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蛙声
分享人:【老蒋】
整理人:【老蒋】
十年前,第一次去大山里参与扶贫助学活动的时候,自带帐篷,在当地小学的篮球场扎营,旁边有溪流和一块不大的水田。山里的晴朗夜空,月明星稀,蛙声此起彼伏,宛若天籁。枕着蛙声数星星,我就这样进入梦乡。现在那地方已经被填平,盖了房,那儿再也没有了这样的蛙声。
蛙类,在动物分类上,属于两栖纲/无尾目,也可以叫蛙形目,据《浙江动物志》记载,我国蛙类有7科23属约160多种,浙江产6科10属36种。不同的资料,数量记载可能不同,而且每年会有新的种类发现,所以仅供参考而已。
和植物相比,和其他动物相比,蛙的种类不算多,但是蛙类多在夜间活动,白天不易看到,而且不少种类分布区域狭窄,所以要调查清楚并不容易。
蛙类对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对人类的益处,我想不用多说,大家可以自己从网上找找,相关资料容易找到。
但是这些年来,蛙的种类和数量衰退是很明显的,有些种类已经到了极其濒危的程度,虽然具体数据我拿不出来。
最主要原因有两条:
首要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
蛙类作为两栖动物,肺不发达,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蝌蚪也必须生活在水中,所以它们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水。有的蛙种,生活于池塘、水田、沼泽等静态水域;有的蛙种,生活于山区湍急的溪流中;还有的蛙种,会上树,喜欢藏在树洞里。不管什么蛙,都离不开水。所以它们生活的环境,必定不会离水太远。
可是,这些年来,蛙蛙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建设征用,比如很多地方搞的工业园区、商品住宅开发,导致湿地消失......鸟儿们还有一定迁徙能力,这个山头开矿炸平了,可以逃到对岸的另一个山头重新筑巢。可是蛙蛙们没有这种能力,活动区域不大,迁徙能力很弱。一旦湿地被填平,它们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全完蛋。
还有污染,来源复杂,主要是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生活污水......,,湿地虽然还在,但水质和土壤已不适合蛙蛙们生存。湿地缩减和污染,是栖息地破坏的两类主要表现。蛙蛙们处境艰危的原因还不止于此。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人为捕杀,成为人们的餐桌“野味”。很多地方的农家乐,都把野生蛙类作为招牌菜。农贸市场也常看见有卖的。捕杀强度远远超过蛙儿们的繁衍能力,这样的掠夺性捕杀,资源怎么能不衰退以至枯竭?
如果我们还珍惜自己的家园,那么,我希望更多的人们加入抵制野味的队列中。没有消费就没有杀戮,也许你无力制止开发商,你保不住一块被毁的湿地,但你可以管好自己的嘴巴,你可以从自己做起,并影响你周边的人们。鸡鸭蛋奶足够我们营养所需,我们不必吃野味补营养,更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
以上都是蛙类的一些相关背景。接下去介绍一些具体蛙类,配上图,都是我自己拍的。
上周天气预报说周末有大雨降温,抢在冷空气到达前,我独自夜游,周五晚上去找蛙。气温还没下降,雨已经开始下了,所以是冒雨夜游。
当晚收获还不错,见到8种蛙、一条蛇、一只刺猬。蛇和刺猬另说,只讲蛙吧。
1 斑腿树蛙,指和趾尖端有吸盘,会上树:
后来雨越下越大,路面湿了,它就跑到大路上了。这种情况,很容易成为轮下冤魂。
2 金线侧褶蛙,喜欢生活在池塘和水田附近,体型较大,常成为人们盘中餐。这是大型蛙类的不幸:
3 阔褶蛙:
侧褶特别宽厚,容易辨认(侧褶,指背部和侧面的那条分界线)
4 泽蛙,就是没有侧褶的,保护色非常巧妙地和环境融为一体,不动难以发现。泽蛙的正中线,有的个体有,有的个体无。这儿两只,前一只有,后一只无:
泽蛙在水田较多,鸣声响亮。个体较小,不大有人吃它,所以它们暂时还算安全,只是施用农药对它们影响较大。
5 镇海林蛙 这种蛙生活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平原少见。行动敏捷,肤色多变,这一个比较鲜艳,也有灰白色、暗棕色等其他颜色的个体,随季节不同会变色:
6 小弧斑姬蛙 体型三角状 个儿很小,五角硬币那么点大:
7 饰纹姬蛙,和上一种是近亲,同科同属,大小差不多,只是背部斑纹不一样:
8 大家很熟悉了,癞哈蟆,正规名称是大蟾蜍中华亚种,简称中华大蟾蜍:
再补充几种以前拍的蛙蛙。
9 淡肩角蟾 锄足蟾科的,只生活于山区,上海看不到:
10 棘胸蛙 也是山区蛙类,体型较大,被捕捉情况非常严重,二十年前还是常见蛙,现在找它不容易,非常稀少了。去乡村餐馆,号称“石鸡”的,就是它:
11 华南湍蛙 只生活于山溪急流中,指尖和趾尖有吸盘,可避免被急流冲走,这是一种适应性演化:
12 弹琴蛙 鸣声特殊,犹如弹琴,故名:
13 中国雨蛙 也会上树,是我见到过的最美丽的蛙儿了:
14 大绿蛙 生活于山区溪流边:
15 花臭蛙:
16 虎纹蛙 常被人捕食,资源接近衰竭:
17 黑斑侧褶蛙 农田常见,上海也有:
18 沼蛙 或叫沼水蛙,华南常见,浙江南部也有,沪杭一带不产:
..............................................【完】........................................
编辑:云海
整理人:【老蒋】
十年前,第一次去大山里参与扶贫助学活动的时候,自带帐篷,在当地小学的篮球场扎营,旁边有溪流和一块不大的水田。山里的晴朗夜空,月明星稀,蛙声此起彼伏,宛若天籁。枕着蛙声数星星,我就这样进入梦乡。现在那地方已经被填平,盖了房,那儿再也没有了这样的蛙声。
蛙类,在动物分类上,属于两栖纲/无尾目,也可以叫蛙形目,据《浙江动物志》记载,我国蛙类有7科23属约160多种,浙江产6科10属36种。不同的资料,数量记载可能不同,而且每年会有新的种类发现,所以仅供参考而已。
和植物相比,和其他动物相比,蛙的种类不算多,但是蛙类多在夜间活动,白天不易看到,而且不少种类分布区域狭窄,所以要调查清楚并不容易。
蛙类对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对人类的益处,我想不用多说,大家可以自己从网上找找,相关资料容易找到。
但是这些年来,蛙的种类和数量衰退是很明显的,有些种类已经到了极其濒危的程度,虽然具体数据我拿不出来。
最主要原因有两条:
首要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
蛙类作为两栖动物,肺不发达,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蝌蚪也必须生活在水中,所以它们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水。有的蛙种,生活于池塘、水田、沼泽等静态水域;有的蛙种,生活于山区湍急的溪流中;还有的蛙种,会上树,喜欢藏在树洞里。不管什么蛙,都离不开水。所以它们生活的环境,必定不会离水太远。
可是,这些年来,蛙蛙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建设征用,比如很多地方搞的工业园区、商品住宅开发,导致湿地消失......鸟儿们还有一定迁徙能力,这个山头开矿炸平了,可以逃到对岸的另一个山头重新筑巢。可是蛙蛙们没有这种能力,活动区域不大,迁徙能力很弱。一旦湿地被填平,它们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全完蛋。
还有污染,来源复杂,主要是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生活污水......,,湿地虽然还在,但水质和土壤已不适合蛙蛙们生存。湿地缩减和污染,是栖息地破坏的两类主要表现。蛙蛙们处境艰危的原因还不止于此。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人为捕杀,成为人们的餐桌“野味”。很多地方的农家乐,都把野生蛙类作为招牌菜。农贸市场也常看见有卖的。捕杀强度远远超过蛙儿们的繁衍能力,这样的掠夺性捕杀,资源怎么能不衰退以至枯竭?
如果我们还珍惜自己的家园,那么,我希望更多的人们加入抵制野味的队列中。没有消费就没有杀戮,也许你无力制止开发商,你保不住一块被毁的湿地,但你可以管好自己的嘴巴,你可以从自己做起,并影响你周边的人们。鸡鸭蛋奶足够我们营养所需,我们不必吃野味补营养,更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
以上都是蛙类的一些相关背景。接下去介绍一些具体蛙类,配上图,都是我自己拍的。
上周天气预报说周末有大雨降温,抢在冷空气到达前,我独自夜游,周五晚上去找蛙。气温还没下降,雨已经开始下了,所以是冒雨夜游。
当晚收获还不错,见到8种蛙、一条蛇、一只刺猬。蛇和刺猬另说,只讲蛙吧。
1 斑腿树蛙,指和趾尖端有吸盘,会上树:
![]() |
![]() |
![]() |
后来雨越下越大,路面湿了,它就跑到大路上了。这种情况,很容易成为轮下冤魂。
2 金线侧褶蛙,喜欢生活在池塘和水田附近,体型较大,常成为人们盘中餐。这是大型蛙类的不幸:
![]() |
3 阔褶蛙:
![]() |
![]() |
侧褶特别宽厚,容易辨认(侧褶,指背部和侧面的那条分界线)
![]() |
4 泽蛙,就是没有侧褶的,保护色非常巧妙地和环境融为一体,不动难以发现。泽蛙的正中线,有的个体有,有的个体无。这儿两只,前一只有,后一只无:
![]() |
![]() |
泽蛙在水田较多,鸣声响亮。个体较小,不大有人吃它,所以它们暂时还算安全,只是施用农药对它们影响较大。
5 镇海林蛙 这种蛙生活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平原少见。行动敏捷,肤色多变,这一个比较鲜艳,也有灰白色、暗棕色等其他颜色的个体,随季节不同会变色:
![]() |
6 小弧斑姬蛙 体型三角状 个儿很小,五角硬币那么点大:
![]() |
7 饰纹姬蛙,和上一种是近亲,同科同属,大小差不多,只是背部斑纹不一样:
![]() |
![]() |
8 大家很熟悉了,癞哈蟆,正规名称是大蟾蜍中华亚种,简称中华大蟾蜍:
![]() |
再补充几种以前拍的蛙蛙。
9 淡肩角蟾 锄足蟾科的,只生活于山区,上海看不到:
![]() |
![]() |
![]() |
10 棘胸蛙 也是山区蛙类,体型较大,被捕捉情况非常严重,二十年前还是常见蛙,现在找它不容易,非常稀少了。去乡村餐馆,号称“石鸡”的,就是它:
![]() |
11 华南湍蛙 只生活于山溪急流中,指尖和趾尖有吸盘,可避免被急流冲走,这是一种适应性演化:
![]() |
12 弹琴蛙 鸣声特殊,犹如弹琴,故名:
![]() |
13 中国雨蛙 也会上树,是我见到过的最美丽的蛙儿了:
![]() |
![]() |
14 大绿蛙 生活于山区溪流边:
![]() |
15 花臭蛙:
![]() |
16 虎纹蛙 常被人捕食,资源接近衰竭:
![]() |
17 黑斑侧褶蛙 农田常见,上海也有:
![]() |
18 沼蛙 或叫沼水蛙,华南常见,浙江南部也有,沪杭一带不产:
![]() |
..............................................【完】........................................
编辑:云海
送朵花~~~ \*/
经常在菜市场见到。。。阿弥陀佛我也吃过。。。
怎么拍的呢,走过去不都立刻跑掉了吗?而且晚上光线还那么差。
同上疑问,这个走过去,不就跑掉了。怎么拍照的呢?稀奇中~~~~~
晚上灯光一照,青蛙看到灯光就不动了~
网上说,习惯了黑暗,突然有光,会暂时失明,就不敢动了,
小时候经常这样捉青蛙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