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味道》——漂洋过海的牛肉面 (试发表)

散文 创作
《宝岛眷村》书中收录了王伟忠姐姐王蓉蓉的“感情菜谱"文章,介绍台湾外省菜的精华,但总觉得不够说明复杂的台湾菜系,开始酝酿写台湾饮食与大陆菜系的传承。台湾饮食融合大陆各地菜色后青出于蓝,有的登陆美国,有的出口转内销,回来开枝散叶。饮食承载文化,饮食书写展现当前文化脉络,成为近年文坛显学,但写台湾饮食者众,写台湾与大陆及海外饮食者还少见,因而不自量力,有了写《宝岛味道》一书的想法,企图回溯台湾饮食的源流,体现当代饮食潮流。 牛肉面可以说是台湾庶民饮食的代表,是1949年后赴台的外省人的标志,跟地道的台湾菜没有关系。因为台湾本省人过去以农耕为主,为了感恩牛的辛苦,农民们不忍吃牛肉,今日还是有不少人保持这个习惯,我身边就有一些本省朋友不吃牛肉。台湾耕田的牛是水牛,不好吃,也很少成为桌上的菜肴,一般牛肉面使用的牛是黄牛肉,很多牛肉面店的招牌就用书法龙飞凤舞地写着”黄牛肉面“四个大字。 牛肉面在台湾流行,根据台湾饮食界前辈逯耀东教授以及多位牛肉面专家考证的结果,是有其历史脉络的。据说最早源于台湾南部冈山的眷村(台湾的部队大院)。因为当时冈山眷村的空军多四川人,四川原来有一道名菜”小碗红汤牛肉“,以辣豆瓣酱炖煮红烧牛肉。当时冈山眷村的四川人想念家乡的味道,以来自郫县的豆瓣酱为基础自制冈山豆瓣酱,当时有个爱吃面的四川老乡,以冈山豆瓣酱为依据,加上南方的细面,就在村子口卖起了牛肉面,不小心成为台湾流传数十年的牛肉面鼻祖。 红烧牛肉从老外省人的家常菜,从南到北,深入台湾大街小巷,成为台湾独具风格的庶民美食。我们小时候住在台北县永和市(永和豆浆的老家),中学时候,下课后去补习数学,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我总在竹林路上一家牛肉面店吃一碗牛肉汤面再去上课。当时牛肉面很贵,一般人只能吃牛肉汤面,或者稍微奢侈一点吃碗牛杂面。这碗牛肉汤面让我有勇气面对数学,温暖了我枯燥乏味的中学时代。很多年后,一次去永和采访选举,候选人不在,我们先去吃饭,看到附近有家牛肉面店,走进去赫然发现,这家店就是我中学时代的牛肉面店。这个店又小又破,完全不复记忆,我点了一碗牛肉面,嗯,味道还是一样,从心中升起一份感激,仿佛与老友重逢。 现在住在北京,想念牛肉面,我总是去鼎泰丰吃碗牛肉面。这家店虽然以小笼包闻名(下次写这家台湾餐厅的小笼包传奇),但是牛肉面可是正宗的台湾红烧牛肉面,汤色红中带黑,牛肉微辣,配上有嚼劲的细面,台湾作家舒国志还特别撰文介绍。但可惜少了桌上让人随意添加的酸菜。 红烧牛肉面接下来发展出清炖牛肉面,我最喜欢吃台北忠孝东路四段,延吉街对面巷子里那家清真牛肉面店的清炖牛肉面。这家餐厅是正宗的清真餐厅,客人自带非清真食物厨师老板都会不高兴。他们的面是手工制作,口感一流,配上浓郁的清汤,是在东区逛街后歇脚饱餐一顿的最佳选择。 台北市早期60、70年代,桃源街、郑州路两条牛肉面街远近驰名,桃源街在台北西区,靠近中山堂还有各个机构部会的办公室,当年这些官员都是外省人,办公开会一天下来,厚实的牛肉面可以补充体力。我在高中时去吃过几次,当时我在景美女中,跟建国中学的男生约会时都去西门町看电影,看完了去吃牛肉面或麦当劳,很经典的高中生下课活动。后来台北市往东区发展,西区没落了,很少有机会特别去桃源街吃面,工作时有时候去附近采访,还是顺道弯过去吃碗牛肉面,牛肉汤汁溅到衬衫上,一看就知道去吃面了。 90年代我在美国东岸读书后来北京,看到满街的加州牛肉面大王。非常疑惑,只听过台湾牛肉面,从来不知道加州有牛肉面?!跟移民加州的亲戚说起,也摇摇头说没听过。加州牛肉面我没有吃过,倒是在北京吃过半畒园的牛肉面。半畒园老店在台北东丰街,后人移民美国在美国开起半畒园,然后在北京也开设分店。原来台湾人移民美国后,牛肉面也一起登陆,然后牛肉面再回流大陆。 牛肉面漂洋过海,从四川去了台湾,从冈山到台北,再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国加州,再从加州回来,六十甲子,一页华人移民史。台湾文化人焦桐说,牛肉面本是“历史的偶然,成就了美丽的文化风景。。。牛肉面,已经成为台北的饮食乡愁,召唤集体记忆,召唤我们的情感“。 爸爸一次心血来潮,想开一家牛肉面店,我把他拉去办公室附近常去的牛肉面店跟老板恳谈,老板说,店刚开时生意不好,他跟老婆,抱着一大锅卖不出去的牛肉哭。后来台北市政府推出牛肉面节,还有牛肉面大赛,他因此打开知名度,生意才变好。听了老板甘苦谈后老爸才打消了这个主意。哪天他要是真的开了牛肉面店,我就不会坐在这里写稿,而是满身大汗的煮面了!多么辛苦,我还是吃面就好。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张嫱,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0-09-21 1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