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错的2014心得分享
分享人:【空错】
整理人:【莉莲】
我不擅长表达,讲2014年收获的两个想法吧。
第一件事起源于看到年高的婚纱照:
大家注意到没,兔子是一位很随意的摄影师。她给人拍照没有固定的场景,车开到哪里就拍到哪里,只要风景好。
因为年高,我想到了以前的一个老朋友,他是兔子的爱人——亚哈。他在郊区租了个院子,种有百棵果树。一个周末,我去他家的院子玩。躺在吊床上,抬头看着上面红透的李子,再看看他沾满泥的布鞋和一个老旧手机,我突然想到一个道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快乐的。
我们不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能什么都想要。所谓自由,就是一种取舍。要取得某个东西,必须先舍弃某些东西。这是我当时最深的感受,说明了取舍的重要性。
之后我们谈到了附近哪里好玩。我是有孩子的叔叔,所以亚哈推荐了一个适合孩子玩的地方,顺便说了句附近的一条路风景挺不错的。我当时所做的就是去看看这条路,反正顺路吧。果然,那天的光线很好,我对路的认识有所改变。
接下来,我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这些照片发到微博上,有一些朋友说很漂亮。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因为我的思维有了改变。
我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路很美,而有些路不美?
我突然觉得,路的美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时间来养成。没有足够的时间,就没有参天的大树,也就没有美好的路。那些宽阔的大马路、平缓的高速路,论风景,远不如那些一车道、两车道的乡道、村道。
因此我发现一个可能的结论:效率和美也许总是在做对。过于追求效率的东西,往往不是很美。就像做科研,如果为了基金项目或发表SCI为目的,科学会变得枯燥,失去它的本质——探索、迷茫的美。
因为我提了个问题——效率和美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关系,所以我要在实践中去发现更多例子。接下来,我就有了路的视角。我不断地去积累关于路的影像。
有些路,是我事先在谷歌上备选,在合适的时间去寻找的,有时候去多次才能拍到理想的路。有时候,我发现自己陷入了寻找路而去拍路的困境,而这是不应该的。
比如秋天的时候,我突然想做一件事,就是看一些近郊的土路。为什么做这件事?因为北京正在快速膨胀,很多近郊的土路,都变成了水泥、沥青路。我想如果再去积累,也许会有更多照片。
但我反问自己:就这样重复下去吗?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对待这些路。
如果我要提高我的境界,我必须要对路有更完整和系统的认识。如果不能在理论基础上提高,就会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我想找关于路这方面的书和资料,却发现很少有人关注......也许这本来就不值得赋予太多意义。
我想分享下几周前我听到的一句话:探险,不是你第一个征服了某座山峰,不是你第一个跨过了某个海洋,而是你做了平时做不到的事情,到达了你平时到不了的地方,然后再回到生活中来,让生活更加有意义。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我拍路,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个结果和形式,而是为了在思想上突破自己。突破自己一直引导着我的方向......
这是一个昌平的寺庙,周围已经夷为平地,但这个寺庙和树存活了下来。多少年后,它们就是这个村存在过的见证。
存在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有生之年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刷微博、上豆瓣是一种存在感的体现。但我们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可能会一辈子引导我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方面想多了会得病,就像你要思考宇宙之外是什么的事。
在古代,交通不便,旅客在迁移时百无聊赖,这个时候,他们必然会欣赏路边的风景。到了现代,我们反而忽视了这些风景,因为我们太忙,太急于抵达终点了。这时,如果我们慢下来,沿途的路就是不断变幻的风景。
我现在和以前不同,就是做任何事,不要强求结果,要关注过程。过程中,哪怕只有一两处让我眼前一亮的启发或感动,我都会觉得这趟旅行挺值得的。旅行中,每一帧都是大片,那也是短暂的。住在每一帧都是大片的环境里1个月,也会心生倦意。
北京的路,以及种种联系到的事情让我明白:我们追求目标,不应该只是追求目标,而是在追求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自己。这是我的一点感想......
这件事的其他道理:
1.这件事起源于好奇。我对亚哈一句话的好奇改变了我的某些想法。
2.行动。不要说自己没有收获,而是你付出的不够多。要收获,只能靠行动力。
3.发现一个伟大的论题是前提,但只是前提。就像魏格纳和达尔文,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去探索验证这个伟大的论题,用行动去回答。
再说说第二点,摄影吧。
以前我觉得摄影是技术,但现在发现不是。
摄影的前提是:你热爱什么?你只有拍你热爱的东西才能拍好。不然最多算是摄影的练习。
关于摄影,我不是专家,我只是觉得自己有点开始知道摄影到底是什么了。摄影就是写作,和任何创造一样。摄影是一种强烈的观看方式。
摄影最关键的是按下快门之前的心理过程。摄影作品好看的标准是——它能完全反映你想表达的情感吗?我的感悟过程是:
1.问自己,我心动的是什么?要用词语表达出来。
2.选择表达要素,舍弃与之无关的要素。
3.构图,让画面平衡。
4.选择光线。
5.后期按照你的理解对画面进行调整。
就说这张吧:
1.我想表达——从高速上看朦胧的北京城。因为高速路代表了效率和快速,高楼代表了一个在膨胀的城市化。
我开车的时候关注有无这样的场景,在西三旗附近看到一座天桥可能合适。
选择合适的时间,主要考虑光线。早晨有雾天气好的时候自然好,但我起不来。我没有刻意做这件事。那就顺路吧,如果光线合适就可以试一试。
2.这个地方有加油站,对于我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很关键,要去掉。最左边的信号塔实在减不了,减去的话,路上车辆不够多了。还有,横过来的天线实在没办法......
3.画面平衡与否,这要看当时的车辆是否分布均匀。
4.天桥上可以朝北也可以朝南,逆光可以展现强烈的情感。这里我想表达的不是汽车和高楼的细节,而是它们之间的影调。
5.后期加重了影调对比。
不论这张照片是否成功,我尝试在拍摄时加入自己的控制。加入自己的控制和思考——这是最关键的。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是你要热爱你拍的东西。
我对这条路不是那么热爱,所以我只能从形式上做个解析。
这张是我爬黄草梁的路边看到的一景,很多人经过这里,也有人被这棵树吸引,但他们的视角不够低,很遗憾。因为我热爱山,所以我会尽力突出山的形态。这就是热爱与不热爱的不同:
摄影最终要表达感情,就像说话,你要表达某种感悟,或者知识。现在大多数照片缺少感情,缺少意境。当然不是每张照片都需要感情,摄影需要练习,我们需要通过摄影完善技术。
这张照片就非常有意境(这是别人拍的。)
那么多人拍颐和园,怎么才能拍出意境呢?这个人我觉得做到了......
我自己拍照也才是刚入门,误导之处请见谅。摄影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摄影中最需要改变的习惯是“看到什么马上就拍”的习惯。不要习惯性地看到就拍,这样你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但人最难的就是改变习惯。你花一年培养的习惯,也许就要花一年用新习惯替换旧习惯。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它会不断重来......所以,从小习惯做起吧。
【答疑】
【空错】:你想给大家看什么?是阳光下的树尖尖,还是这片林子。
【莉莲】:这柏树叶子上的露珠 。
【空错】:露珠在阳光下晶莹的感觉。那你为什么不突出露珠呢?阳光不一定要拍摄在画面里,因为露珠本身可以说明阳光。如下这种构图+叶尖尖上的小虫子就可以了。
你没有细问自己喜欢什么,就不可能做好减法。
【云海】:我这个呢?想拍夕阳的柔美。
【空错】:对。你要再等等,夕阳再柔和一点。前景看你的喜好。画面左上方太空了。
空错blog:http://www.kongcuo.com/
微博:http://weibo.com/kongcuo
北京的路豆瓣相册链接: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34375038/
编辑:【云海】
整理人:【莉莲】
我不擅长表达,讲2014年收获的两个想法吧。
第一件事起源于看到年高的婚纱照:
![]() |
大家注意到没,兔子是一位很随意的摄影师。她给人拍照没有固定的场景,车开到哪里就拍到哪里,只要风景好。
因为年高,我想到了以前的一个老朋友,他是兔子的爱人——亚哈。他在郊区租了个院子,种有百棵果树。一个周末,我去他家的院子玩。躺在吊床上,抬头看着上面红透的李子,再看看他沾满泥的布鞋和一个老旧手机,我突然想到一个道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快乐的。
我们不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能什么都想要。所谓自由,就是一种取舍。要取得某个东西,必须先舍弃某些东西。这是我当时最深的感受,说明了取舍的重要性。
之后我们谈到了附近哪里好玩。我是有孩子的叔叔,所以亚哈推荐了一个适合孩子玩的地方,顺便说了句附近的一条路风景挺不错的。我当时所做的就是去看看这条路,反正顺路吧。果然,那天的光线很好,我对路的认识有所改变。
![]() |
![]() |
接下来,我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这些照片发到微博上,有一些朋友说很漂亮。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因为我的思维有了改变。
我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路很美,而有些路不美?
我突然觉得,路的美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时间来养成。没有足够的时间,就没有参天的大树,也就没有美好的路。那些宽阔的大马路、平缓的高速路,论风景,远不如那些一车道、两车道的乡道、村道。
因此我发现一个可能的结论:效率和美也许总是在做对。过于追求效率的东西,往往不是很美。就像做科研,如果为了基金项目或发表SCI为目的,科学会变得枯燥,失去它的本质——探索、迷茫的美。
因为我提了个问题——效率和美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关系,所以我要在实践中去发现更多例子。接下来,我就有了路的视角。我不断地去积累关于路的影像。
有些路,是我事先在谷歌上备选,在合适的时间去寻找的,有时候去多次才能拍到理想的路。有时候,我发现自己陷入了寻找路而去拍路的困境,而这是不应该的。
比如秋天的时候,我突然想做一件事,就是看一些近郊的土路。为什么做这件事?因为北京正在快速膨胀,很多近郊的土路,都变成了水泥、沥青路。我想如果再去积累,也许会有更多照片。
但我反问自己:就这样重复下去吗?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对待这些路。
如果我要提高我的境界,我必须要对路有更完整和系统的认识。如果不能在理论基础上提高,就会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我想找关于路这方面的书和资料,却发现很少有人关注......也许这本来就不值得赋予太多意义。
我想分享下几周前我听到的一句话:探险,不是你第一个征服了某座山峰,不是你第一个跨过了某个海洋,而是你做了平时做不到的事情,到达了你平时到不了的地方,然后再回到生活中来,让生活更加有意义。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我拍路,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个结果和形式,而是为了在思想上突破自己。突破自己一直引导着我的方向......
这是一个昌平的寺庙,周围已经夷为平地,但这个寺庙和树存活了下来。多少年后,它们就是这个村存在过的见证。
![]() |
存在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有生之年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刷微博、上豆瓣是一种存在感的体现。但我们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可能会一辈子引导我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方面想多了会得病,就像你要思考宇宙之外是什么的事。
在古代,交通不便,旅客在迁移时百无聊赖,这个时候,他们必然会欣赏路边的风景。到了现代,我们反而忽视了这些风景,因为我们太忙,太急于抵达终点了。这时,如果我们慢下来,沿途的路就是不断变幻的风景。
我现在和以前不同,就是做任何事,不要强求结果,要关注过程。过程中,哪怕只有一两处让我眼前一亮的启发或感动,我都会觉得这趟旅行挺值得的。旅行中,每一帧都是大片,那也是短暂的。住在每一帧都是大片的环境里1个月,也会心生倦意。
北京的路,以及种种联系到的事情让我明白:我们追求目标,不应该只是追求目标,而是在追求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自己。这是我的一点感想......
这件事的其他道理:
1.这件事起源于好奇。我对亚哈一句话的好奇改变了我的某些想法。
2.行动。不要说自己没有收获,而是你付出的不够多。要收获,只能靠行动力。
3.发现一个伟大的论题是前提,但只是前提。就像魏格纳和达尔文,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去探索验证这个伟大的论题,用行动去回答。
再说说第二点,摄影吧。
以前我觉得摄影是技术,但现在发现不是。
摄影的前提是:你热爱什么?你只有拍你热爱的东西才能拍好。不然最多算是摄影的练习。
关于摄影,我不是专家,我只是觉得自己有点开始知道摄影到底是什么了。摄影就是写作,和任何创造一样。摄影是一种强烈的观看方式。
摄影最关键的是按下快门之前的心理过程。摄影作品好看的标准是——它能完全反映你想表达的情感吗?我的感悟过程是:
1.问自己,我心动的是什么?要用词语表达出来。
2.选择表达要素,舍弃与之无关的要素。
3.构图,让画面平衡。
4.选择光线。
5.后期按照你的理解对画面进行调整。
就说这张吧:
![]() |
1.我想表达——从高速上看朦胧的北京城。因为高速路代表了效率和快速,高楼代表了一个在膨胀的城市化。
我开车的时候关注有无这样的场景,在西三旗附近看到一座天桥可能合适。
选择合适的时间,主要考虑光线。早晨有雾天气好的时候自然好,但我起不来。我没有刻意做这件事。那就顺路吧,如果光线合适就可以试一试。
2.这个地方有加油站,对于我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很关键,要去掉。最左边的信号塔实在减不了,减去的话,路上车辆不够多了。还有,横过来的天线实在没办法......
3.画面平衡与否,这要看当时的车辆是否分布均匀。
4.天桥上可以朝北也可以朝南,逆光可以展现强烈的情感。这里我想表达的不是汽车和高楼的细节,而是它们之间的影调。
5.后期加重了影调对比。
不论这张照片是否成功,我尝试在拍摄时加入自己的控制。加入自己的控制和思考——这是最关键的。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是你要热爱你拍的东西。
我对这条路不是那么热爱,所以我只能从形式上做个解析。
这张是我爬黄草梁的路边看到的一景,很多人经过这里,也有人被这棵树吸引,但他们的视角不够低,很遗憾。因为我热爱山,所以我会尽力突出山的形态。这就是热爱与不热爱的不同:
![]() |
摄影最终要表达感情,就像说话,你要表达某种感悟,或者知识。现在大多数照片缺少感情,缺少意境。当然不是每张照片都需要感情,摄影需要练习,我们需要通过摄影完善技术。
这张照片就非常有意境(这是别人拍的。)
![]() |
那么多人拍颐和园,怎么才能拍出意境呢?这个人我觉得做到了......
我自己拍照也才是刚入门,误导之处请见谅。摄影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摄影中最需要改变的习惯是“看到什么马上就拍”的习惯。不要习惯性地看到就拍,这样你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但人最难的就是改变习惯。你花一年培养的习惯,也许就要花一年用新习惯替换旧习惯。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它会不断重来......所以,从小习惯做起吧。
【答疑】
![]() |
【空错】:你想给大家看什么?是阳光下的树尖尖,还是这片林子。
【莉莲】:这柏树叶子上的露珠 。
【空错】:露珠在阳光下晶莹的感觉。那你为什么不突出露珠呢?阳光不一定要拍摄在画面里,因为露珠本身可以说明阳光。如下这种构图+叶尖尖上的小虫子就可以了。
![]() |
你没有细问自己喜欢什么,就不可能做好减法。
【云海】:我这个呢?想拍夕阳的柔美。
![]() |
【空错】:对。你要再等等,夕阳再柔和一点。前景看你的喜好。画面左上方太空了。
空错blog:http://www.kongcuo.com/
微博:http://weibo.com/kongcuo
北京的路豆瓣相册链接: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34375038/
编辑:【云海】
原来,空错先生,是有玩微博的
摄影其实对于植物蛮好的,对于蠕动的蜗牛就不会很美,对贝壳还好。
附录下:
空错一贯谦虚谨慎,拿出来分析的图都不是他的杰作。
他捕捉诗意的本领了得。我一直觉着他的技术不够强大是主因:)
Anyway,年高原来这么美啊。
这婚纱照太棒了!
关于路的书,想到了自己“想读列表”里的《古道》:)
空错是个沉得下心来深得下去的人。
空错终于来分享了,难得
这是今年1月份在群里的胡话,文章因为认识不够深而放在手里。编辑趁我出差时分享了,朋友们随便看看吧。路里蕴含很多道理(熟悉和陌生,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和结果等的关系),我还会逐渐补充这些内容的。
感觉空错老师想做一件事情时就会用心把他做好,再会思考出一些东西和大家分享,关键在于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豆瓣上关注好久了,非常钦佩。
有思想,读了很受启发。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