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及特稿

发表于 《现代舰船》2013年1B 非文学 创作
“绝对安全”与“哥本哈根综合症”:后发海上强国的心理隐疾 The Absolute Security Concept and the Copenhagen Complex: A Hidden Mental Illness of Later-developing Maritime Powers “这可是德国,是欧洲大陆上史无前例的最强国家,工业扩张的喧嚣和气息弥漫着它的土地,普天之下最可怕的陆军保卫着它的安宁,全世界第二强的公海舰队增益着它的权威,‘力量’这个词能够找到的.. (1回应)
发表于 《现代舰船》2012年11B、12B 非文学 译作
2012中日海战 好吧,这一仗多半打不起来。但如果真的开战,谁能获胜? (〔美〕詹姆斯•霍尔姆斯/原作,原文见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2012年8月20日) 威灵顿勋爵把反法同盟军在滑铁卢的胜利描述为“你一生中曾见过的最势均力敌的较量(nearest-run thing)”。如果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问题或者东北亚海域的其他争端而开战,则威灵顿的断语也当适用于形容这一战可能的结果。在201... (1回应)
发表于 《现代舰船》2012年7月B刊 非文学 译作
中国的海洋战略不单是海军战略 〔美〕詹姆斯•霍尔姆斯/原作 刘怡/编译 原文载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中国简报》第11卷第6期: 全文地址 过去两年里(本文刊发于2011年4月,此处指的是2009年和2010年——译者注)在中国海上一度此起彼伏的零星对抗已经沉寂了一段时间。在2011年2月的一次访谈中,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几位高级军官认定这种平静只是立场坚定的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种暂时..
发表于 《现代舰船》2011年12B、2012年3B、4B 非文学 译作
历史的韵脚:中国能自德国海权的兴衰中汲取何种教益 〔美〕詹姆斯•霍尔姆斯 吉原俊井/原作 刘怡/编译 (原文载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环球》杂志2010年冬季号,译稿刊发于《现代舰船》2011年12月B刊、2012年3月B刊。经原作者许可,部分章节作了缩编) 马克•吐温曾以幽默的笔法写道:“历史并不重复它自身,但有着相同的韵脚。”此言极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学者和国务家..
发表于 《南风窗》2012年第1期 非文学 创作
按:总的来说本文缺乏营养,主要原因是写到一半我就饿了,次要原因是篇幅不足,而且照例又偏题了。开篇之所以提到Pierre Hassner,不仅因为他是Neo-medieval Era这个概念的创造者,而且还因为他是《政治哲学史》中康德和黑格尔那两章的作者。一切已经和将要存在的关于万民法的思考都必须以正义战争理论为基础,我两次提到康德的名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Hassner在那两个章节中恰恰都没有..
发表于 《现代舰船》2011年12B 非文学 译作
译者按:保罗•肯尼迪教授以《大国的兴衰》及一系列国际关系史著作闻名于世,但在学术生涯前期,他的主要精力和关注点却集中在英德关系与英国海军史上。《英国海上统治权的兴衰》(1976)是他第二部较系统的专著,其中的导言“海权诸要素”对基于马汉式解读的海权概念之内涵及其局限性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既可视为进入英国海军史的引论,亦可单独阅读。本文根据企鹅丛书收录的《英国..
发表于 《现代舰船》2011年11B 非文学 译作
毛泽东时代的“积极防御”正转向攻势 〔美〕詹姆斯•霍尔姆斯 吉原俊井 原作 刘怡 译 (原文载美国海军学会会报2011年第4期。译稿刊发于《现代舰船》2011年11月B刊) 原文链接:http://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2011-04/maos-active-defense-turning-offensive 雪洗了20世纪的“百年国耻”之后,中国正将其注意力放到印度洋上。我们自当以史为鉴,探究北京将..
发表于 《世界博览》2010年第19期 非文学 创作
1848年2月24日上午9点,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离开好友位于巴黎圣奥诺雷街的住所,前往勒贝尔蒂耶街拜访一位同僚。当他穿越寂静的街道时,惊讶地注意到人行道两旁的参天大树正在一棵接一棵地被伐倒。市民们三五成群,静悄悄地收集木料和瓦砾,在车行道上搭建起街垒,整个过程听不到一句言语。人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熟练的如同在技术工场中从事劳动。这位大历史学家不禁脱口而出:“这...
发表于 《世界博览》2010年第16期 非文学 创作
许多年之后,面对1945年8月15日这个遥远的日期,历史学家们依然会为它本身所渗出的那种晦暗和矛盾性感到困惑。在中国,这一天被叫作“抗日战争胜利日”,在美国和欧洲称为V-J Day(对日战争胜利日),在韩国则有“光复日”之名。唯独在被击败的那个国家日本,八一五之日的公开称谓“客观”的令人震惊——终战日。 对同一事件的矛盾话语表述,不仅存在于中、日、美这些曾为交战方的国家...
发表于 《世界博览》2010年第14期 非文学 创作
“一碰着金钱,你们就等着枷锁罢。钱财这个字眼乃是奴隶的字眼。” 对细致的读者来讲,卢梭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第三卷第15章发出的这番感慨显然矛盾非常。这位现代民主之父曾在另一部著作《论政治经济学》(1755年)中坦言:“财产是政治社会的真正基础,是公民立约的真正保障。”由此看来,即使卢梭对钱财并无官能上的好感,多少也不否认财产之于现代政制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倘...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