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行云:事关《读库》(0906~1106)

作者:
马国兴
作品: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 (杂文 创作) 第3章 共3章
发表于:
《读库0900》《读库1000》《读库1200》
《读库0906》 人一生会三次和图画书相遇:幼儿时期,初为父母,年过半百。《读库》的读者自非幼儿,距半百尚早,都是即将或已经为人父母,必修的功课之一,便是为孩子选择读物。姬炤华的《图画书与儿童》,可谓适逢其时,他以“污点证人”的角度,揭示儿童读物“生产”的行业内幕,同时展现经典图画书多彩的艺术世界,让读者穿越纷繁的儿童读物市场,看出一些门道来。姬炤华认为,孩子的阅读,最重要的是丰富性,在此基础上,经由父母与孩子的讨论,将阅读变为思考和游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看来,即便为孩子挑选了优秀的图画书,父母也是不能放任其自读的。姬炤华此文,让我联想到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二人可谓殊途同归。更为可贵的是,姬炤华创办了扶犁绘本教育坊网站,与年轻父母即时互动,共同成长,善莫大焉。 李怀宇的《泛舟万古江河》,撷取许倬云先生的生活片段,引述其识见,或有可商榷之处,终是提供了别样的思路,值得留意。孙毅安的《老师》,人人生动鲜活,我读得亲切,印象最深的,是三十多年以后师生相见交流时,梅玉屏校长的茫然和孙毅安的错愕。苗炜辑录的《声音》,是每年最后一本《读库》的“固定动作”,选择的并非全是时人当年的言论,比如雅各布•布克哈特《历史讲稿》的这句话,读者对照“2009年的喧哗与骚动”,必有间离的体味: 我们会盲目地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每个人肩头都负载着另一个也是更沉重的责任:抚养自己长大,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懂得做真理和精神世界的奴隶无上光荣,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如果我们尚未意识到这种责任的话。【20100214】 《读库1000》 “好多时候就是一个缘分,赶上刘老师的讲座就赶上了,没有见到他的本尊,就看看现场文字记录。”远离京城,经由《读库1000》上的现场文字记录,走进邹容、黄永松、马宏杰、刘香成等人的心灵世界,也未尝不是一种缘分。从他们的言语中,可以探寻作品背后的故事,也可以想象其将来作品的模样,令人期待——比如邹容那个关于中越自卫反击战的选题,有“抗战纪”在前,我相信她能提供一个不同于“选择性、符号性的历史”的视角;比如马宏杰的“家底”系列,尤其是打渔人家、卖艺人家、采药人家等家庭的生活记录。当然,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读者需要耐心等待。 老六重做绝版好书的计划,是一个“又贱又疯又简单”的梦想,看得我心向往之,期盼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群体,以便早日成行。可以看出,老六的一些实践和设想,深受黄永松和汉声的影响,比如编辑驻厂监印,比如“做一本可以养老的书”,比如“大专栏作家”模式——老六从优秀的同业那里汲取前行的能量和思路,《读库》的读者有福了。 读友薛林荣说:“《读库》长势如此良好,长此以往,我非得准备一个专用书柜,用于收藏老六生产和推荐介绍的各类图书及周边产品。”还真是的,四年来,《读库》以及NB等衍生品已经出版不少了,等到“大家一起熬到老之将至”,定是蔚然可观的。说到NB,以前我一直舍不得在上面写字,现在想来,其实应该抄录些《读库》里的智言妙语的,比如《读库1000》里邹容的两段话: 戈叔亚曾断言:“中国还要吃日本人的亏,如果弱国不明白不反思自己的弱。”他认为当初中日的差距,今天并没有缩小。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对待老兵的态度,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 其实很多东西,你可以选择不铭记,我们可以通过个人选择来判断是要记住、关注,还是不记住、遗忘,或者不关注,但不能一点都不了解。只有先了解,才能用自己的一切来判断。我们最缺少的就是了解。 读友子轩在《<读库0900>随记》里提议并示范了索引工作,豆瓣读友随后将《读库》各辑中所涉图书、电影和音乐以豆列的方式整理出来,很有意义,深得我心。而检视一遍自己的《流水行云:事关<读库>(续)》,那些挑错的段落很容易让人分神,鉴于已开通了《读库》的维客空间,为避免影响读者注意力,此后我将把《读库》勘误明细调整到那里,以供重印时参考——《读库0601》已经加印了,相信以后每一本《读库》都会如此。希望读友到《读库》维客空间添加延伸阅读表和勘误表,共同完善《读库》的基本信息,以便大家快捷地查找到相关内容。【20100211】 《读库1001》 一百年之后,老课本依然不老,其文字清新自然,其编排匠心独具,一篇篇读下来,唇齿留香。由于是缩印版,读到后段,几番辨识之下,视力昏花矣——忽然记起老六有重做绝版好书的计划,而这民国老课本就是个不错的选题,值得开发。邓康延读解老课本,出入其间,情感的诗意抒发之外,时有洞见。且录几条: 被践踏者在信仰的驱动下,也可能成为践踏者。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好;理直气和,义正辞缓,有时更好。 不以黄金为最贵的时代,就是黄金时代。 审美,看似目之所见,实为心之所感。审美观何尝不是世界观? 悲悯之心,比丈夫气概更丈夫。 舒泥的《寻找游牧文明》,像一把利剑,一一挑落我先前那些单一化的认知,而游牧文明的渐行渐远,也使我唏嘘不已。杨葵的《我和我的作者们》,花边之外,不乏识见,让我探知了当年经手采购和销售的一些图书的前世,另,同为巨蟹座的我相信,经由此文,杨葵与安妮宝贝必定会和好如初,再续前缘。诸荣会的《深入东王府》,贵在坦述自己的认知转变历程,读来让人有代入感,亲切之余,惊心动魄于其梳理的史事。蓝桦的《摩尔小姐》,白描了看似古怪凶悍实则孤独善良的女房东,她的人生经历和感怀,让人咏而叹之。【20100228】 《读库1002》 “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是以有字癫、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郭嵩焘之友所言极是。自然,成就一番事业者倒并非全如曾国藩般生性笨拙,不过实实在在的笨功夫都是少不了的,比如仝冰雪在收藏和研究老照片方面的工作。“缘”由天定,“分”要人争,仝冰雪在得到叶景吕先生大半生的编年影像志之后,经由媒体和叶先生的后人建立联系,辗转各地追寻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其间少不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终成《一站一坐一生》。仝冰雪的探究,还原了一位严谨细致从容淡定的人物,及其身后变动不居的时代,让原来只是经济价值不菲的藏品,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若上天有灵,叶先生该是欣慰的。在我看来,相册那十二个空白的页码,其实写满了叶先生对自己“白寿”的期望,而1952年叶先生以黑纸剪影代替照片,虽是影像志的缺残,却凸显了其精气神,恰似偶得的妙笔。仝冰雪其实不必困惑,人各有志,我们学习叶先生,不一定非要留影纪年,取其精神可矣。 肖逢的“私人编年史”系列,是宏大历史下形象的注脚,其新篇《私人编年史:我的1998》锐气不减,对国企之弊的揭示与思考尤佳。北岛的《北京四中》是残酷的青春成长记,其中屈大同之父对学习的论述颇有见地。冯敬兰的《北大荒》,多角度记录时代的肖像,兼及有了足够阅历之后的反思,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关于“抓心的想念”的体悟,和对曾经的援手与呵护的感恩。【20100507】 《读库1003》 “我觉得聪明非常容易实现,但笨很难实现。好了,那我们就去做一些比较难的事情,谁让我们贱呢?就要做更难的挑战。”在《读库》三周年读者联谊会上,提及自己主编《读库》以来的体会,老六如是说,“我经常爱吹牛,炫耀我和一些名人的关系。说到兄弟的台湾朋友,几年前我会喜欢罗大佑、李宗盛、朱德庸这样的人,到现在,我可能更喜欢的是黄永松、谢英俊、舒诗伟,这几个人的聪明才智都是用个位数来计算的,不一样的是后者比前者更笨。” 在老六的词典里,“笨”、“贱”之类都是富含褒义的,黄永松、谢英俊、舒诗伟之笨,在于投身建设性工作,旦复旦兮——此岸的王博、周云蓬、姬炤华皆有这股劲儿,当然,还有扎西多杰。扎西多杰如今所从事的环境保护事业,虽然不像当初他追随索南达杰保护藏羚羊那般惊心动魄,却一样需要纯粹、坚定而强大的内心作支撑。阅毕刘鉴强的《可可西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扎西多杰的困惑和思考。联想到扎西多杰的母亲教子放鸟的举动(多么聪明的母亲啊),我认同他的观点,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就该以藏族文化为基础,而扎西多杰的追求不限于环境之美,更在人间的信任与社会的和谐,其境界之高也让我肃然起敬。无论是经由逻辑推理,抑或是经由宗教信仰,我真心希望扎西多杰走出了迷茫,如同中央党校靳薇教授所言,由“文化迷惘”到“文化自觉”,再到用自己大智大勇的行动重塑“文化自信”。 曾到厦门旅行,也曾选购“化剑为犁、铸福于民”的金门炮弹钢刀,使用后,感觉确实名不虚传,所以我对商华鸽在《金门今昔》里所言的“战争的荒唐与吊诡”有更深的感触,若他日赴金门观光,定当去太武山公墓祭拜。马伯庸在《德性》文末那“姑妄听之”的推演,或是其作文的出发点,以至于放着毕业论文不写,钻研这件“无聊的大事”,犹如单口相声般津津有味地娓娓道来——我猜想。抄两句话: 如果理论与事实不符,就修改事实。(斯大林) 换个角度想,曾经拥有却不能天长地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用梦想映衬现实,现实往往显得凋敝霉烂,因为梦想就像没有吃到口的葡萄,想象中总有说不尽的甘甜;而梦想真的成为现实,却也不见得妙不可言,甚至还可能如霞飞水逝般幻灭,那才反倒连念想都没有了。所以,消极一点看,成为过客或成为眷属,没有本质的区别,都说不上什么永恒。(王鹤)【20100702】 《读库1004》 “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激发个人的道德反省。别人讲的故事,不仅有助于我明朗自己面临的道德困境,也有助于我搞清楚自己的生存信念。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更激发个人的伦理感觉,它讲的都是绝然个人的生命故事,深入独特个人的生命奇想和深度情感,以富于创意的、刻下了个体感觉的深刻痕印的语言描述这些经历,一个人经历过这种语言事件以后,伦理感觉就会完全不同了。”刘小枫在《叙事与伦理》中的辨析,无疑是解读个体叙事之钥。《读库》刊发的民间述史之作,多具有类似的功能,比如《读库1004》里熊景明的《父亲的一生》。 熊景明对家族的生命经纬历来珍视,不仅鼓励表兄胡伯威记述《儿时“民国”》,而且自觉将家人的经历梳理成文,继《母亲和我》(载《读库0902》)之后,又成《父亲的一生》。这个举动,于她,自然是在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重拾被生活中的无常抹去的自我,于读者,却是一种慰藉与指引。在《父亲的一生》里,熊景明寓深沉的情感于平实的文字,以生活化的细节铺排,塑造了一个有血肉灵魂的知识分子形象,让人可亲可敬。阅毕,我印象最深的,乃是其家族在读书阅世上的承传。熊景明的曾祖父熊廷权主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书,但必须独立思考,对得到的知识重新估价,他说:“读书如酿酒,漉糟取精液。酒缸倘无糟,精液何由得?”熊景明的祖父如是教诲儿子:“政客只是一张嘴,中国的事就是因为政客太多办不好,你以后应该学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可以万事不求人。”熊景明的父亲熊蕴石对世事更为洞悉,其“认罪书”所录,足见思考的广博,而其党派之见又尤为深刻,“不管什么党都是少数人争权夺利”,“小党之进步与反动并非取决于他们的宗旨,而是看他们挂靠哪一个大党”…… 熊景明行文温婉朴实,却又不乏俏皮。对父亲买来并修好的小电扇,她如是评价:“昆明因为有上天赐予的空调,那时大家都没见过电风扇。小电扇主要具表演功能,尤其同学来家的时候。”回忆小朋友绘声绘色地转述大人那里听来的鬼故事,她如是评论:“通常,都是报告文学的形式,介乎经历与创作之间。”当然,也有一些段落让人会心一笑之余,少不了一声叹息。翻阅母亲的政治学习笔记,发现上面多为与母亲工作无关的讲话记录,她如是表述观感:“从头到尾,只有五个字是母亲自己的思想,本子是1953年昆明市建设局工会‘赠给积极筹组庆祝1953年元旦的熊蕴石同志’。调皮的母亲在人家正儿八经的毛笔题字下,写上‘苏尔端(她的芳名)揩油’。” “白淑湘把黑天鹅喻为京剧中的刀马旦,白天鹅喻为青衣,颇为贴切。黑天鹅妖艳、妩媚,气质上要有诱惑力,因此要练力度、耐力;而白天鹅奥杰塔又是截然不同的轻柔与美,要展示一种抒情的、柔和的内在功夫。”《中芭往事》采编丰富扎实,其中记述白淑湘对角色的分析,可谓古雪夫老师教导“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表现舞蹈”的实践,由此可以看出,白淑湘领衔中芭第一代“一红一白”,绝非偶然。《中芭往事》提及,“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天鹅湖》不仅是芭蕾的启蒙者,也是审美意识开放的启蒙者”——这个“意外”之功,让我联想到刘小枫的“记恋冬妮娅”,一样让人百味杂陈。 对我来说,《读库1004》里的其他文章,皆有可读之处,间有得益:萨苏的《京东奇案》说书似的叙述手法,周成林的《考工记》对文学青年的心理与举止的生动描绘,郝彬的《左派》引述娜奥米•克莱恩对企业意识形态的洞察,和乐的《官妓》以别样的角度观察名士之风、玄宗专情、元稹薛涛之交……【20100905】 《读库1005》 “这些画作正好是最为真实的时代证据,缺了它们不行,就不能对那些时代作定论,不能制作假想当中的判决书。”张家荣所言极是,《图画1958》里的那些画作,虽然可以相对独立于新民歌等文本,更形象更具表达性,但毕竟无法超越时代,于是在其艺术性之外,具备了标本的意义。(老六为编发那些画作,以七个印张四色印刷,占《读库1005》三分之一有余,成本投入之大,可谓空前矣!)张家荣对那些图画的编排次序和想法值得称道,其文字在背景资料汇集之外,也不乏识见,比如“新民歌运动不是一场文艺活动,而是一个政治运动”,比如“它们(壁画运动)只是一种多方综合参与的游戏而已,它们从内容到形式可能都不是参与每一方的真实意图”。 “生而无信仰不足为憾,但生而不识那些执著于按自己的信条去接近上帝之人,以致以为人人都和自己一般追求,就未尝不是一种严重的憾事了。”云也退此言,或可为刘鉴强的《卡瓦格博》作注解。和《可可西里》(载《读库1003》)中的扎西多杰一样,刘鉴强在《卡瓦格博》里记述的木梭,也有着自己的信仰和困惑,不时摇摆于修行与入世之间,真实可感。所幸的是,在“后记”里,刘鉴强提及木梭如今不再彷徨,笃定地将弘扬佛教与保护藏文化和谐推进,让人心生敬意。 2008年的某一天,鉴于郑州三联书店即将迎来二十岁生日,我向薛正强经理提议编一本纪念文集,得到其首肯后,我便着手收集资料。我将这本书拟名为《城市里的学堂——郑州三联书店二十年》,在我的计划里,此书图文并重,除收录如今主要店面图片,还应有二十年来历史老照片,配以文字说明,记述历史沿革;文章按作者身份,分别纳入“学者作家论三联”、“记者编辑记三联”、“读者网友说三联”、“三联店员看三联”等辑。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事不了了之。不过,这促使我翻阅曾经三联那五年的日记,重温书店的时光,并整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即其成果。我避开空洞地抒情,以大量的细节展现了书店的方方面面,以及从业者的五味生活。2010年是郑州三联书店创立二十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并祝福它以及其他传统人文书店在网络时代一路走好。【20101108】 《读库1006》 肖逢的《私人编年史:我的1966》,是其“1976”(载《读库0903》)、“1978” (载《读库0904》)、“1998”(载《读库1002》)私人编年史的前传,因果呼应,自成一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时代的民众在体制化后的表现:家庭出身非主流者,积极表现自己之时,比工农出身的更“左”更夸张;老师多选择“宁左勿右”,来保护自己以至追求上进;学生不时宣泄逆反心态,或在无冤无仇的老师被抓后讽言以对,或压抑真实心理赋予漂亮异性同学以难听的绰号。《票证歌》调侃配给制度下的票证现象,“给忘掉”的一票让人深思,如今,其他票证皆成收藏品,这一票依然“给忘掉”。肖逢提及,那时的英语课是以“Long Live Chairman Mao”开头,由此,我联想到齐天大在《妈妈的舌头》里的发问: 外国人根本不用的概念和语汇能称得上外语吗?有必要学吗?国外根本就没有“赤脚医生”,根本就不喊“万岁”,那么“BareFoot Doctor”和“Long Live Chairman Mao”到底是算中文还是外文,还是不伦不类的外文?那真是一种怪诞的语言现象,是语言史上的奇闻,是在中国整整延续了几年之久的奇观。 继《仓央嘉措圣歌七十首》(载《读库1002》)之后,龙冬续译庄晶藏文整理本其他五十四首,以其全貌拒斥今人的“伪作”。翻看龙冬的译作,无疑是一个去魅的经历,令人百般纠结。我以为,“误读”从来就是阅读的一部分,经典之作担得起读者多元的阐释,至于所谓的“伪作”,只要读者能从中汲取力量,似也不必过于较真——不是还有学者经过考证,说《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后人伪托岳飞之作吗?有心的读者自会寻本溯源,作出自己的判断。龙冬对“伪作”流行的判断,我深以为然,录于此:“那些所谓的冒名作品,都具有《读者》阅读特质,便于在这个时代流行。仓央嘉措真正的诗歌多数人并不欣赏,伪造的仓央嘉措诗歌,其实大都并无恶意,人们只是欣赏‘仓央嘉措’这个遥远神秘的意境符号而已。” 录两首被读者误认为仓央嘉措作品的诗词: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朱哲琴《信徒》歌词 你见 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 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 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扎西拉姆•多多《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20110204】 《读库1100》 年初赴北京出差,被老六抓了壮丁,审校《读库1100》部分稿件。我秉承“视之如寇仇”的精神,避免信任与预读,“不相信任何人;眼不见,心不读”,如履薄冰地完成了任务。与审校时相比,《读库1100》最终移出了部分稿子,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增补的三篇得以刊发,实属幸运。 《读库1100》从不同侧面描绘了纸质书的未来。我认同老六的观点,纸质书和电子书是电影和电视的关系,载体不同而已,就像雕版与活字只是技术手段的差异,后者不会完全取代前者,反而会促使纸质书更像纸质书。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会阅读电子书,不是用软件自动生成批量生产,而是一书一编更像电子书的那种。与此同时,我也会选择这样的纸质书:作者作品方面,如沈尧伊先生所说,作者对生活中的美保持敏感,作品有发自内心的感受,以及贯穿眼、心、脑的人类智慧;编辑方面,有与人分享好作品的欲望和热情,有做“画句号的书”的追求,有相应的“彻底的解决方案”,以时间换空间,致力于其生命力的长久。我一点也不担心纸质书的未来,因为对于这样的纸质书,首先我,我就不会放弃它。 企业界有句话,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编辑出版业,也如此。在编《读库》之外,老六还策划编辑了《青衣张火丁》、《童年与故乡》等图书,以及二十余种笔记书,“时间没有下限、成本没有上限”,其制作水准不断提升,让纸质读物具备了艺术品的品质,在网络时代拥有存在的尊严。老六痛感出版业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到位,以及岗位描述和职责描述的不明晰,从业者缺乏严格的职业技术的训练,导致诸多出版单位陷于流程不畅等低端问题,因此选择一个人编辑《读库》,并且摸索制定一系列的技术规范,转化为标准化程序。比如图书付印时,美术编辑、图片编辑必须去印厂监印。“据说,麦当劳、肯德基等企业,如果开一家连锁店,除了特许经营的众多内容外,还包括一本多达上百万字的书,里面对各个工作细节都做了详细说明。中国的媒体已经高速发展了若干年,遗憾的是,一直没有这样一本上百万字的书。”老六的编辑实践,以及他的编辑手记,在我看来,无疑会成为将来那本“上百万字的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0128】 《读库1101》 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第二课,谈及图片的筛选,老六认为,选择也是一种创作。他展示了任曙林的一幅摄影作品,空镜头里,钢丝上,一件女生短袖衬衣上搭着一条红领巾在晾晒。编辑之初,他有意将此定为压题图,随后又觉得太写意了,与整体风格不符,最终舍弃。他说,有时不用某张图片甚至比用它还难,关键是要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 次日,我赴798艺术区,在映画廊参观任曙林摄影展“八十年代中学生”。在摄影展上,我欣赏到了这幅摄于怀柔县喇叭沟门乡的作品,以及其他未收入《读库1101》之作。(后来,任曙林在微博上解释,当年他在广播学院学习拍纪录片,尝试将一些电影的手法运用到摄影中,所以作品里有一些无人的“空镜头”。)现场布置了学校桌椅,犹如课堂,一角放映着任曙林1982年拍摄的纪录片《夏日的回忆》,另一角展览着他当年的笔记等资料,穿行其间,恍如时光倒流。再看照片,晾晒的短袖衬衣上的花纹,游泳池边女生背上的勒痕,都触动心中最柔软的部位,让人想哭。在留言本上,我写下一句话:“岁月的手指点石成金。” 其后,《南方周末》(总第1424期)刊出专题《再见1980年代》,关注这个摄影展,记者姜弘在开头讲述的镜头外的故事,与任曙林的记忆,恰似现代版“罗生门”。1985年4月,王琳在北京171中学上高二,和同班一位男生早恋,那天放学后,教室里就剩下他们两人了,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忽然听到有人要来,两人慌忙分开,走进来的正是任曙林,他按下快门,捉住了这个瞬间。后来,王琳和照片上的男生早恋的事被老师发现,高三分班时,他们被拆开了;后来他们双双考入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再后来他们结了婚,又离了婚。王琳看展览后给前夫打了电话,前夫很忙,不能来看展览,她就把那张照片(见本辑第28页)传给了他。任曙林是在摄影展开幕式上,才知道自己二十六年前进门拍照前发生了这样的故事,他原本的记忆是这样的:“我进屋后,只能听见夕阳移动的声响,他们是那么专注地在看书写字,似乎别的什么都不存在。但我可以强烈感到波与场的存在,对方的每一次心思念头都是可以相互感觉到的。我觉得我是个不应该出现的第三者,拍下他们后,我悄悄地走了。” 转引《读库1101》诸文妙语: 艺术重要的是独特的感受,而非寻找共同的规律。(任曙林) 任何你失去的事物,价值自动倍增。(梅根•麦克劳琳) 社会表扬活着的顺服者,以及死去的叛逆者。(梅根•麦克劳琳)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马克•鲍尔莱因)【20110713】 《读库1102》 “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黔首黎庶,与强势者同样是构成历史的成分,且能补充官修史册的空隙。”戴明贤道出了民间个体叙事的价值,他的《物之物语》,以生活中的物件为支点撬动记忆,由物及人,展现亲友与自己的“一样生,百样活”,以及背后的时代。其行文平实又不乏雅致,字里行间凸显世事无常。虽说与物相关的人多半逝去,不如易碎的陶瓷经久,但他们的故事被有心者挽留于文字里,被更多的人认识,也算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阅读《物之物语》之后,父亲因病由博爱来郑州求医,在陪护期间,我问及家乡“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况。父亲说,当时家乡也饿死了不少人,而且,因“信阳事件”被免去地委书记一职的路宪文,下放地便是国营博爱农场。对于“困难”的成因,父亲的判断与戴明贤的分析大同小异,不过,父亲对于“把生粮按定量发给社员”的提法不以为然,因为即便如此,巧妇也难为无锅之炊,那时每家每户的金属器具都捐出去土法炼钢了。 “年华是这样的东西:稍纵即逝,无能为力。追忆不是重现,是再造,是幻想,是弥补,是掩盖。”熊菂的《在书中,我老了》,以书为网,打捞成长经历中的爱与痛。她坦露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也映照了一代人的精神生活,由此,读者体会到的,便不仅仅是一个人如蜕的青春记忆。 张家荣的《暗自揣度》,梳理金日成时代的朝鲜绘画,并比较与毛泽东时代绘画作品的异同。虽说金日成提出的“合乎”与“服务”的标准更实际一些,金日成时代的朝鲜绘画更典雅更细致,某些作品表现的细节与趣味在同时期中国作品里找不到,但总体来看,二者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而已。 杨义敏的《阅卷》和张鸣的《我的高考》,从阅卷者与应考者两个角度,展现恢复高考之初的种种。由杨文可知,虽说当年作文及评分标准问题很多,可阅卷老师还是认真的。如今怎样呢?梁卫星老师参加了2004年和2005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改作文卷时,他亲眼见到一个评卷老师四个小时判了八袋试卷,一个袋子三十份卷子,平均一分钟看一份作文,如果扣除取卷、三项评分、总和以及两个老师的签名时间,阅读的时间只有二十秒。他感叹:“作文卷等于是评书法。给分标准也不一,两头严中间松,老师又歧视农村学生,偏向城市学生。难怪高考很多时候凭的是运气,甚至和学习无关。只有靠烧香了。”张的文章,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当年恢复高考,其实只是恢复到“文革”前的状况去,二是宣布平反时那令人别扭的仪式与内容。由此,我联想到余虹在《命运七七》一文里对恢复高考制度的反思: 重要的不是“取消”和“恢复”这种具体的历史形式,而是“剥夺”和“恩赐”的权力机制。换句话说,由高考所指的受教育的自然权利是由某个绝对权力来定生死的,这乃是“七七级”这一历史事件最为隐秘的意义。一旦人的自然权利成为绝对权力的掌中之物,你的权利就是一个假象。人类的历史大多是权利被权力剥夺与恩赐的历史,这就是所谓的野蛮史。从根本上看,人类的文明史乃是摆脱野蛮的历史,即从根本上改变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的历史。可悲的是,这一历史的发生是如此的艰难。也许,命运的真正转机不在剥夺与恩赐轮回转换的瞬间,而在自然权利不被绝对权力任意剥夺和恩赐的时刻。这一时刻有赖于一种意识的觉醒,即不再沉迷于被剥夺的哀怨与被恩赐的庆幸,不再将剥夺看作不幸而将恩赐看作幸运(恩赐的庆幸往往掩盖着剥夺的不幸)。事实上,剥夺与恩赐都是同一命运的表现形式,而反省到自然权利的不可剥夺性与不可恩赐性才是改变命运的契机。为此,我们说只有当人们从对权力恩赐的感恩戴德中摆脱出来而时刻警惕权力对权利的剥夺时,只有当人们意识到维护自己的自然权利是自己的天然责任而不是等待权力的施舍与恩赐时,只有当人们找到了一种有效地确立与保护自然权利的现实方式而抛弃权力膜拜时,命运的转变才真正到来。【20110501】 《读库1103》 在首届编辑魔鬼训练营课堂上,老六透露,如今留用的稿件已能排到明年,但他不会一口气将今年的《读库》全部出完,逍遥自在,而是以两个月为周期匀速推出,在此期间,等待更好的稿子,以替换一般的。对于本辑来说,蔡春猪的两篇文章无疑属于等来的“更好的稿子”。 身为“第一读者团”成员,我校读了《读库1103》的三样。某夜,本想到十二点就收工,可《爸爸爱喜禾》让自己欲罢不能,阅毕,已是凌晨一点半。我兴犹未尽,给老六发去短信:“本辑应该附送纸巾。”其实没有那么夸张,只是作者以游戏文笔表述爱恨歌哭,十分新奇,触动了自己最柔软的部位。事事皆生活,蔡春猪举重若轻,信手拈来,注解父爱。回头再看,由于是微博的底子,文中间或有“昨天”、“最近”等语词,且某些段落失于散乱,流于油滑,近乎文字游戏。如此套路记录,久了,难免让人疏离。所幸,他是清醒的:“我每天都想说说喜禾的事,但并不是每天都有事可说,而且,我任务艰巨,还要说的好笑。伏尔泰说,当你无话可说时,你再说的话就很拙劣。大部分早先以幽默智慧知性著称的知名微博,最后都陷入到这种窘境之中。有时看到他们生憋出来的话,就像看到自己的姐姐裤链没拉,尴尬,又不好意思提醒。我不要这样。” “表面上看,这似乎依赖每个人的自觉,但背后都是严格的法律。”《大旅行》转引李导的话,在我看来,彰显了日本那块“女性专用车厢”标牌的魔力之源。“如果说预言中国的开放会让它更靠近西方是天真的,那么否认更多微妙变化带来的力量也许一样天真。”诚哉斯言。日日拱卒,人人求进,其利断金,《“发展中国家”时代》对欧逸文的判断作了明确而生动的回应。除了殡仪馆电子炮的前世与定性郭沫若为“两栖动物”的高人,对于肖逢的《武斗》,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大辩论”的风格,它不仅是武斗的一个起因,也是如今某些国人思维与言行模式的源头。魏邦良的《嘉孺子而哀妇人》,梳理周作人的著译文字,提炼其“爱儿童悯妇女”的价值观,母亲是国民素质培育的关键一环、读书当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种硬性读物入手等论断,均值得留意。【20110712】 《读库1104》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是主语重要,还是谓语重要?这可能是体现一篇文章的价值,也是体现一个编辑的眼光的核心所在。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编者和读者在乎是谁做的,超过了关注他做了什么。”过眼海峡那边无名行动者的小革命,忽然想起老六的判断,显然,《小革命》是淡化主语凸显谓语之作。用三分之二的篇幅编发这一系列文章,以及《读库1103》里的《“发展中国家”时代》,他的本意,或在提供一面镜子,以观照我们身处的此地此时。说实在话,此文并不好读,不时出现的“大条”、“替代役男”、“国际人球”等陌生词语,常常让人走神,而主人公所从事的工作,又多在我的兴趣与视野之外,需要一点小耐心。经由《中国时报》调查采访室成员的导引,结识诸多台湾之光,不禁感叹:黄永松、谢英俊、舒诗伟、任祥等建设者的出现并非偶然,他们也绝不孤单。 这一系列文章给人的启示是多元的,媒体从业者可由其编采创意中获益,而每一位读者不妨取其精神,起而行之,在生活中推进各具特色的小革命。无疑,每一个人都是自然及社会的接口,自身的积极努力必会促使自然及社会生态的提升,谁也不要看轻了自己。《小革命》各项元素中,“教战守则”最值得珍视,有方法更有理念,全方位指导实践者。转引两条: 服务是一种学习,不该用来满足个人光荣感,或者存有优越感,国际志工必须去除“爱心光环”,自以为义只会造成慈善暴力。 不要自以为助人脱贫就是救世主,经济弱势家庭需要的不是施舍与同情,陷入贫穷往往是社会排斥所造成,包括就业、文化等多层面排斥,协助脱贫过程,看见社会不公与贫富不均,也看到社会包容的未来。【20110918】 《读库1105》 有一个忘年交,他从十八岁到三十二岁,在西藏从军十四年。某次聚会,四十五岁的他感叹道:“谁要说西藏不好我跟谁急,可要是现在谁再让我去那儿,说什么我也不会去了!”这种复杂的情感,就是所谓的情结吧。同样的,对于千百万三线人来说,那片土地那段岁月已成为生命的印记,其中的是非得失爱恨焉能理得清? 虽不至于将“三线”理解为“三八线”之误,但我对其所知甚少,看过的《金婚》等影视作品只是一笔带过。《三线人》阅读之初,不禁想到刘勃的话:“专制与恐怖,往往互为因果。专制统治者热衷于制造恐怖,而缺乏安全的恐慌,自然也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土壤。”不过,理性地分析,战争的全面爆发在当时并非不可能,不能以后来的情势倒推三线决策的荒谬。然而,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命运就此改变。罗尘笔下的三线人,让我不觉陌生,他们的精气神,和父辈无疑是相通的。回望往事,他们多无悔于当初的选择,这是其生活的支点与情感的寄托,是后半生的手杖,我们不必去夺走扔掉。 树眼的《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也让我分外亲切,其间分明有自己的影子。那时乡村的文化娱乐生活里,看戏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小时候常常跟着大人看戏,怀邦、豫剧之类,饥不择食。某次演出,不知何故发生了观众踩踏事故,事后据说挤落的鞋子都捡了好几筐。一天,看完豫剧《穆桂英挂帅》,深深地为宋朝这位巾帼英雄所吸引,当即对母亲发表观感:我长大要找穆桂英当老婆!很明显,我就是看个热闹而已。树眼此文,以看戏为切入点,以曲牌名统领各阶段,记述少年的精神生活,尽显阅尽世事的感触,以及对韶光流逝感到悲悯时的一种怀念,令人慨叹不已。 转引《读库1105》几段文字: 小学关乎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小学提供的是文明的底线教育,它绝不是今天升学流水线上一道工序、一个环节,而是有自身独立的价值,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重要的是人格的熏陶与训练,是全方位的人的教育,是精神成人的起点,和大学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许多人所受的教育可能就是小学,不一定有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但他在一所健全的小学所获得的滋养,足以在精神上支撑他的一生。(傅国涌) 几百年以来,婚姻对象的选择主要是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无论是贵族还是市民都不例外:婚配双方性格如能相合最好不过,但主要考虑的还是巩固江山、结盟、保有或增加财产、通过生儿育女巩固现有的和子孙的家族地位。男女之间的情感,如爱慕之意和爱情,无人过问,有时甚至被视为有害的。(寇杜拉•比绍夫) 独立思考的基础本来就是个人化的“我”,不是“我们”,一个个只接受第二手印象的心灵才组成了“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感受的能力——一号召就合唱,一示意就鼓掌,一鼓动就爱,一不足就恨,一刺激就夸张,容易交出自我,容易接受蛊惑,轻易交出权利,轻易得出结论。(柴静)【20111127】 《读库1106》 显而易见,在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一些乡村走得比城市更远。当然,由于乡村政治的惯性与宗族势力的影响,不少乡村的民主实践难免坎坷,投票选举流于形式,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付之阙如,往往陷于简单的循环。这就需要外界给予切实的指导了。寇延丁的《学开会》,记录了源自西方的议事规则经由各方人士的努力,结合现实情况,在中国乡村生根开花的历程。其间数次讨论值得珍视,可谓议事规则的具体体现。不完美的“盗火者”袁天鹏真实可感,他与这个团队推行着大陆版的小革命,令人充满敬意。 徐百柯的《教授们》,与其《校长们》(载《读库0704》)一脉相承,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撷取人物言行闪光的瞬间,呈现其性情、识见与气节,让读者不由得有今昔之叹。谭夏阳的《漫邮记:园林之美》,继《漫邮记:古典之美》(载《读库1006》)、《漫邮记:金花绽放》(载《读库1104》)之后,聚焦中国古典园林题材的邮品,园林的古典之美,邮品的方寸之妙,邮品审批、设计、印制、发行的逸闻趣事,作者均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堪称优秀的艺术导游,让人有不少门道之得。苗炜辑录的《声音》,众声喧哗,我更偏爱贴近当下又超越时代的先哲话语,转引几条: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康德) 人民极少使用思想自由这项权利,所以他们把言论自由作为补偿。(索伦•克尔凯郭尔) 一个只乞求他的政府维持秩序的人,在心灵深处已经是一个奴隶。(托克维尔) 在中国,既然一切人民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大家一样是卑微的,因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必然不大。大家既然没有荣誉心,人与人之间又没有一种个人的权利,自贬自抑的意识便极其通行,这种意识又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黑格尔)【20111220】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马国兴,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上一章  |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