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新京梦

非文学 创作
尼佬 发表于:
《万科周刊》482期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年号大同,定都长春并改名新京。 对当时居留沈阳的日本人来说,定都长春的消息无疑是一炮重弹,冲击重重。关东军司令部设在沈阳,日本工商业者在沈阳的经营也为时良久,很多人对沈阳之未来定位抱以较高的期望值。日伪控制的沈阳商工会议所在1932年3月向关东军陈情,请求重新考虑立案中的都市计划和定都长春一事,然大势已定,不可能重新来过。这样,居留沈阳的日本人也逐渐认可发展沈阳为工商业城市的定位,同年8月,沈阳商工会议所向日本政府内阁、满铁、满洲国提出有关沈阳工业振兴策略的建议。 回头看看长春,或许正是规模甚小,才让它雀屏中选。哈尔滨向来是俄国的政治据点,一时难以撼动;奉天(沈阳)同时有中国人和俄国人的政治势力存在;古都吉林又离交通大动脉南满铁路甚远……于是,几乎是白纸一片十三万人口的满铁控制的新城市长春,能胜过关东的两大都市奉天和哈尔滨,以及古城吉林入了关东军的法眼,开始了它十四年的“国都”建设。历史的吊诡因果无人能预见,只让这仅建城百余年的小城,拥有了一段奇特、迷失、屈辱而又无法抹去的历史。“大新京都市计划”便在这时开始了它的征途。 在伪满洲国成立前的一个月,关东军已经秘密派遣人到长春,调查旧市街的主要建筑物,完成了设置新政府临时办公地点的准备工作,并在吉林与当时的亲日派吉林省省长熙洽进行交涉,公布了以长春为中心,近20华里的四方区域的土地禁止买卖命令,事先防止土地的投机事件。3月份,满铁经济调查会开始长春都市计划的立案工作,4月,“满洲国”设立国都建设局自行开始研究。后来日本军方、满铁、“满洲国”三方面共同协商比较后,决定委托满洲国执行实施计划。而有关宫殿和办公街的位置,引起了满铁和“满洲国”的极大争议。满铁并不承取中国的都城组构原理,基于地形提出了宫殿不面南的计划案,而溥仪则发出了“绝对南面的严重声明”。至于把新的商业区安排在已成市街的南方,以及车站、工业区等,两个机构则基本意见一致。后来几经争议,终于在1932年11月,得出了最终案,双方都加以妥协,宫殿选址杏花村,正门朝南也得到了确认。 “国都”建设计划地区为200平方公里,计划建成区为100平凡公里,旧有市街为21平凡公里,第一期5年将为20平凡公里(后来改为21.4平方公里),容纳人口设定为最终50万人。 “新京都市计划”所涉金额之庞大,当时的日本财政几乎无法支持。根据计划,第1期五年的建设费用约为六千万日元,全额借款,以土地售款之收入偿还。满洲国的官员向法国联合财团(syndicate)寻求支持,并得到法国外交部的私下支持,日本人也想借此树立满洲国“门户开放”的形象,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以求站稳脚跟。 但由于其他日本官员和军方以及满铁对法国人设计及施工持反对意见,“国都建设局”不得不大大缩减了费用计划,第一年仅借款500万日元,而最终法国人被排除在外,仅留下了一个“外交部”厅舍矗立在今天的新民大街上。也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长春旧城区,就此成为一个彻底的日本现代建筑与规划的实验地,至今在日本的土木建筑史上,被大肆渲染。 计划大纲决定之后,国都建设局制订的实施计划在1933年1月得到满洲国的认可。地形测量工作基本在1935年完成,1936年,完成了92.7平方公里的农地收购,而到了1937年,一个新都市已经初见规模。 在规划中城市布局采取同心圆内向结构,以大同广场,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广场为中心,竖向以大同街,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大街,横向以兴仁大路,也就是今天的解放大路为轴线,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新市区。 这一期间的道路以两线直角交叉为原则,再加上放射系统、循环系统风格。满铁附属地的道路系统因为是对角线道路,所以有锐角的交叉点,而长春其他地区则是放射性干线道路、次干道等较狭窄道路也设计成之交状,后来因为日军为了打击抗日游击队,又修了计划实施区外的外围环状道路。这时的长春,干线道路大约有26到60米,分为快车线和慢车线,还成立了“满蒙车辆研究委员会”来解决东北地区的载货马车问题。长春街道的一个特征是市街地内存在后巷道路。上下水道,瓦斯,甚至电信线缆都在此后巷中。这使得长春的干线大街上,自由生长的树木成为一大特征,也让长春成为园林城市打下了基础。一直到现在,长春仍循南北走向为街,东西走向为路的命名法则,当时的道路名字,则都由伪满洲国的总理郑孝胥命名。 最为领当时亚洲之先的,则是长春成为了第一个全面实施冲水式厕所的亚洲城市。长春的下水道建设,采用污水和雨水分流模式。设计使雨水流入市内公园的人工湖,污水则放流入伊通河,不过,污水净化方式的研究,直到日本战败都没有完成,处理场也没有动工。 长春起伏的地型给规划专家们也带来了灵感,小河川流到的低地,基本都被开挖人工湖并设为公园,避免作为住宅用地。1940年,长春的公园、运动场、苗圃的面积累计达10。8平方公里,达到人均31平方米的高水准。很可惜的是,一些日据时期的绿地面积,在1949年以后,不同程度的遭到了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的侵占。 经过五年建设,长春在1937年末,已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人口33万的近代化都市。1937年9月,国都建设纪念典礼于大同广场举行。而“新京都市计划”的推进和“国都建设局”这个机构,也转交给了当时的“新京特别市”政府当局。 在1期计划中,道路、上下水道等工作都已大致完成,因此,以南岭为中心的文化设施、绿地公园建设成为第2期事业的中心。运动场,植物园都开始建设,至圣大路拓宽到60米,连接各个高校,但计划中的图书馆、美术馆和大会堂等日本人始终未等到开工机会。 在1941年第2期建设结束时,临时“国都建设局”划归“市工务处”,废止了“国都”建设计划的特别会计,日本人已经开始陷入不支状态。 从1939年前后开始,长春人口猛涨,在1941年达到了50万。居住、交通和物质供应问题日趋严重,主城区外的住宅开始兴建,孟家屯住宅区就是一例。由于战时能源紧张,公交亦非常困难,最终采取了水电和铁路资源来铺设地上电车。 实际上,“新京都市计划”对长春的都市交通原本是计划导入地铁的,第2期建设一开始,临时国都建设局就招揽来大阪市交通局的技术群,花了半年时间,做成了地下铁计划。以长春的地质条件,所需只要大阪的一半工程费用。不过,随着战争推进,这个计划也无迹而终。 由于国立公司和学校云集,以前的都市计划已经不能适用,1941年底新计划案出炉,1942年2月通过政府决定。然而截止战争末期都未能完成。这个计划人口达到100万,城市面积也扩大到了160平方公里。 事实上,之前的计划特征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继承,比如土地经营、设定绿化区、低温地的亲水公园化、直角交叉道路,禁止高架线,强制冲水测试等等,而且还扩大了在下风处的工业地区。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特点,比如为避免路线型的商业街太过于冷清,所以将其设计成连接街廊型的集团式的商业区。在商业区,还限制建筑不能低于23米;而对于住宅区采用集团住区制,使市民生活组织化。标准住区单位人口为6000人,户数1200,面积约1平凡公里,依此组构成一个有生活方式地区别之有秩序的都市。可以说,新京都市计划在1期以土木为核心,2期以造园为核心,战争末期,则就是建筑师和法律制订者为主要影响了。 伪满洲国的皇宫到日本投降时,仅完成了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是后来仿拟完成的,也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质宫。从皇宫周围的布局来看,采用了古典的中国皇宫格调。这一城区的中轴线是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北端的皇宫是伪满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伪皇宫前面的开阔地带是皇帝臣民休闲场所(即今天的文化广场)。另外,在今天长春一汽一带,还规划了更加庞大的皇宫备用地,可以看出,日本是准备长期占领东北的。 长春的都会史,在这十四年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并奠定了之后几十年了长春城建的格局。这个中国城市借鉴了19世纪巴黎的改造划模式和英国学者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有着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影子。直到如今,新长春的城市布局与以前并没有什么太大突破,不过是扩大了外围面积而已。而作为现代城市在中国的第一个标本,现代城市的大部分优点和缺陷,都可以在它身上找到。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尼佬,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1人
最后更新 2010-11-07 15:58:28
王强尼乐百事
2011-10-22 12:31:33 王强尼乐百事 (不结伴的旅者。)

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