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小喇叭

写了新日记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一千字看提香《基督下葬》
之前说过要回顾、总结肯尼思·克拉克爵士(请允许艺术君将他老人家简称为SKC,即Sir Kenneth Clark的缩写)的绘画赏析。 SKC每篇赏析翻译下来都在4000字-4500字,想要浓缩成千字左右,难。 从SKC,到《艺术的力量》的作者西蒙·沙玛,...

写了新日记

1808年5月3日 by 戈雅 from 《观看绘画》 by 肯尼思·克拉克爵士
瞬间能否变成永恒?一道闪光能否持久而不失去其刺眼的强烈?一次突发事件的真相,能否保留在一张巨型画作的构图之中?可以这么说,在绘画中唯一肯定性的回答,存在于戈雅这幅描绘行刑队的作品中,名为《五月三日》。当一个人走在普拉...

写了新日记

是什么让艺术君感慨生命之伟大、之短暂、之遗憾、之何其所幸?
刚刚读过一本有关达芬奇的书,艺术君惊讶于:普普通通一张纸,一根笔,平淡无奇,几秒钟过后,却因为艺术家的几根线条,充满了生命力,拥有自己的灵魂、性格,想要与你对话,所谓“艺能通神”,还有比这更好的诠释吗? 此其一也。 其...

写了新日记

德拉克洛瓦的“第三次大屠杀”
翻译肯尼思·克拉克爵士《观看绘画》赏析德拉克洛瓦《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 <<PART 1>> 要想欣赏这幅画,必须要克服许多敌意。因为它的尺寸和戏剧张力,它似乎将沃特·斯科特【译注1】的记忆画在纸面,又满溢着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

写了新日记

康斯特布尔:绘画于我,就是感受的另一种说法
有朋友希望看看克拉克爵士如何解读风景画,今天就带来他在《如何观看绘画》中对于一幅风景画——康斯特布尔的《跃马习作》——的观感和分析。 康斯特布尔的画有时候让艺术君想起东方的水墨,有种“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的特质。...

写了新日记

在《宫娥》中,西班牙的王维——委拉斯开兹要讲述视觉印象的全部真相
发布肯尼思·克拉克爵士《如何观看绘画》的第二篇,讲述的作品是委拉斯开兹的《宫娥》。很多艺友熟悉这幅画,但是不一定看过克拉克爵士如何解读它。在英文维基百科这幅画的页面中,就引用了爵士的见解,可见其权威性。 ※ ※ ※...

写了新日记

留洋的“China”
上回介绍了大都会的艺术史时间线项目,还有那个带有华盛顿肖像的中国产瓷酒壶,接下来,艺术君带大家看看其他几件中国为欧美定制的瓷器,它们都出现在这个时间线项目中。 有盖的潘趣酒碗,年代:1745-55,高:带盖31.8厘米,直径:40....

写了新日记

肯尼思·克拉克:提香的《基督下葬》超过拉斐尔
本文译自肯尼思·克拉克爵士《观看绘画》一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隔着老远,我的情绪就被这幅画击中,难以自拔,就像弥尔顿最杰出的头几行诗句——“人...

写了新日记

从汉娜·阿伦特到班克斯,从平庸之恶到独裁统治下的个体责任
这里风景如画,用来拍婚纱照再适合不过了,本来应该是坐着白衣新娘的石凳上,却坐着一个纳粹。 这是神秘的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的作品,名叫《平庸之恶的平庸之处》(The Banality Of The Banality Of Evil)。风景画是他从二手商店中...

写了新日记

看画的方法论——肯尼思·克拉克《观看绘画》介绍
启动肯尼思·克拉克爵士的《观看绘画》翻译。这是他为报纸所作专栏的结集。 在介绍中,克拉克提到自己看画的四个步骤:初步印象、审视局部、回忆历史、延续体验。这四个步骤,可以作为艺术君这样的爱好者欣赏艺术的方法论。 ※ ※ ...

写了新日记

慈禧葬礼上的“狗仔队”,让这套国宝青铜器流落他乡
1909年11月15日,这一天,全世界的新闻界兴奋而又焦虑。去年同日去世的慈禧,她的灵柩要在这一天移入东陵,称为“奉安大典”。哪一家媒体能拍到此次典礼的照片,并独家发布,必然是当年最大的新闻。 但清政府为了皇室的威风,戒备森严...

写了新日记

那个戳穿西方古典艺术皇帝新衣的小孩儿走了
1 月 2 日,英国作家、艺术评论家约翰·博格(John Berger)去世,享年90岁。 如果你关注了很多艺术有关的公众号,一定也看到了他们的纪念文章。 让艺术君用一句话来概括约翰·博格在西方艺术界的地位,可以说:凭借《观看之道》,他...

写了新日记

大都会为你讲述艺术的故事,以及这件有华盛顿的中国瓷器
大都会博物馆永远会给我们惊喜。 现在,大都会的网站上推出了一个“海尔布伦艺术史时间线”(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项目。它按照时间顺序,把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艺术品和相关的文章关联起来,借助馆藏,讲述艺术的故事...

写了新日记

她捏(虐)的不是猫,是自己……
《少女和一只猫》,路西安·弗洛伊德,布面油画,50.9 x 40.4 厘米,1947-1951,泰特美术馆,伦敦 Girl with a Kitten, Lucian Freud, Oil on Canvas, 50.9*40.4cm, 1947-1951, Tate Museum > 我会坐得特别近,然后盯着看,这让我们两...

写了新日记

哎,你看那个女人,她旁边有一只狗
这幅画叫《双肖像》(Double Portrait),可是狗才是主角,蒙眼女子只能算是配角。哦,这么说不准确。严格点说,那条狗、女子的两只手,还有她露出的下半张脸,是真正的主角,得到画家的垂青,一丝不苟地处理它们。 其次,从来没有见...

写了新日记

用画笔做魔杖,留下你的魂魄
百多年前,当照相术像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一样新鲜时,很多人就像我们现在畏惧AI一样,害怕那个会留下你的影像的大木头箱子。传说,那个箱子里面有个巫师,他用你几乎听不到的挥下魔杖——“除你魂魄!”你的三魂也飞出七窍,直上九霄...

写了新日记

把女儿画成这样,画家你是跟自己的孩子有仇吗?
这是一幅看上去让人不知所以、有些尴尬的画。 首先,尴尬来自于画面的主要透视构图。 在斑驳、赭绿的地板上,躺着一个半裸的小女孩,视角是从正上方看下去。在她旁边,有一盆垂蕾树(Zimmerlinde),在白色玻璃外的阳光照射下,主干部...

写了新日记

画家鲍勃·迪伦:我是一块滚石,我是一个小镇上的普通人
鲍勃·迪伦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听到这个消息,艺术君颇有些惊喜,因为诺奖还是挺有眼光。为什么呢?迪伦那首《My Back Pages》的歌词,艺术君实在是看不明白。 这首歌是迪伦从艺30周年音乐会的压轴曲目之一,一众摇滚老炮上台为他捧场...

写了新日记

如何养成我们自己的欣赏方式,避免被人洗脑?
上一篇有关《秋千》的文章,是“爱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个系列的主题,有人觉得生拉硬拽,有人认为恰如其分,无论如何,这都是艺术君自己欣赏艺术的方式和角度。当然,经典的艺术品的意义是不能穷尽的。时代变化,一件艺术品能被...

写了新日记

十八世纪的法国秋千有多么任“性”
上一篇讲到的《克利须那与侍女》,属于“爱欲三部曲”的第二部——“爱你没商量”。和基督教中受胎告知相关主题的作品一样,都是在讲信徒对于神那无条件的、神圣的爱。而神给自己子民的爱,同样是没得商量,不由分说。 今天介绍的作品...
<前页 1 2 3 4 5 ...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