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拉西扯 (试发表)

杂文 创作
卓别林到上海之时,在文艺界引起的轰动绝不亚于任何国际名人到中国的态势。多少让我想起来凯文斯派西和他主演的《理查三世》去年在戏剧界的轰动,几乎每个人都认为,看完这个戏之后中国的戏就没法儿看了。喜剧席卷话剧市场,或者说一些创作者不得不喜剧,的确是大家应该面临的问题。我们在怀疑喜剧甚至否定喜剧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一个思维,多考虑到底如何做一台真正的喜剧呢? 梅兰芳连续看过七次《大独裁者》。1941年,这部片子在香港上映的时候,梅兰芳也做了不少的推动作用。在他写的一篇关于影片的观感中,用了相当一部分笔墨来分析卓别林在电影中使用的动作。从逻辑性到连贯起来的效果。有细化的分析,也有对表演方法的综述。特别是针对卓别林舞动地球仪那场戏,做出了是我至今见过最详细的动作分解。这看得出来梅兰芳对影片的喜爱,也看出梅老板的专业程度。梅兰芳特意提出,卓别林电影中的表演(他当时已经看过所有卓别林在中国上映的影片)让他联想起来京剧中的丑角,在他看来,小丑化的表演,是讽刺喜剧表现主旨时的最佳手段。 “用小丑来刻画一个人,常常是一种意境很高的艺术,也特别富有感染力”。一个从小学习青衣、花旦和昆曲的人,很难想象他对丑角有如此高的评价。并在文中提及罗百岁,上台后不轻易展露笑颜,而是靠一种神气使观众非笑不可。甚至是一句道白,也可能是要等上一分钟让观众体会滋味,才达到哄然大笑的效果。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喜剧手段。你可以看到如今舞台上的喜剧,大多充斥着即时性。对所谓高潮的理解,也在于是不是会在一开场就让观众笑得开心。可实际上,观众看到的更多只是一些荒唐的小品。对台词的渴望,或者说创作者对台词的过分重视,都成为对喜剧本身的伤害。你很难理解,观众看完一出戏,只记住了一些经典台词,这与喜剧会有什么关联。故事的电视剧化,手段的小品化,是通俗快捷的方式,也是如今舞台创作的常态。 所以,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梅兰芳所说的丑角的冷。这股冷劲儿,我们有了上百年,怎么突然间就在舞台上消失了呢?而且,冷的表演,在悲剧中也应当被重视。广泛的看,这种冷的表演,其实是演员的操守。舞台上的表演,检验的标准的确是观众的反应,我也同意,一出戏存在一个场,在场之中,观众也是参与者,也应当是一部分。但这并非是要演员毫无下限的哄观众开心。服务于戏,才是重点所在。在现今的舞台上,倘若你看不到演员在进行这样的努力,那在质疑他们能力的同时,也要想到戏的本身到底是什么定位。你可以因为看完《理查三世》而羡慕台上的演员,但也要想到,毁掉中国现下这些舞台剧演员的,不还是你们这些导演吗?我想明眼人一看便知我说的是谁。 前天聊天,一个朋友并不算戏迷,04年回国的时候在北兵马司看了一些戏,可能是因为她从英国回来,对北兵马司的这些英国戏很感兴趣。这些戏谈不上有多么高明的技术,即便是舞台设计也并非惊为天人的创意,但简洁凝练正是他们所追求的美学特征。演员在舞台上,真正是在享受戏剧,或者说把戏剧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可能是中国演员和国外演员的差别。就连做戏这件事,我们也要所谓的“专业化”,顾忌太多人情世故,反而牵扯了创作的精力。她很奇怪,为什么不能做一些简简单单,又真正有价值的戏呢?她谈到当时的一个戏,只是一个演员拉着一个箱子走上台,一个人自说自话,她看得很投入,泪流满面。戏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其实,如果创作按照最传统的模式化进行,也未尝不是解决现下戏剧寒冬的方式。观众需要用戏来培养,而不是利用媒体轰炸来“教育”他们。让真正做戏的人做戏,让观众真正喜欢上戏剧。梅兰芳在开蒙老师吴菱仙身上学青衣,同时又在亲戚的传授下学习花旦。青衣专于唱工,花旦更讲身形。观众在听戏时的重点也有所区分,这恰好就是传统戏曲中的模式化。我并不觉得这有多么古板,反而是保证一出戏质量的关键。我们总要因不同的戏和不同的角色来设定最合适的方式。庄重的女子,就应该是青衣。活泼的女子,也当如花旦。乱了型,不是分寸的问题,而是砸招牌,毁戏子。 孟京辉在一个座谈中被问及中国戏曲价值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场合,回答的内容大多不可尽信。比如他认为中国戏曲很重要,是很宝贵的财富。但这东西已经不属于我们了,被布莱希特拿过去,就成了他们的。这话有“国际视野”,但实际上,对创作者来说并非如此。起码,我觉得京剧真正繁荣的原因,也是对传统的认知。最初学戏,都是先从昆曲开始,再到皮黄。这就像现在我常听到的,对传统的东西要传承,然后突破。或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偏于后半部分了。传承不是形式,不是一板一眼,更加不是摆弄几个姿势,换上几套戏装。在我理解,传承的是精髓与意境,突破的是现实与真实。 说了半天,都在强调一出戏的最初创作。演员自然也有问题,这便想起来一位朋友提及她的朋友说,国外的演员要和导演读同样多的书。这并非是在强调读书对演技有决定作用,但我想,没有视野和眼界的演员,永远也难成大器。回到文章之初,梅兰芳对卓别林细致的分析,名角儿之所以是名角儿,正在此。我常给演员列书单,戏单和剧本。对他们来说,看书比看剧本难,看剧本又比看戏难,因此看戏的时候,难免学到的只是皮毛。可导演是在做什么?导演正是动物保护组织,在你们身上扒下这些皮毛。这就是矛盾。 东拉西扯,原因也是自己的剧本停滞不前,想清楚了故事和结构,可实在没想清楚为什么。我说了半天,也解释不了解决不了,写下一篇文章,与君探讨,彼此找寻出路吧。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王沐,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2-01-20 22: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