺术品市场。他们老说海外的市场行价在飞涨,什么百分之二百地涨。但是我觉得艺术它离普通人那么远,这也是不正常的。 陈丹青:对啊。中国在过去只有官方艺术,现在只有拍卖行艺术。798那种艺术是给文艺青年看的,和老百姓不相干。王朔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就说中国老百姓这一块没有美术。现在还是这样,越来越没有美术。 另一个问题就是国家做了很多工作,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应该说新世纪以来,很高兴看到欧洲大量早该进来的艺术终于陆续进来了。但是观众参与程度都不如八十年代。他们问我什么原因,我在想,进博物馆并没有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会愿意上饭馆,或者愿意上赌场,或者是上洗脚的地方去,但是没有一个庞大的人群,说我们星期天到博物馆去。所以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那种“我约你到博物馆去,或者到博物馆什么都不看,只是在咖啡厅坐坐”,这个是要一段时间的。 柏邦妮:其实我们普通的人连进电影院都不是一个非常日常的事,何况是博物馆。 陈丹青:这倒是有(盗版)碟的关系,我相信是有碟的关系。现在年轻人回电影院的趋势在恢复过来。这两件事,毕竟还是不一样。美术这件事,是一定要有一段时间了。而且中国还是没有来过真正上档次、有规模、让人惊讶的展览还是没有来过。 绿妖:您是说美术展览吗? 陈丹青:美术展览。现代的也好传统的也好。让人觉得非得去看的,还没有来过。这是遗憾。 绿妖:所以艺术行家评价海外风向,其实有很多别的因素,感觉是虚的。 陈丹青:不是虚的。只是这个事情有点儿戏剧性。戏剧性地热起来,这件事本身是真实的。我不是说它没有猫腻没有炒作。如果拍卖行不收到一千万,那么他不会让你拿出钱来花,所以这个满难谎报的。 但是我说戏剧性在哪里:长期以来,中国不在这个世界范围内,是一个乡下人、乡下国似的,从八零年代开始进入外国人的视野。最早是张艺谋的电影,慢慢是文学,像王安忆、莫言这些,最后是当代艺术和所有美术作品。他戏剧性在两端,一端是中国人是该进去了,因为中国已经有不少当代艺术的成功的作品,像刘小东、方力钧,我非常承认他们的,这些九十年代以来持续画作品的艺术家,该进入这个市场了。 另外一个西方现在属于那种真的在强弩之末,从九十年代开始,尤其新世纪,它越来越多元,但是真正原创的、有爆发力的、有涵盖性的真的没有多少。所以很自然的眼光就转到亚洲转到中国了。当然,双方有一个最自然的背景,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了。累积到一定时候,到了二十一世纪,(西方人)看看这个国家发生什么事情,这一看就所有东西都想看了,其中包括艺术。 第二个戏剧性就是,他妈的刚刚火了一阵,经济危机就来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按理说,不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品市场。因为艺术市场是一小撮非常有钱的人去的地方。所以经济好也好不好也好,它有自己的一个时间,有自己的一个生态在那儿。我很少听说,最重要的收藏家和最重要的艺术品遭遇这种起落,好像没有过。对中国的影响在于,中国并没有真正出现类似像毕加索、马蒂斯这样(的大师),一路下来野兽派、抽象派、立体派、极简主义、普普、后普普……它不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结结实实有一群人,然后其中有几个艺术家在高峰,中国真的没有。而且也没有形成那种,固定的跟踪他们一辈子的藏家。 柏邦妮:这个挺重要的。 陈丹青:总的来说,就是方兴未艾。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情,第一让买画的人冷静一点,别跑太快了,第二让画画的人冷静一点,就是你还没好到那个程度。 绿妖:您去过宋庄吗? 陈丹青:去过。 绿妖:你觉得那里的生态环境怎么样? 陈丹青:都是非常中国式的空间。看跟什么时候比了。跟文革时代、八零年代相比我非常希望有宋庄在那儿,包括798那些地方。但是你要跟英国、德国、美国这些(国家的空间)比,它总是给你一种不确定的态度,就像是一种幻觉:看还要多久,到底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在那里。让一个艺术那么走下去,成一个流派了,让人扒拉扒拉有很多东西可以去研究,(到这个水平)还远远没有。但是你又得支持他,千万不要去骂他或者是忽略他,就是看他们咕嘟咕嘟在那儿冒。哪怕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废品,剩下的百分之十到二十,总会有希望出现几个精英。 柏邦妮:如果没有这种环境,可能连这几个精英都不会有。 陈丹青:目前出现的几个,F4他们算一些。 绿妖:我前一段时间去798还看到了八大天王。 陈丹青:都是他们新封的,根据价格封的,并不是根据画风。 柏邦妮:F4是谁? 陈丹青:F4是王广义、方力钧,还有一个武汉画面具的叫岳敏君,还有张晓刚,据说他们是四大金刚。但这里面我最佩服的是刘小东,刘小东那样的画家全世界没有对手,因为他是画写实的。很活泼,很生动。当代生活,民工,妓女,小痞子。你看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重建一个画廊一般塑造一个形象走廊,你几乎可以在里面遭遇所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最生动的形象。他非常厉害。 艳照 柏邦妮:我们准备问你一个劲爆的话题,章子怡的艳照你看到了吗? 陈丹青:章子怡的艳照?章子怡也有艳照了?艳门照我看到了,但是章子怡没有。 (路人画外音):是艳照门。 绿妖:看来你不太常上网? 陈丹青:我只是收信发信,不会特别到一个网站去看,没有时间。 柏邦妮:昨天我们就聊这个事情,觉得对章子怡伤害不会很大,第一个她在国外,我们觉得离我们很远,第二个这个对象是他的未婚夫,在道德上她(站得住脚)。我们几个人在聊说,为什么当时那个事情对张柏芝和对阿娇的伤害那么大呢?基本上让她们俩完全不能再出来工作了。 陈丹青:好可怜。阿娇的片断在《梅兰芳》里面全部被剪掉了。 绿妖:这个有点荒诞,据说是因为梅家人不同意她演他们的母亲。 陈丹青:所以这件事来看中国还不是一个现代国家,这是考验。 床戏 柏邦妮:前两天,我听贾樟柯说起《色•戒》,他说:“我看《色•戒》特奇怪,李安去拍民国,影像上应该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但是我现在看过去除了熟悉就是熟悉。”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 陈丹青:贾樟柯他马上要拍一个讲上海的电影了,是四九年前后的。上海拍得最准确的是侯孝贤的《海上花》,那个上海我也没有看到过,但是他那个质地是很对的。但他不是上海人。所以我很好奇看贾樟柯,一个山西的孩子怎么能把握江南的上海。也许他能拍好,因为他陌生。我问他《色•戒》拍得怎么样?他说不好,性爱戏一点想象力都没有。我觉得这句话满有意思,预示着他来拍,他的想象力不止于此。 绿妖:我前几天采访徐皓峰,他是一个在大陆写硬派武侠的,写得非常好。他也写了《色•戒》,他说,那三场激情戏,李安的意图是用来交待男女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推进,但是他觉得,你想象中的特务就一定要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吗?其实民国时候那些特务也有很日常的一面,也很平静。其实不必以自己之心度别人之腹,世上有的是强者。他说如果我来做,可能就用很日常的一面来表现他们心里的焦虑。 柏邦妮:先生你觉得《色•戒》那个性爱戏有想象力吗? 陈丹青:我不是这样看电影的。因为我想,贾樟柯看电影,可能有点像我在看另外一个画家画画,可能本能地会去想:这一块如果是我来画,我能画得更好。一个电影,通常不要水准太低,我都会接受它给我的所有讯息。《色 戒》我觉得这是李安最用力的一部电影,但一定不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只有一个地方,我看了是(把自己)完全交给这几秒钟,就是他在那条街过马路的时候。因为我小时候我家就在附近,李安复原了这条街。我这些年到欧洲去,经常会伤感。我在伦敦、巴黎、比利时、罗马,会遇到很多局部,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上海。我怕我有点自我导向了,会有错觉。但我看这一段的时候,发现我没有记错,我小时候那条街的样子跟他电影里的一模一样。那一刻,突然见到四十多年没有见到的那条街的样子,我操。那一秒钟,你会完全放弃判断。 电影是一个很难批评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的信息接受量是不一样的。李安是一个很好的人,就是台湾人那种温良恭俭让,所以他应该拍不好这种电影。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上海那种流氓没有了,还有就是那种险恶的东西没有了。险恶是有美感的,非常戏剧性的,那些东西都没有了。我小时候知道“恐怖”是什么东西。比如说,如果我们坐在这里谈话,每个人随时都会紧张,有谁出现在弄堂口?或者说我们出去以后会遇到什么事情?拍“险恶”蛮难的,我觉得一个良心很好的人很难拍。他对恐惧的认知可能(欠缺),他没有经历过,“恐怖”,那是长期的一种经验。所以李安崩溃,他扛不住,我估计他进入不了这个经验,或者快要进入了,他不确定是不是,所以他受不了……我满能理解的。 那这里面他唯一能把握的就只有男女关系,只有床戏。床戏按照贾樟柯的说法是想象力不够,但是谁又能确定,他的想象就一定是王佳芝和易先生当时在床上的样子?这可以有一百个版本。拍床戏真的非常难。 口味 柏邦妮:先生你平时饮食的口味偏上海吗? 陈丹青:其实跟上海人比,我已经很野蛮了,什么都能吃。但是当然我吃得最亲切的还是上海菜。很简单的咸菜毛豆这种,还是上海的东西。 柏邦妮:你平时自己会做一点吗? 陈丹青:会啊,我可以做一顿饭给你们吃。我烧得很好。我已经多少年没有烧饭了。我会烧饭,会洗碗,会生炉子,小时候还会钉被子,这些事情都要自己做。我烧青菜烧得很好,红烧肉也会做。反而是什么炒肉丝什么炒鱼我不太会。小时候吃不到这些东西,这个童子功没有了。你是哪里人? 柏邦妮:老家是四川的,妈妈是东北的,后来调到江苏连云港那个地方,我在那里长大。 陈丹青:江苏的菜非常好吃。 柏邦妮:淮扬菜。 陈丹青:淮扬菜非常好。 柏邦妮:现在都快没有了。偶尔去了淮阴,吃到了,哎呀,非常好吃啊!很清淡,很好吃。 陈丹青:木心形容淮扬菜是出将入相,他有很好的形容词谈各地的菜。 柏邦妮:出将入相,这个词真正好。 日常 柏邦妮:先生你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陈丹青:我他妈没有日常生活,我是个工作狂。就是只要有一点小时间,我就做自己的事情,就是画画儿啊,或者其它的事情。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此外就是没完没了的稿债。我后来算了一下:我平均每天要接到三个电话是媒体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想多少?我说不行啊我不写我没时间,但是我无法推托真正的朋友。一些东西就是我要办展览你写个序、我要出书了……诸如此类。最奇怪的是很多死人的家属都会叫我来写。很伤脑筋。 绿妖:你的画室在哪儿? 陈丹青:画室在百子湾路,这个地方知道吗?今日美术馆旁边。 柏邦妮:是什么样的? 陈丹青:很大,高天花板那种,是我这一辈子最好的画室。感谢改革开放。(笑) (完)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柏邦妮,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276人
最后更新 2012-04-17 05:12:06
Mr Lefty
2011-02-13 12:32:16 Mr Lefty (重新开始生活。)

一口气读完,说的真好。

像面条般地活着
2011-02-13 13:01:04 像面条般地活着 (有不速之客一人来)

提到的那部好莱坞电影,应该是《恋爱假期》\(^o^)/~

南舟
2011-02-13 13:34:25 南舟 (总是在重新上路。)

文革造成根的断裂,导致中国传统的一些东西丧失了,是导致如今社会精神混乱的主因。希望以后有机会了解文革

信电影得永生
2011-02-13 14:41:21 信电影得永生 (看电影是一场精神自由的旅行)

很好,一路看下来。
那部有声音跟着男猪脚的电影叫《笔下求生》。

CC学心理
2011-02-13 15:10:09 CC学心理

那部有声音跟着男主角,描述他的生活的是


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2006)


哈哈
2011-02-13 23:14:41 哈哈

还有一个武汉画面具的是曾梵志不是岳敏君

沧海月明
2011-03-06 20:25:59 沧海月明

文笔好生凌厉啊 佩服佩服!

오빠눈
2011-04-24 23:38:32 오빠눈

江苏连云港那个那个地方,很尴尬的一个小地方,羞于开口

[已注销]
2011-12-06 22:23:51 [已注销]

真好看。好过瘾。(为什么推荐不了?)

自愈系
2012-04-16 17:03:44 自愈系 (文艺女流氓要修炼小宇宙!)

我竟然读完了!真是犀利啊!!

玩意儿桃
2012-05-02 16:50:41 玩意儿桃 (花开一时,草长一世。)

读完了。有点意思。

玫瑰色火焰
2014-03-16 13:05:12 玫瑰色火焰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

xiaoxaiochang
2016-03-11 11:55:03 xiaoxaiochang

一口气读完 觉得邦妮和《奇葩说》里的邦妮不太一样 邦妮辩论固然厉害 但是现在才发现原来是一个这么有深度有笔力的作家

xiaoxaiochang
2016-03-11 11:55:05 xiaoxaiochang

一口气读完 觉得邦妮和《奇葩说》里的邦妮不太一样 邦妮辩论固然厉害 但是现在才发现原来是一个这么有深度有笔力的作家

xiaoxaiochang
2016-03-11 11:55:06 xiaoxaiochang

一口气读完 觉得邦妮和《奇葩说》里的邦妮不太一样 邦妮辩论固然厉害 但是现在才发现原来是一个这么有深度有笔力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