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改罢自长吟 ( 全部 )

2012-07-12 10:51:38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吟诵的意义 有的青年学生问:吟诵是古人读书的方法,我们今天用普通话读古书不是很好,干吗还要用古法吟诵呢?学习和研究吟诵究竟有何意义?笔者的回答是,吟诵既是历代文人学子读诗读词读文普遍采用而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是一项自娱又娱人的高雅艺术活动,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吟诵,对......
2012-06-25 18:41:41
第二节 吟诵的历史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吟诵活动自然要数诗歌吟唱。众所公认,诗歌源于劳动,早在人类未有文字之前就诞生了。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新诗歌集)序》中曾指出:"诗歌不分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从它在原始社会里诞......
2012-06-22 11:53:32
【读、吟、唱】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音乐,文人音乐。吟诗和弹古琴,是古代文人的绝活,琴不一定人人会弹,诗却是每个读书人都会吟的,吟诗是古代文人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部份。我国传统读书人,常用朗诵(默诵)、吟诵和歌唱三种方法,去体味和欣赏古诗词,对各类古文,则只用朗诵和吟诵二法......
2012-06-22 11:41:09
今天四月初十,汨罗江一片雨茫茫。 两千多年前,这正是屈原在江边徘徊,“形容枯槁、披发行吟”的时候。没想到的是,汨罗江那么宽,好像比长江还宽,两岸无边原野,江中草洲无数。三五成群的水牛在悠然吃草,却看不到人影。忽然明白,屈原行吟泽畔的时候,恐怕经常也是在雨中。对岸雨帘之外,只有天地无言,苍苍茫...... (1回应)
2012-06-22 11:39:00
吟诵,是被我们遗忘的东西。一百年来,我们不提它,不用它,好像它从未存在过。现在的中国人,都以为我们汉语诗文自古就是朗诵的。这是很可悲哀的事情。其实,吟诵,在古代曾经起到到巨大的社会作用,现在,也仍然应该起到重要的社会作用。 我所谓之吟诵,是指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
2012-06-22 11:28:40
一、传统吟诵(私塾吟诵)现状: 全国各地都有会传统吟诵的人士,他们的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部分是90多岁到100多岁。平均每个市(包括各郊区县)有1-10名左右,北京有百名左右,也有的市已经没有会吟诵的人了。这些先生中很多人也只会部分文体的吟诵,少数学养深厚、书香世传的先生吟诵的文体比较全面。吟诵......
2012-04-24 00:02:32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论及古典诗词的鉴赏,强调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诗词的“声”与“色”。所谓“色”,即诗词的文采与藻饰,诗人通过修辞设色,描绘生动的形象,增强言志抒情的作用,将读者引入丰富美妙的意境。而“声”,即诗词的声调和音节表现于格律之中,这不是视觉所能接触到的。要领略诗词音乐之美,必需用“吟诵......
2012-04-18 13:04:09
谈到中国的文学,特别是中国的诗歌,我想是要从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的特色来谈的。中国的语言文字跟其他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字不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我们是单音独体,就是一个字一个音节,这决定了我们最早的诗歌《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晋朝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说:“雅音之韵,四言为善。”就是说中国古代的雅乐......
2012-04-18 13:02:26
我们为什么要吟诵? 徐健顺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从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 (1回应)

大美善吟,吟诵进课堂 ( 全部 )

2012-07-12 12:06:35
令人遗憾的是,吟诵诗和散文已很快变成一种无望的艺术。——赵元任 一百年来,无望的艺术何其多! 虽然有“梅花奖”,有青春版《牡丹亭》,但是有谁会认为戏曲还能复兴?像谭鑫培、梅兰芳、常香玉那时一样火爆?会比流行歌曲还流行?大批的论文,在探讨戏曲衰落的原因,没有人给出希望。 ......
2012-06-12 10:27:29
《静夜思》课堂实录 一、揭题读题,初识平仄 师:每位同学前面都有一张纸,拿出一支笔来,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写字了,注意一拳、一尺、一寸,写字姿势要标准。我们一起来书写今天上课的题目,知道今天上课的题目吗?我们一起写。(教师板书课题)注意“静”字下面的一竖不能写成一撇。写完了,就坐端正,那个男孩子非......
2012-06-12 10:25:13
吟她千遍也不厌倦 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戴建荣 我于1999年9月进入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办的“古诗文教学研究”班学习,学期半年。而我这一进,就连续参加了两年半,共五个班,全是因为遇到了陆襄老师——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在那里高声诵读、低声吟哦、且唱且吟,沉醉不知归处。他的古诗吟诵,感动了我。 ......
2012-06-12 10:20:45
最好的理由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 汪秀梅 为什么要吟诵?为什么还要用吟诵的方式诵读古典诗词歌赋?当被遗忘了近百年的“吟诵”再次回来时,人们不禁要问吟诵需要怎样的理由?作为一名教师,我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我可以给自己教学古诗文吟诵一个足够理由。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小学古典诗文......
2012-06-11 21:57:37
我们见证着这个时代一息尚存的古典精神。 10月的北京,中华吟诵周。来自世界各地的吟诵团体、吟诵学者以及民间的吟诵者齐聚一堂。他们或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或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同时站到了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我们惊奇地发现,这群人在曼声长吟中竟是如此陶醉,如此享受,仿佛追寻着遥远的、恍若隔世的......
2012-06-09 12:24:40
古诗词教学曾经一度令我困扰不已:学生背诵得多,遗忘得也快。后来知道,这也是一个令大多数教师感到特别棘手的问题。 奇怪的是,我曾有幸遇到好几位有过旧时私塾童子功的老先生,尽管已是发稀齿落的耄耋之年,儿时诵读过的诗词歌赋却能倒背如流。为什么会这样?当然不是现在的学生记性不如旧时私塾里的......

一曲曼声低吟诗--先生读、吟诵 (10) ( 全部 )

旧诗常得在高吟--其他音视频 (38) ( 全部 )

1人
叶嘉莹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 作者: 叶嘉莹
  • 写作类型:诗歌/其他
签名

关注该小站的成员 ( 4115 )

  • 及之
  • 云亦模糊
  • Mont sourires
  • 渫渫
  • 桂公子
  • 思维碎片
  • 天凉好个秋
  • 啟橙

关注该小站的成员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