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善

发表于 《现代哲学》2022年第5期 非文学 创作
众所周知,德性伦理学运动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其宗旨是通过批判功利主义后果论和康德义务论,把现代道德哲学的重心转移到“德性”之上。随着这场运动的深化与发展,如何应对尼采的“价值重估”所可能带来的价值虚无主义,以及如何应对尼采的“视角理论”所可能带来的道德相对主义,成为学界亟需解决的难题。同时,尼采与德性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大多聚焦...
发表于 《哲学评论》,第26辑,2020年 其他 创作
摘 要: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无法彻底解决伦理实践的主动性问题;海德格尔的“存在学”无法明确界定自身的伦理维度;尼采试图让“自然”为伦理学奠基,但却没有解释何谓“自然”,以及如何理解“自然”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以尼采晚期思想为基础,重思“自然”为伦理学奠基的可能性。 关键词:尼采 自然 道德形而上学 伦理自然主义 (文章摘自《自然与德性:尼采伦理思想..
发表于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第8期 非文学 译作
斯蒂凡·劳伦兹·索格纳(Stefan Lorenz Sorgner) 韩王韦 译 内容提要:超人类主义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的思想流派。它主张用技术来提升人,改进人的自身条件。那么,尼采是不是一位超人类主义者?他的“超人”与“超人类”或“后人类”有何关联?“超人”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得以实现吗?或者说,尼采会支持基因工程吗?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发表于 《伦理学术》第2期,2017 非文学 创作
韩王韦 摘 要:尼采情感学说的关键是从被动走向主动。激情(Leidenschaft)一词除了热情的含义以外,还有着对于苦难命运体验和感受的含义。因此,尼采认为,激情不仅具有主动性,也具有受动性。激情就其主动性而言表现为意志,就其受动性而言则表现为情感。激情综合了意志的主动性与情感的被动性,是克服生命被动的第一步;冷漠(Gleichgültigkeit)可以使人超越自爱与他爱的矛盾关系,...
发表于 《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3期 其他 创作
韩王韦 摘 要:Tugend(ἀρετή)一词从词源学上来讲,就有美德、德行和能力三重意思。尼采认为,苏格拉底将理性求知等同于德性,亚里士多德将自然德性(植物性的生长能力)排除于人的德性之外。基督教兴起以后,德性逐渐与能力脱离了关系。于是,理性概念成了评判一个人是否有德性的唯一标准;然而与此相反,德性首先应该与卓越的自然能力有关,它牵涉到人的本能,而不是理性;... (2回应)
发表于 《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非文学 创作
韩王韦 在《偶像的黄昏》一书中,尼采宣称自己是一位“非道德主义者”[1],在《瞧,这个人》一书中,他又进一步地宣称自己是第一位“非道德主义者”[2]。那么,尼采如此断言的理论依据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众所周知,尼采是从自然的角度来考量道德的。他认为评判一种道德健康与否,关键就要看它是否合乎自然。只有合乎自然的道德,才是一种“健康的道德”,尼采将之称为“道德里的自然主...
展开 韩王韦:论“善” (试发表)
试发表 非文学 创作
什么是善? 我们喜欢用善来对应西文中的Good,但却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区别,善首先并不是一个判断,而Good却首先就是一个判断。即使对形而上学里最高的Good (Das hochste Gut, summum bonum)来说,也包含着很明显的判断在里面。而善作为一个会意字,更多的是用字形组合的方式来描绘一种状态。善是画出来的,为的是可以和这个世界的一种良性的运行状态或者我们人类的一种美好的生存状...
发表于 《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年第2期 非文学 创作
构想一种理想的人 在构想一个能把善推远的共和国之前,我们首先要构想一种理想的人。构想理想的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构想,如孔子,庄子,柏拉图;一种是把人还原到自然状态来构想,如霍布斯,洛克,卢梭。柏拉图也曾谈到人体内的自然成份,如金、银、铜、铁,但他基本上还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审视人的自然属性。所以柏拉图关注的,主要还是一个人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