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阿后》的年代、作者及内容来源

作者:
梁中和
作品:
关于《阿尔喀比亚德》前后篇 (非文学 创作) 第6章 共10章
发表于:
《阿尔喀比亚德》
现代学者已经基本上把《阿尔喀比亚德后篇》归为“伪作”,虽然这个毫无意义的标签给人一种看似有用的信息,而且要让学者们认同这个标签,还得花些功夫,但是我们仍然要强调它的无用性。 古代从有所谓柏拉图著作集流传以来,《阿尔喀比亚德后篇》都和其他经典一样被列为柏拉图的经典对话。但是十八世纪末特别是十九世纪众多古典学者的出世,大家终于找到了一个推陈出新、撰写论文的重要题材,那就是区别各个古代经典作家的真伪著作,柏拉图对话也被作为重点整改对象,《阿后》就是被首先整改的一批。古典学家的理由是亚里士多德从没有提到这部著作,其他和柏拉图同时代或稍晚些的古代著作中,从来没有提到这篇对话;而且从文字内容来看也有一些明显模仿柏拉图其他对话的痕迹,对话中没有刻画出人物的个性,有时语句不连贯优美,与柏拉图对话有一定的距离。 依据这些理由,我们当然可以说它是伪作,但是我之所以说要强调“伪作”这个标签的无用性,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无意义性,而不光是说它对于本篇对话的错误标识。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解读理解经典文献,而不在于判别真伪。一些古典学的爱好者把满腔热情,错误地转化为发掘考据和争论的劲头,极大地浪费了人的才智,对于理解经典毫无益处,当然也许他们希望把本篇排除出经典的行列,但是我们一样可以说,“经典”这个标签的意义也很有限,它是内在的而不是用人来检测判定的。 在这众多自障耳目的标签背后,我们要认清今天还来阅读理解古代作品的意义,它们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不是因为我们给它们命了名,而是因为它们扎扎实实地规定着我们自己。我们要认识自己就必须要一再地返回自身返回到它们中,而且我们返回去不是为了考古发掘和单纯的好奇心或利益驱使,而是在于去理解生活的意义,去看我们来时的路。 当我们进入文本后,恐怕就不再会关心这里交待的这些外围信息,没关系,我倒是希望读者读到这里就马上跳过引言进入对话正文。它的确比这些引言更关键,如果有余暇和兴趣读者可以在再回来参看有关信息。 我们从学者那里知道了本片对话的完成年代,大概是在公元前300年或400年末,作者很可能是柏拉图学园的第二或第三代学员。由于当时的思想文化氛围已经不同于苏柏时代,所以语言风格和议题都有不小改变,作者或许是出于吸收斯多葛派哲学、 反对犬儒主义者 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的目的,而撰写了此对话。当然很明显,主要还是受柏拉图对话的启发,特别是《阿前》《高尔吉亚》《普罗泰戈拉》《伊翁》《会饮》《美诺》的启发,在尊重荷马史诗和古代悲剧传统的前提下,创作了本对话,其论题是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观点也是符合柏拉图对话内容的,而且它还扩充和加深了柏拉图对话在该论题上的思考。 后世重视它大多都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取其所需,比如神学家在本篇中发现,那些让基督教神学家们头疼的问题,对于希腊化时期柏拉图学说的追随者们并不陌生;对于现代学者在研究思想史时发现,本篇还以惊人的抽象的方式介绍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但就我们而言,翻译注释也是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我们除了“如何生活?”这个问题以外,没有其他要从这篇对话中要汲取的,当然这不一定是读者的愿望,但至少对译者而言是这样。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梁中和,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上一章  |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