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2 关键词:索尔蒂、卡拉扬、指环、版本比较 (试发表)

非文学 创作
声明,这篇文章作于2005年5月,已经不能完全代表本人现在的观点。我虽然仍然认为卡版指环是最出色的录音棚版本,但是作为听者,越能从不同的版本中吸收不同的理解角度,代表他的音乐思想越成熟。索版的好处自不必多说——Nilsson和Windgassen唯一的录音棚指环全剧,Stolze在这里用了另一个理解角度来诠释米梅……。我曾经有很长时间不听这个版本,后来才知道损失了很多。音乐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评价的。(几个谱例找不到了,大家凑合看看吧) =============================================================

大家都知道《指环》的唱片分为现场录音和录音棚录音,现场录音在表现戏剧冲突与那种整体感上是出色的,而录音棚录音在音乐的美感和细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二者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把这伟大的歌剧呈示出来。所以真正要比较指环的版本,应该单独比较录音棚录音或者单独比较现场录音。 录音棚中录制的指环已经有很多种,不过最重要的录音应该只是Furtwangler版、Solti版和Karajan版。Furtwangler版是单声道录音,管弦乐团的色彩和细节的表达都有很大局限。相对来说,还是Solti版和Karajan版更加代表现代人对《指环》的理解,它们也成为了立体声录音时代最重要的录音棚《指环》录音。 不过这两款录音彼此的水准总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我也把我的一些见解写上来吧。这是一出无比长大的歌剧,所以我提出的观点虽然都有其普遍性,但是我也仅只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凡是唱片的录音都讲究气氛,无论是Kempff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中那好似上午明媚的阳光一般的温暖,还是Bohm版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中那深沉的厚重;是C·Kleiber版《蝙蝠》中的那种轻盈与优雅,还是Bernstein在DG录制的马勒第七交响曲(尤其是70年代和维也纳爱乐的DVD)的黑色的神秘,这些录音不仅通过清晰,还通过恰当的气氛让他们本身非常出色的演绎增色不少。而Solti的这版著名的《指环》,录音没有明显的气氛,仅仅是异常的清晰。相比之下,Karajan版指环录音虽然不是那么“清晰异常”,但气氛的把握恰倒好处,让整部作品被一层深厚的浓雾笼罩,这是真正的《指环》那种神话般的感觉。 说到这里,Solti版《指环》引以为傲的录音还不算搞砸了什么,可是当我们听到少女们的歌唱时,就会感觉到一些不对劲:这难道是意大利歌剧?为什么歌手的声音会被突出到这样?虽然DECCA请来的那些大牌歌手每个都有顶刮刮的声音,但是按照瓦格纳的“整体艺术论”来说,文学和音乐占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歌手的声音应该是溶入乐队里面的,每个歌手在唱歌词的时候应该也是乐队中的一件乐器。 不搬这样的条条框框,我也可以把这个道理说得明确:瓦格纳乐剧中歌手唱的歌词通常让人感觉很“不完整”,每段唱词通常会结束在一个摇曳不定的音上。这时听者可千万不要抱怨瓦格纳写的东西听着不舒服,因为你会发现那不定的音会让管弦乐团中的某一个声部巧妙地接过去,这样音乐真正地连绵不绝起来。要作到这样,只有让歌手成为乐团中一个和谐的声部。而像Solti版指环中这样歌手声音游离在乐团外面,只会让人听了感觉是一段段不明确的台词拼接在一起,从而让《指环》这伟大的歌剧成为某个三流作曲家写出来的意大利歌剧。而Karajan版《指环》就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了,歌手(尤其是次女高音和男中、低音)完美地溶进了乐团。听听《女武神》最后沃坦唱的告别之歌,男中音唱到“夺人的眼睛”处时,简直连管弦乐团的情感也吸进了歌词当中,而到了最后唱“无谓之人才能闯进这火海”一句时乐团奏出的“齐格弗里德的动机”又让沃坦把他的宣言大声而突出地呈现给听者。 当然,这样的歌手与乐团灵活的配合不仅仅是录音的功劳,但无论如何,录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Solti版的《指环》引以为傲的录音只能甘拜下风。(不过天知道如果Solti版《指环》的录音换一副光景,这指环会是什么模样) Solti版《指环》选用的主角基本都是拜洛伊特的当家红角。但是像Hotter、Nilsson、Windgassen这些歌唱家,他们在拜洛伊特能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和Solti棒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还能如此发挥么?答案是不能,他们的音色适合拜洛伊特的乐团的音色和剧场的效果,也许也适合维也纳爱乐的音色。但是看在上帝的份上,Solti指挥的根本不是维也纳爱乐,仅仅是DECCA的录音造就出的一个什么乐团,音色完全和维也纳爱乐不同,平时的那若离若合的弦乐在《莱茵的黄金》著名的前奏曲里奏第一次“波浪的动机”时简直像一把乐器,而到了稍后提高速度了的“波浪的动机”的变形中又散得好像莱茵河水中的波浪一样。同样的问题在之后将近15个小时的歌剧里俯拾即是,不知道这是指挥的缘故还是录音的问题,总之:It sounds funny. 乐团音色的问题还表现在铜管上,尤其是长号和小号,干硬无比,听听《女武神》第三幕前奏中的“女武神的动机”或者是《莱茵的黄金》中巨人出场时长号的那几下伴奏,简直要把人耳朵震碎。 而Karajan版中柏林爱乐仍是它颠峰时期的感觉,深厚又灵活,Solti中干涩坚硬的铜管变得有无比的气势,乐队各部分的色彩都很漂亮又不过分鲜艳。 曾经看到某位朋友在评论到Karajan版的歌手时说:“Karajan用这套名不见经传的演员阵容是因为Windgassen等一批拜洛伊特的歌手在签定了几年之内不能在别的地方演唱同样的角色。”希望这狭隘的说法不代表广大听者的意见。如果Karajan真的认为自己有必要使用这一套大牌的演员班子,他会等上几年的,他作为“欧洲音乐的总指挥”不会拿自己唱片的水平来开玩笑的(而且还是指环这样重量级的作品)。心细的听者也会注意到,Solti版指环中扮演Mime的Gerhard Stolze仍然在Karajan版指环中的《齐格弗里德》里出色地扮演了Mime。 Karajan选择的都是和自己乐团声音非常搭配的演员,或许这些歌手名气不大,但是要比盲目地选择一大堆合作起来声音格格不入的大牌来明智得多了。(事实上Solti版的那些大牌演员根本不可能和那后天形成的乐队音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Karajan的那种音乐美用在瓦格纳的音乐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这造就了在音乐美方面最最出色的一版《指环》。是的,Karajan版指环发挥了录音棚录音的最大优势从而让这版指环最为细腻、耐听。也有人说Karajan版指环是“室内乐版指环”,我不知道这是听着《众神的黄昏》第三幕“齐格弗里德的葬礼进行曲”中乐队那震天动地的悲痛还是《莱茵的黄金》中最后众神入城那无比的辉煌时得出的结论。Karajan那特有的音乐美还体现在那非凡的张力上,从《齐格弗里德》第二幕中森林的窃窃私语那宁谧到杀巨龙时的激烈;或者是从《众神的黄昏》序幕中命运三女神在念白时的一片昏暗到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热情的相拥;再或是《女武神》第二幕一开始Wotan的振奋到第二场结尾时他的郁闷,那张力绝对是无与伦比的,实在不能理解听过这版《指环》的人里怎么会有说这是“室内乐”的。 乐团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弦乐和铜管自不必说,绵密的弦乐和壮丽的铜管一向是柏林爱乐的强项。木管也是十分出色的,比如在各部剧中奏“指环的动机”时,富于变化的木管赋予这个动机不同的色彩和内涵。(其实柏林爱乐的木管在Karajan指挥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表现得更精彩)打击乐也很棒,且不说这一向有力而结实的定音鼓,单说《莱茵的黄金》中第二场到第三场以及第三场到第四场的间奏曲中的铁砧配上大鼓的从渐强到渐弱,让人感觉真是无以附加的精细(相同的地方Solti版让我不能肯定自己听到的是婴儿手里的摇铃还是什么)。 歌手的表现更是相当棒,先说两个比较关键的次女高音分别是扮演Fricka的Josephine Veasey和扮演Waltraute的Christa Ludwig:Veasey在《莱茵的黄金》中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莱茵的黄金》色彩比起后面三部剧较明亮,但是以男中、低音为主的演员阵容中非常需要女性音色的点缀,Erda是让人感觉神秘的女低音(或音色深沉的女中音),不可能点亮全剧的颜色,Freia只有极少的戏分,所以最重要的一个女角色是次女高音的Fricka。Fricka要起到点睛的作用是很困难的,但是听听Veasey的演唱吧,听听第二场中她的几句唱词(比如Von dem Wassergezücht mag ich nichts wissen……一段)多么富有灵气,叫人听了受用。到了《女武神》中严厉的女神,她表现得也很称职。我想如果要批评得话,先批评批评Flagstad在Solti版中的演唱吧,我在听的时候只想到两个字的评价:沉滞,老太太已经步入演唱生涯的暮年,声音发粘,她缺乏灵性的演唱(尤其是巨人出场前的部分)叫人听着替她觉得心酸。 当然Christa Ludwig的演唱非常出色,她在将近二十年后也在Levine指挥的大都会版《指环》中演唱Waltraute。 接下来说说争议比较大的Wotan一角,不错,George London和Hans Hotter的英雄式男中音(或低男中音)让Wotan这个角色的声音变得很有分量。可是什么时候瓦格纳规定Wotan一定要英雄男中音来唱,就因为Wotan是统治世界的神祉么,不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神话中没有谁规定统治者一定要是孔武有力的英雄。所以如果Karajan版中的Wotan一角表现出色的话,Solti版中的Wotan并没有为它赢得什么优势。事实上Karajan版中的Wotan非常优秀,Fischer-Dieskau的演唱非常投入,听听《莱茵的黄金》中他唱Wotan发怒时的那一句(Seid ihr bei sinn?……),那是绝对精彩、绝对全神贯注的。Thomas Stewart在之后几部剧中的表现更加使人印象深刻。他对音符的掌握十分出色,每个乐句都非常细腻地表现出来,再加上他的音色和柏林爱乐融合得极为默契。在《女武神》中的那些长大的唱段中,Stewart精确地把每个音符表现出来,又控制着自己的音色使之和乐团合而为一,让人听着一点不累。除了没有鼓起胸膛使用胸腔共鸣把几句FF的唱词大声地释放出来,Karajan版指环中的Wotan什么也不缺了。 我发现批评Karajan版指环的人总是在避免说到扮演齐格弗里德的两个演员,或者只是和其他的几个演员合在一起说一句“唱得惨不忍睹”了事。演唱“青年时代的齐格弗里德”的Jess Thomas,还没开始唱就有了一个优势,和其他在Karajan版中演唱的歌唱家一样,他的声音就好似乐团中的一部分一样。比如他在唱《齐格弗里德》全剧的最后一句歌词时(Lachender Tod),应该突出布伦希尔德的高音C,他自己唱的那个C音就埋进了乐团,完美地衬托了女主角的高音。不多说什么了,反正他毕竟是在Knap棒下红起来的嘛。不过我却要好好夸赞一下在接下来的《众神的黄昏》中的男主角Helge Brilioth。在听这版指环之前,我从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个瓦格纳男高音。他对音乐的处理很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在《众神的黄昏》序幕中的一句唱词(Vereint, faβt er uns zwei,谱例1)时巧妙地加入了一个装饰音。这种细节的点缀与装饰让全剧充满了令人愉悦的亮点。Brilioth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在他的音色上,这是我听过的最高贵的英雄男高音。《众神的黄昏》中的齐格弗里德由于有了爱情的滋润,显得有了几分底蕴而不再是青年时的“野孩子”,这也是Karajan版指环中两位齐格弗里德扮演者声音色彩上的差异。当然Brilioth的演唱也不算尽善尽美(他在第一幕中唱了一个很明显的破音和一个不明显的破音),但是他在第一幕第二场中的歌唱简直是动听(原谅我使用描写女歌唱者的词语)。 再说说受批评最多的Helga Dernesch:多数的批评是缘自她听起来比较吃力的高音,其实她的高音也还都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的。我想与其过多地去注意那几个为数不多的高音,更应该仔细听听她唱的低音。她唱的低音,灵活而且轻松(可怜的她由于嗓子压力过重倒了嗓,后来改唱了次女高音,也能说明她的低音有很强功力)。她的音色可能不像Nilsson一样好,但是肯定是最适合Karajan的乐团音色的(她还在Karajan指挥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演唱伊索尔德,在Karajan时代里她是与Karajan合作最多的一个瓦格纳女高音)。Dernesch在演唱时投入了很强的感情,这是瓦格纳歌剧中最重要的一点。Solti版中的Nilsson音色非常好,但也有人批评她情感比较僵硬,我对此感觉不深,但是听了她在《厄勒克特拉》中近乎完美的演唱后,我想说:她唱的布伦希尔德还能更出色。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男高音角色是Siegmund,Jon Vickers的演唱没有什么争议,他浑沉的演唱赋予了这为苦难深重的英雄一个坚毅的灵魂。同时,Solti版中的James King则似乎在听者耳中早就被Hotter和Nilsson的声音给掩盖了。唱Sieglind的Gundula Janowitz,她的声音婉转幽怨,而Solti版中的Regine Crespin或许还是更适合扮演布伦希尔德吧。 在Karajan版《指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歌唱家是Gerhard Stolze,他同时担任了Loge与Mime两角。他唱的Mime地位至高无上,他特殊的发音方式让人对他的歌唱印象深刻。而且在Karajan版中他的表现远远要比Solti版中出色。Solti版中的那个Mime是有些粗暴的,Stolze那种适合阴谋家的声音不太合适。在Karajan版中,这个Mime则成为了一个阴险狡诈的尼伯龙根侏儒。 Hagen是由Karl Ridderbusch饰演,这也是一个多次在各个重要的瓦格纳作品演出中担任角色的男低音。在《众神的黄昏》第一幕中,Hagen是比较内敛的,他扭曲的内心集中表现在第二场最后的一个唱段上,到了第三幕,他的从Alberich那里继承来的邪恶全部喷发出来,张力十足。Ridderbusch声音较雅致,但是在真正要音量的乐句上也一点都不含糊(比如第一幕第二场一开始的那句)。在这两版指环中,Alberich的两个扮演者都很出色,不再多说。 说到配角,Solti版的配角就几乎没有什么亮点了(千万不要再提Sutherland的森林鸟或者是Lucia Popp的Woglinde,让前者来唱瓦格纳和让卡拉斯唱亨德尔或是蒙特威尔第的清唱剧有什么区别,Popp就算是唱得再好也绝对不能和Helen Donath在Karajan版《指环》中的演唱媲美,再或者Fischer-Dieskau在Solti版的演唱和Stewart也就打一个平手)。但是Karajan版就有许多值得书写的地方,先说巨人哥哥,Fasolt由Martti Talvela那有几分鼻音的声音扮演本来听着就像是巨人了,听他在唱到有关Freia的几句时真是感情十足。再说Gundula Janowitz的Gutrune:在第一幕的前两场中,她是唯一一个女性角色,对于点缀作品色彩有关键的作用。Janowitz在她屈指可数的几句唱词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相信每个人在听到她唱第一句开始就十分想听她的下一句。 然后说一下最令人惊喜的,那就是莱茵少女在《莱茵的黄金》中的表现,那绝对我听过的所有Wagner歌剧录音中最美的段落了(或许只有Celi在EMI的一个《齐格弗里德牧歌》录音稍能与之媲美)。 最后要说的是Solti版中的齐格弗里德Windgassen,他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咬字不好听(尤其是在Bohm的版本中)。他受到的最多夸赞是来源于他的所谓“柔性气质”,我不明白对于一个重量级的英雄男高音来讲,这个“柔性气质”是否恰当。是的,齐格弗里德杀巨龙、无畏惧、力大无比,他是一个英雄男高音。他的声音唱帕西法尔绝对合适,可能也适合齐格弗里德,但是这气质绝对不能算他的优势。如果比高贵的话,Brilioth绝对不逊色,甚至高出一酬。如果比对表演得心应手的话,Windgassen绝对是第一,但是你能不能听到一点随意呢(还是在Bohm版《指环》里更明显)。 Karajan有一种特有的音乐的美,在这版指环的各个角落都有表现,不仅是乐团,也不仅是歌手,更表现在歌手和乐团的配合上。举一个例子,当《莱茵的黄金》中“黄金的动机”被圆号安静地奏出后,Woglinde唱出的唱词就像是从管弦乐团中升起一样,简直是美到了极点。 歌手之间也时常有些富灵感的处理,比如《众神的黄昏》序幕结尾时,齐格弗里德和布伦希尔德唱起精彩爱情之歌。在最后的这句(谱例2),齐格弗里德的唱词完后扮演布伦希尔德的Dernesch巧妙地提前了一丁点进入,使得音乐连贯,炙热的感情被提升到了顶点。 而换到Solti这边,不仅没有那些可爱的处理,反而还有失误能让人听到,比如:巨人发怒的一句,Solti令人不解地突然放慢了速度,扮演Fasolt的歌唱家也只好跟着降下了速度,到这里似乎已经听得很不舒服了,Solti忽然好像又意识到应该提一点速,但是歌唱家已经不能跟上他的节奏了,于是在画圈的伴奏音上,Solti过早地进入了(弦乐的这个乐句也能听出稍有一点忧郁)。歌手此时已经无所适从,所以Solti只好又让速度恢复原样。(谱例3) 音符间的处理也让人听着颇不舒坦,从一开始的前奏就是,那“波浪的动机”流动性先不说,强弱的变化就非常僵硬(很明显是被“自然的动机”的伴奏音影响的)。后面许多地方的速度处理也不能令人满意,《莱茵的黄金》第二场中,Freia逃窜至Wotan处,这时弦乐奏的是一个快速的“美的动机”(也有人认为这表示“逃逸”这个动作),Solti在这里对速度没有一点反映(Karajan则敏感地加快了它),根本不能体现出任何戏剧性的慌张或焦急的感情。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巨人出场前的地方,还有巨人在听到Wotan赖帐后的两次发怒、Fafner威胁Donner的那处,等等。该放慢速度的地方,Solti也不能感觉到。比如齐格弗里德的这三个“Sei mein”上(《齐格弗里德》第三幕第三场,谱例4),Karajan的处理是让这三句依次稍微放慢感情可以更好地释放出来,而Solti则什么反映也没有。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不多举了。 两版《指环》的比较做到这里,孰优孰劣很容易见得分晓了。(其实但凡审美标准比较大众而且听过此两版《指环》的人都应该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 另外有一点要再次说明,那就是我认为《指环》的现场录音与录音棚录音根本没有可比性。尽管乐团和指挥都已经精疲力竭,Bohm在《众神的黄昏》中让最后的一段音乐无与伦比,气势和节奏真的把全剧带入末日般的终点,不是任何录音棚的录音能比。可是同样的,有人听到过比Karajan版《莱茵的黄金》中的少女的歌唱更美、更令人陶醉的么?这也是现场录音永远不能带给我们的。 我当然也理解那些花了高价买来这些唱片,却发现这录音并不受好评的朋友,毕竟我也花了不少钱买了Solti版《指环》嘛。 鄙人甚少写版本评论,不仅因为版本收集的难度颇大,同时也一定要对音乐本身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权当此文是抛砖引玉了吧。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罗逍然,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3人
最后更新 2011-07-20 16: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