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雄伟的散文

发表于 《朝阳日报》2018年1月20日 散文 创作
过年了,最想念的人是谁?最感激的人是谁?我的回答是:父母。读书时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我知道那是根据鲍什小说集《团圆》里短篇小说《纪念》改编而成的作品。片中郑昊的表演平实而简单,章子怡将一个乡野村姑见到“父亲”时的羞怯和激动拿捏得恰到好处。导演冷静的抒情,观众热烈的沉醉。其实我想说的是,相对于张艺谋的浓墨重彩,我更喜欢“团圆”这个饱含张力、蕴藉丰满的名称。...
发表于 《朝阳日报》2017年12月18日 散文 创作
出丹东火车站向右直行一公里多即来到中国和朝鲜两国的界河——鸭绿江。 鸭绿江全长700余公里,流经中国吉林、辽宁两省,自丹东市下辖的东港市注入黄海。鸭绿江丹东市区段江面开阔、平静。早晨8点多钟,商旅辐辏、人声熙嚷,江畔聚集了大量心手相牵、目光炯炯的游人。丹东,一座英雄的城市;鸭绿江,一条浩瀚的江河。她承载过屈辱,也见证着扬眉吐气的胜利和强大。熹微晨光下的鸭绿江..
发表于 《朝阳日报》2017年11月20日 散文 创作
到沈阳故宫参观,很自然地想到努尔哈赤。这位被满学专家阎崇年奉为少数民族英雄,能够与成吉思汗等量齐观的的清太祖小时候就曾得见——在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屏幕上,我和爸爸躺在被窝里看一位额头光洁、梳着长辫、气宇轩昂的青年骑着大马在这个军营和那个宅第之间驰骋纵横。蹄声哒哒,瘦马长嘶,旗帜与硝烟翻滚,剑影与刀光相映。演员扮演的努尔哈赤是异族首领——建州女真(满族的前身..
发表于 《朝阳广播电视报》2017年9月29日 散文 创作
对天安门,自小就有一种情结。作为一座建筑,它属于北京,属于中国,小时候唱过听过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生动的将天安门以符号化的方式长驻于孩童的内心;作为一个媒介,它连通了平民与领袖、私庭与国家的精神联络―――大伯念小学时到北京搞好串联,亲眼目睹过天安门的巍峨和领袖的伟岸;作为一处全世界人民叹为观止的名门胜迹,它是登峰造极的艺术珍品,沟通了诗人..
发表于 《燕都晨报》2017年9月2日 散文 创作
要说现代人的作息规律,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由几十年前的早睡早起变成现在的晚睡晚起。小时候我还能做到早上六点钟起床去机井房边放鸭子,边放鸭子边背唐诗……那时晨光熹微,露珠新鲜,空气里散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真是惬意。而今,一年当中我只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在早上六点三十分前起来,每次那个时刻走到外面自己都会兴奋一阵子,因为只有在清晨我才得见最辛勤的一些人在最安静..
发表于 《北海晚报》2017年8月5日 散文 创作
旧时的地主家多是书香门第。一位去世的老乡邻,父亲给国民党某军官当过文书,家称人值,为人仁厚、谦恭,却也免不了文革时挨整受辱以至殃及四位“公子”---老大老二都打了光棍,老三娶个寡妇。我管这位乡邻叫四老太爷,他说他爱读散文,说起历史典故来一套一套,喜臧否人物,对村中轶事亦常品头论足。 乡邻已过世,喉癌。他是信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可惜他的秉赋没有..
发表于 《辽西文学》2017年第4期 散文 创作
那天下班看见二姐夫弓着腰,背着他刚满周岁的儿子在村口张望。柏油铺成的村路很少有腾腾的尘土升起,偶尔像我这样的骑车族经过,带给婴儿车里孩子们的也是清脆的车铃声和学子们嘻嘻哈哈的交谈。所以,孩子们一定是愿意出来呼吸新鲜空气、观赏人情风物的。而骑在亲人肩头眺望远方,他们正在发育的小小心灵定会萌生出一份份希冀、一串串幻想…… “呆着呢二姐夫!”我习惯抢先跟别人打招..
发表于 《辽西文学》2017年第4期 散文 创作
博客的式微让我不再迷恋于把一串串的足迹撒往天南海北网络空间的访客,他们播下的不一定是真诚,还有广告;他们有的发动踩博软件自动访问、自动置评,让我们怀疑自己有多少粉丝已成僵尸,有多少热爱正在消退……还是愿意哼唱那首老歌: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热爱和平,热爱恬淡的生活,区区码字匠本不是超现实主义者。 小时候,自己最满心欢喜的一件事就..
发表于 《辽西文学》2017年第4期 散文 创作
自小生活在山地与丘陵地带。骑车或坐车拜访村镇街社的经历就是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山麓间穿越的过程。穿行山间的好处是眼帘不空虚不枯燥,眼前始终有不一样的景致掠过;缺点是海拔落差大,上下坡反复,道路时有颠簸。山沟里也有故事和战役,王老凿依托清风岭易守难攻的地势,同日本人周旋十余年,确保辽西北一块中国地的庄严完整…… 其实我喜欢平原,自小就向往平原的平坦浩瀚,崇..
发表于 《辽宁日报》2017年8月9日 散文 创作
因为工作的关系,常会接触到一些老干部老职工的档案。老职工都是单位的财富和功臣,他们呕心沥血,打拼了大半辈子,功德圆满时需要一种精神的象征和身份的证明——他们的肉体消失了,消失在这个富丽的尘世上,灵魂可能速朽也可能永恒,唯一的凭藉是档案和众口铄金的口碑——其实口碑也是档案,一种无形的、颠扑不破、公正公平的口头档案。 是的,我是为逝者写悼词的一个人。没有亲眼..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27 28 后页>