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斩鞍
作品:
革命 (小说 创作) 第6章 共12章
发表于:
清韵论坛
先前听到战争我还觉得讶异,可现在,革命从葛民的嘴里蹦出来已经显得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革命是改变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是暴力和剧烈的,”我复述着自己拍纸簿上的笔记,试图把思维理清楚,“你也提到了九万大山人民的惨重损失。你的确觉得,用那么多的生命作为代价的革命会比渐进的改良更加优越么?” “渐进的改良?你是说你来自的那个国家?”葛民的嘴角浮上一丝不屑。“如果撇开既有的经济基础来看制度本身,你就会毫不费力地发现受压迫者的苦难并不少哪怕一丝一毫。白领的奴隶也仍然是奴隶。这种所谓的渐进改良在那么多的国家发生了,可是在大多数地方,人们并不像你们过得那么富裕。”他评价说,“你在倒本为末。”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葛民这种很有表达欲望的采访对象并非记者们的最爱。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和引导,那么这篇专访顶多也不过是“赤旅”的布告栏的新闻周刊版。我必须从葛民天马行空的思绪里寻找出我所需要的素材,然后递给他,让他自己用一条合我意图的线索去组织起来。 毫无疑问,当葛民谈到“革命”的时候,那根足以穿起所有珠子的金链终于出现了。我压抑住心中的激动,皱起眉头,捻着手中的铅笔头,停止了记录。 葛民果然停下了激情澎湃的长篇大论,讥讽地望着我:“怎么,是不是我的观点对你来说太疯狂了?” “哦,”我如梦方醒似地摇头,“当然不是疯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只是……”我拖长了声调,“鹤瓶这样的根据地还有几个?” 葛民盯着我的眼睛,我坦然地承受他的目光。按照我的采访经验,这样的目光之下,就是他掏箱子底的材料了。葛民微笑了起来,他竖起食指,轻轻摇了摇:“你刚才说过,这不再是几个农民就可以揭竿而起的时代了。即使全国有三十个鹤瓶,也未必就能够把政府拉下马来。所以……鹤瓶只有一个,但是一个鹤瓶就够了!” “够了?”我重复他的话。 “够了!”葛民肯定地点点头,“导火索,只需要一根。” “你在假设一个巨大的炸药包的存在。”我提醒他,“大到几千鹤瓶山民就能引爆上亿人的怒火。这个假设是不是太大胆了?” “中国人发明了黑火药,上千斤的火药才能炸破一道城墙。”葛民突然转换了话题,我静静地听他说。“到了黄火药时代,几十斤就够了。如果使用现代炸药,你猜需要多少?”他用手比划了一下,“这么大一块,就这么大一块C4,足以炸破西安的古城墙。” “我还不知道你是一个军事爱好者。”我笑道,“看来你用过C4了?” 葛民郑重地点了点头。“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他们只是不知道我们有多少?” 我愣了一下,手中的铅笔停在了拍纸簿上!葛民所说的C4显然不是塑胶炸药。我毕竟还是没有一线记者的敏锐,竟然没能第一时间理解葛民的这个比喻。 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些山民,即使受过粗浅的军事训练,即使能够凭借地利人和抵抗正规军的围剿,也绝不是他可以赖之“革命”的力量。他的王牌,绝不是阿木培甲那样的彝族孩子,而是消灭了军方突击队劫夺了陆航直升机的精锐外援。星星点点的细节摆在面前,葛民背后的势力已经呼之欲出了。我甚至怀疑阿光也清楚这个事实:与昆阳军区的围剿大军对抗的,其实正是来自军方内部的力量。然而,如果葛民的这些外援强大到了可以支持一场革命的程度,卷入了鹤瓶暴动的就不是军方的少数同情分子。 “那么……”我斟酌着言词,“你现在能炸毁怎么样的城墙?” “炸毁怎么样的城墙?”葛民的脸上浮起了一丝笑意,看了我一眼,“当然了,游击队,天花病毒,现在居然还有大规模的内战……这都是热到爆的素材。” 我不理会他的取笑:“如果仅仅是这些素材,新闻周刊有得是拿普利策奖的大腕,你不用点名叫我来吧?”在一本过期杂志上看见我的名字或许只是意外,但是通过种种手段让我专程前来可不是巧合那么简单。 “精彩!”葛民大笑着鼓掌,“罗师兄,真有你的。”他略一沉吟,“好吧,如果你是指首都的话,那么我所说的C4不会少于六万。”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斩鞍,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上一章  |  下一章 »
文昌鱼
2013-10-19 20:59:35 文昌鱼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日薄西山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